姜鵬品讀《資治通鑑》:帝王教科書

姜鵬品讀《資治通鑑》:帝王教科書

這是一本歷史通俗讀物,為《百家講壇》欄目結集作品。梁啓超在其著作《中國歷史研究法》里稱《資治通鑑》是一部“皇帝教科書”。作者從套用歷史學角度講述了《資治通鑑》作為一部全面總結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歷史典籍,雖然它全面總結了宋代之前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規律和經驗,是中國自宋代以後帝王們了解中國傳統政治法則、提高治理國家能力的首選教科書,但它的影響力在當代不僅超出了史學研究範疇,還為21世紀的管理者提供了可以借鑑的經驗與教訓。

基本介紹

  • 書名:姜鵬品讀《資治通鑑》:帝王教科書
  •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 頁數:251頁
  • 開本:16
  • 品牌:西苑出版社
  • 作者:姜鵬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5104607
  • 類型:人文社科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編輯推薦,文摘,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政治教科書,從套用史學角度,總結政治經驗,提煉管理智慧,提升領導力!與央視《百家講壇》同步推出第一系列,比電視節目多4萬字精彩內容,附贈紀念版精美藏書票、講座節選DVD,另有限量版精裝毛邊書!

作者簡介

姜鵬
漢族。浙江寧海人。2000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專門史方向,獲博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思想文化史、中國傳統史學、《資治通鑑》研究。
2012年和2013年在央視《百家講壇》分別主講大型系列節目《漢武帝的三張面孔》和《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
著有《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等作品。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1. 這是一部政治教科書,成功是這樣煉成的!
2. 歷史絕不是休閒讀物,是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世哲學!
3. 央視《百家講壇》2014年7月16日首播,本書同步發售。比電視節目多4萬字精彩內容,隨書附贈講座節選DVD!
4. 總結政治經驗,提煉管理智慧,提升領導力。
5. 康熙帝精讀《資治通鑑》詳批107條;
梁啓超稱《資治通鑑》是一部皇帝教科書;
曾國藩稱《資治通鑑》是中國經世哲學巔峰之作。
政府官員、公務員、所有職場人,文史研究者和愛好者閱讀、收藏,既可以汲取豐富的管理智慧,還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
6.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繼《漢武帝的三張面孔》和《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之後,再登《百家講壇》。

名人推薦

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溫公《資治通鑑》。
——曾國藩

例如《資治通鑑》,其著書本意,專以供帝王之讀。故凡帝王應有之史的智識無不備,非彼所需,則從擯闕。此誠絕好之“皇帝教科書”。而亦士大夫之懷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讀也。
——梁啓超

圖書目錄

第一章皇帝的教科書
一、特殊的讀者
二、成功帝王的類型
三、失敗帝王的類型
四、我們的視角
第二章意蘊深遠的開篇
一、“無頭”的開篇
二、司法必先守法
三、法的價值
第三章用人的學問
一、關於繼承人的爭論
二、荀瑤的表現
三、智趙鬥法
四、人才的“才”與“德”
第四章魏文侯的領導素質
一、禮賢下士
二、誠信與擔當
三、聽取不同聲音
四、各司其職
第五章無用乃大用
一、以人才為寶
二、魏文侯選相
三、翟璜的疑問
四、“有”與“無”的辯證
第六章商鞅的得與失
一、人才與國運
二、商鞅去魏
三、誠信與立國
四、法本與人本
第七章“聽”的政治
一、“聽”的層次
二、孟嘗君聽諫
三、趙王聽讒
四、齊威王明聽
第八章虛己任人的劉邦
一、司馬光“三大法寶”論
二、任官:劉邦與陳平
三、劉邦善用人的奧秘
第九章信賞與必罰
一、信賞:劉項差別
二、劉邦本色
三、信賞與“懂”賞
四、必罰:劉邦誅丁公
第十章自責與自悟
一、項羽的用人術
二、一個比較
三、霸王的最後一戰
四、至死不悟
第十一章繼承人穩定法則
一、趙武靈王的悲劇
二、燕王噲的荒謬禪讓
三、劉邦立嗣風波
第十二章克己守法的漢文帝
一、不以私意擾法
二、魏文帝的反例
三、馮唐的唐突
第十三章擾民與享樂主義
一、君主的五種類型
二、露台之金
三、漢文帝的墓葬
四、秦朝的反面經驗
第十四章用時間消化矛盾
一、吳太子之死
二、文、景的不同策略
三、七國之亂的平定
四、文、景比較
第十五章名將們的生死恨
一、“真將軍”周亞夫
二、周亞夫之死
三、李績與唐太宗父子
四、“雄猜”失策
第十六章黃河治理與民生問題
一、漢武帝時代的黃河泛濫
二、國計與民生
三、司馬光的批判
四、歷史判斷的兩難
第十七章文武張弛之道
一、漢武帝的成績與不足
二、漢武帝的反省與託孤
三、霍光對漢武帝的糾正
四、漢武帝的遺產
五、歷史環境與歷史目的

序言

序 章
經典是怎樣煉成的

一、《資治通鑑》的精髓
作為一名歷史學教師,經常會有人向我問這樣的問題:姜老師,我想知道一點中國歷史,了解一點傳統文化,讀哪些書比較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卻也是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們的傳統文化非常發達,留存的典籍浩如煙海,要挑出其中最精粹、最值得讀的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史學又是特別發達的一支。流傳到今的史學典籍一共有多少,是幾萬種,還是十幾萬種,還是幾十萬種?恐怕沒有一個學者能作出精確的統計。這么繁多的史籍,不可能有人把它們都讀遍,也沒有必要讀遍。但對於喜歡鑽研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感興趣的人來說,有一部書不可不讀,那就是被人們譽為“帝王教科書”的《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為什麼被稱為“帝王教科書”?“資治通鑑”的本意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治道”就是治理國家的方法。借鑑以往的歷史經驗,幫助當前的人尋找治理國家的方法。所以這部書最大的特點,是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了以往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規律和經驗。它在匯總中國古代政治智慧方面的成就,是無法超越的,也是無可替代的。對政治經驗的總結,也是整部《資治通鑑》的精髓所在。在它編成之後,每位想好好治理國家的皇帝,都得認真讀它。比如,清代的康熙皇帝,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就非常注重學習《資治通鑑》。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這一年裡,他把《資治通鑑》仔仔細細讀了一遍,並做了107條讀書筆記。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沒有帝王,也沒有士大夫了。那我們還有學習《資治通鑑》的必要嗎?當然有。首先,從實用角度看,不管時代怎樣變化,社會管理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資治通鑑》歸納出很多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般規律。拋開帝王和士大夫這類特殊的個人身份,如今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仍然能從《資治通鑑》中汲取豐富的管理智慧。其次,從文化角度看,《資治通鑑》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之大成,通過閱讀《資治通鑑》,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

二、司馬光的“史學童年”
歷史上這些浩如煙海的典籍,歷經大浪淘沙,能夠“屹立不倒”,成為經典的,只有像《資治通鑑》這樣的少數著作。《資治通鑑》為什麼能被後代帝王奉為治理國家的萬能全書?這部經典是怎樣煉成的?這是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問題。
《資治通鑑》的“領銜作者”是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這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大家從小就聽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絕大多數人對司馬光的了解是從“砸缸”開始的。這個故事說明司馬光從小就很聰明,但小時候聰明的人多了去了,為什麼只有司馬光能編出《資治通鑑》這樣偉大的著作?其實《宋史·司馬光傳》裡面記載過司馬光童年的兩個故事,其中一個當然就是“司馬光砸缸”。還有一個故事,一般讀者不太注意,而這個故事恰恰和司馬光後來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史學家有很直接的關係。
這個故事的內容是什麼呢?司馬光六歲的時候,家長開始讓他念書。七歲那年,司馬光聽到其他成年學者在討論一部叫《左傳》的書,聽完大人們的討論之後,司馬光對這部書很有感覺,史傳上說是“大愛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回來之後就為家裡人複述他所聽到的內容,居然能把大概的意思講得八九不離十,司馬光從此就迷戀上了《左傳》,開始認真研讀。《左傳》是怎樣的一部書?這和司馬光後來編寫《資治通鑑》又有什麼聯繫呢?《左傳》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成熟的史書,記載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尤其擅長描寫戰爭。喜歡歷史、喜歡戰爭,是很多小男孩的共性,司馬光也不例外。自從司馬光發現了《左傳》這個寶庫,史傳上說他“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蘇軾《司馬溫公行狀》)。每天捧著書不肯放下,注意力完全被書本吸引,全然不顧餓了渴了,對天氣冷熱變化也沒有察覺。偶爾到院子裡散個步,正好碰見有小朋友掉水缸里,搬起石頭砸了缸,救完小朋友後,大概又回去讀書了。
有句俗話叫“三歲看老”,從司馬光童年的這兩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到什麼?首先,司馬光從小就有超乎常人的好學精神,這和他以後能成為大學者有直接聯繫。但“砸缸”的故事又告訴我們,司馬光不是一個書呆子,懂得應變,而且善於打破常規思維解決問題。想成為一名大學者,學養深厚和善於用非常規思維思考,這兩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司馬光就具備這兩個條件。
司馬光為人比較低調,他自己後來不怎么講“砸缸”這個故事,但從小喜歡史學這件事卻時常提起。比如,晚年把《資治通鑑》編修完成之後,司馬光給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上了一道奏表,其中有這么一段:“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司馬光說自己很笨,也沒什麼學問,什麼都比不上別人。這當然是司馬光的自謙之辭。但司馬光接著說,唯獨對於史學,還是下過點功夫的。從小到老,一直保持著鑽研歷史的嗜好。司馬光這裡說的“自幼至老”,就應該包括了童年時代讀《左傳》的這段經歷。我們之前介紹過《左傳》記載的是春秋時代的歷史,而《資治通鑑》正是接著《左傳》往下寫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童年經歷對司馬光影響之深。

三、成熟而失敗的政治家
從小喜歡歷史,矢志成為史學家的學者很多,為什麼其中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像司馬光那樣寫出一部類似於《資治通鑑》的經典巨著呢?我們之前說,《資治通鑑》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它最大的特點是匯集了歷史上政治智慧的精華,是一部“帝王教科書”。試想,一位根本沒有參與過政治,不懂政治的歷史學家,寫得出這樣一部書嗎?即便寫出來了,會讓人信服嗎?所以要寫《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光有深厚的史學涵養是不夠的。而司馬光恰恰不是一位單純的史學家。
司馬光生長在官宦世家,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這使得他很早就開始進入了仕途。司馬光入仕後,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甚至加入激烈的政治辯論。這樣就使得他從一名才華橫溢的青年學者,逐漸成長為一顆眾人矚目的政治新星。很多政界前輩都看好他,甚至有人認為他是做宰相的大器,比如,比司馬光年長的大學者,也是重要政治人物的歐陽修。歐陽修和司馬光曾經因為政見不同,發生過激烈的爭執,但歐陽修後來向皇帝推薦司馬光,說:“光於國有功為不淺矣,可謂社稷之臣也。而其識慮深遠,性尤慎密。”(歐陽修《薦司馬光札子》)歐陽修把“社稷之臣”這四個字用在司馬光這樣一個晚輩身上,評價是非常高的。“社稷之臣”往往指那些能為國家承擔重任的人。歐陽修同時也稱讚司馬光,說他思考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時,能夠深謀遠慮,做事的時候細密謹慎。
這么看來,司馬光應該仕途亨通,大展宏圖。我們不禁又要問,如果司馬光的仕途真這么一直亨通下去,每天公務纏身,他還有時間編《資治通鑑》嗎?命運就是這么奇妙。當司馬光進入思想成熟、精力旺盛的壯年時代,看上去就離政治生涯的巔峰時刻僅一步之遙,就在這關鍵時刻,一股突如其來的時代洪流把司馬光從高處沖刷了下來。命運沒有給他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負的機會,反而逼迫他退出政治舞台的中心,來到邊緣地帶。形勢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司馬光五十一歲。這一年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宋神宗啟用王安石,實行變法。司馬光因為和王安石有巨大的政見分歧,迅速成為反對變法的骨幹。司馬光不停地給宋神宗寫奏表,也寫過好幾封信給王安石,指出新法可能會帶來很多負面效應,擾亂社會秩序,勸宋神宗、王安石以謹慎穩健為宜。但年輕的宋神宗急於求治,最終將天平傾向王安石,支持變法。出於對司馬光的尊重,也為了調和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的矛盾,宋神宗在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之後不久,打算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在宋代,樞密使是負責國防、軍政的最高長官,地位僅次於宰相。樞密副使就是主管國防、軍政的次長。這個任命計畫,體現出宋神宗也很想倚重司馬光。但司馬光非常堅定地拒絕了這個任命,他知道他和王安石之間的分歧是無法調和的。
熙寧三年(1070年),作為政爭的失敗者,司馬光離開了首都開封,次年在洛陽定居。從此在洛陽一住就是十五年。司馬光雖然失去了施展政治抱負的最佳機會,卻意外獲得了很多安閒時光。《資治通鑑》絕大部分內容,是在定居洛陽的十五年里完成的。司馬光把自己的很多政治願景,寄托在《資治通鑑》裡面,希望通過總結歷史上興衰成敗的規律來證明自己的政治見解是正確的。只有這樣一位深諳政治卻又有機會賦閒的大學者,才有可能寫得出這樣一部凝聚著大量政治智慧的史學巨著。

四、皇帝的特殊“關係戶”
學養深厚,精專史學,深諳政治,卻又不得不暫時告別政治,是司馬光能編寫《資治通鑑》的內在條件。但如果司馬光在政爭失敗後,不停地受政敵打擊,或者隔三差五地奔波換崗,他還能安安靜靜地編《資治通鑑》嗎?奇怪的是,作為反對變法的代表人物,司馬光在政見上和當朝皇帝宋神宗以及朝廷上的當權派有著嚴重分歧,但在洛陽的十五年,司馬光幾乎沒有受到過任何政治迫害和打擊,生活平靜而安定,波瀾不興。不僅如此,《資治通鑑》的編修,還受到朝廷在人力、物力以及圖書資料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資治通鑑》的質量得到充分保證。這是為什麼?這就不得不講到,《資治通鑑》的編成還有一個重要的外在條件,那就是北宋有兩位皇帝都對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傾力支持。
司馬光是在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時期進入仕途的。宋仁宗晚年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沒有兒子。皇帝沒有兒子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皇位沒有繼承人就有可能引起政治上的劇烈震盪。而宋仁宗的問題尤其複雜。複雜在哪兒呢?宋仁宗並不是沒有生育能力。他有生育能力,但奇怪的是,凡是生下的男嬰都早夭,養活的全都是女孩。如果宋仁宗沒有生育能力,事情倒簡單,在近親中過繼一個。問題是宋仁宗又能生,所以他不甘心,這么大的家當總是交給親生兒子比較放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有大臣勸宋仁宗以大局為重,儘早從宗親中挑選、領養一個。每次碰到這種情況,宋仁宗總是說,你們再等等,後宮某位妃子馬上就要臨盆了。但結果沒有一次能讓宋仁宗如願。
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已經五十二歲了,健康狀況亮起了紅燈,再生育的希望也很渺茫。當時司馬光正擔任同知諫院的官職,主要責任是給皇帝提意見。司馬光抓住機會,激切地要求宋仁宗儘快地從宗親中挑選後備繼承人。宋仁宗一開始還是很猶豫。司馬光對宋仁宗說:“唐自文宗以後,立嗣皆出於左右之意,至有稱定策國老、門生天子者,此禍豈可勝言哉!”(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唐代自文宗皇帝以後,皇位繼承被具有權勢和野心的宦官左右,扶植新皇帝的宦官以元老自居,作威作福,皇帝反而成為宦官的門生弟子,造成政治上的混亂不堪。司馬光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宋仁宗,萬一哪天他駕崩在深宮大內,而外面的大臣們不知道,宮裡也出現類似唐代宦官的野心家,控制皇位繼承,宋室江山將走向何方,豈能預料?這番話打動了宋仁宗,使他覺得再不確定繼承人,整個江山社稷的確面臨很大風險。經過慎重考慮,宋仁宗在侄子輩中挑選了一名考察對象,並在次年將他立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宋英宗。大家注意,司馬光這番話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引用唐代歷史上的成敗經驗來說服宋仁宗。借鑑歷史經驗來說明當前該怎么做,是司馬光討論政治時慣用的方法,也是他為什麼要編《資治通鑑》的根本原因。
宋英宗能順利繼位,很多大臣都做過工作。但關鍵時刻,可以說是憑藉司馬光的努力一錘定音。所以宋英宗對司馬光非常感激。司馬光曾經向宋英宗表達過這樣一個願望,希望將複雜的歷史刪繁就簡,提煉出對治理國家最有用的內容,編成一部書,供以後的皇帝們學習。首先,宋英宗覺得司馬光想做的這件事非常有意義。其次,可能是出於對司馬光的感恩心理,宋英宗決定以官方的名義支持司馬光編這部書。用如今的話說,是給司馬光立了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這就是正式編修《資治通鑑》的開始。宋英宗給司馬光提供了三項具體的支持:第一,允許司馬光在官員、文士中挑選“科研助手”,國家給與名分、職位。第二,凡是和修書有關的經費開支,都由國家財政承擔。第三,所有宮廷藏書、秘府檔案,都對司馬光開放。這三項支持的力度非常大,尤其是宮廷藏書和檔案的開放,大量的珍貴資料,是確保《資治通鑑》成為高質量史書的重要條件。
可惜宋英宗壽命不長,當《資治通鑑》第一部分編輯完成的時候,宋英宗已經去世了。繼承皇位的是他的兒子宋神宗,也就是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那位皇帝。宋神宗和司馬光在政治上分歧非常大,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但這沒有減少宋神宗對司馬光的尊重和敬意。宋神宗對司馬光的感激心理,絲毫不亞於他的父親宋英宗。所以當司馬光暫時告別政治舞台的中心,來到洛陽定居時,宋神宗依然大力支持他繼續編修《資治通鑑》。
司馬光離開朝廷後,他的很多政敵都在宋神宗面前說他壞話。有一次,宋神宗和宰相們談話,感慨人才稀少。其中有位叫蒲宗孟的執政官就說,人才都被司馬光那些反對變法的邪說帶壞了。宋神宗聽完後用很嚴肅的眼光盯著蒲宗孟,看了半天不說話,看得蒲宗孟心裡發毛。最後宋神宗說:“司馬光者,未論別事,其辭樞密副使,朕自即位以來,惟見此一人。他人則雖迫之使去,亦不肯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十八)宋神宗說,司馬光雖然在政治上持不同意見,但他能堅持自己的看法,不為名利所動,連樞密副使這樣的高官都打動不了他,這樣的人我做皇帝以來只見過司馬光一個。其他人一旦有機會賴上這個位置,攆都攆不走。宋神宗的意思是說,以你蒲宗孟的人品,憑什麼詆毀司馬光?不久之後,宋神宗就把蒲宗孟給罷免了。我們可以從這件事上清楚地看到司馬光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地位。也正因如此,司馬光政壇失意之後,並沒有受到更大的迫害和打擊,能夠在洛陽安安靜靜地編修《資治通鑑》。這樣看來,宋英宗和宋神宗這兩代皇帝對司馬光的信任和支持,是《資治通鑑》得以問世不可或缺的條件。

五、一批優秀的助手
司馬光既是一位精通史學的大學者,又是一位身處政治漩渦中心的大政治家。但在他的黃金年齡段沒能去執政,而是閒居了十五年,埋頭修史。期間無論政壇變化如何風雲詭譎,司馬光始終能得皇帝的信任與尊重,使得修史工作不致中斷。可以說司馬光修《資治通鑑》的條件,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資治通鑑》是無獨有偶的?因為這些條件不可能同時環繞在第二個人身上。
那么僅憑司馬光一個人,就能修得出《資治通鑑》嗎?《資治通鑑》上起春秋戰國之交,往下寫到宋代建立之前,包含了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歷史,篇幅長達二百九十四卷,光讀一遍就得花很多時間,何況是寫!不管司馬光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獨立完成這么一部既龐大又精細的作品。所以我們還必須提到,司馬光能修成《資治通鑑》,得力於一批優秀的助手。繁重的史料蒐集、甄別工作,由助手們完成,司馬光在他們提供的高質量的半成品基礎上再加工,修成《資治通鑑》定本。司馬光的主要助手有三位——劉攽、劉恕、范祖禹。這三位,用先進的眼光來看,也都是超一流的學者。尤其是劉恕、范祖禹兩位,是司馬光親自提拔、栽培的青年才俊,承擔了很繁重的工作,付出了很多艱辛。
比如范祖禹,從三十歲開始協助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竣工的時候,他四十四歲。這十五年里,范祖禹基本上沒做過其他事情。三十歲的年齡正值青春大好,是把握人生際遇的最佳時機。司馬光雖然受到皇帝的信任和尊重,但畢竟是政治上的失敗者,跟著他走,會有很大風險。范祖禹沒有計較任何利弊輕重,而是踏踏實實、任勞任怨,一乾就是十五年,沒有萌生過任何為自己另謀發展渠道的念頭。不是總有人抱怨我們這個時代出不了大師,出不了經典嗎?與《資治通鑑》的編修者們作個比較,好好反思一下,我們這個時代不正是缺少這樣一種人,這樣一種精神嗎?任何一部經典都是用生命澆灌成的。《資治通鑑》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之作,正是傾注了這樣一批優秀學者的全部心血。

編輯推薦

2014年7月16日央視《百家講壇》播出同名講座;比電視節目多4萬字精彩內容;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從套用史學角度,總結政治經驗,提煉管理智慧,助你提升領導力
1. 這是一部政治教科書,成功是這樣煉成的!
2. 歷史絕不是休閒讀物,是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經世哲學!
3. 央視《百家講壇》2014年7月16日首播,本書同步發售。比電視節目多4萬字精彩內容,隨書附贈講座節選DVD!
4. 總結政治經驗,提煉管理智慧,提升領導力。
5. 康熙帝精讀《資治通鑑》詳批107條;
梁啓超稱《資治通鑑》是一部皇帝教科書;
曾國藩稱《資治通鑑》是中國經世哲學巔峰之作。
政府官員、公務員、所有職場人,文史研究者和愛好者閱讀、收藏,既可以汲取豐富的管理智慧,還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
6.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繼《漢武帝的三張面孔》和《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之後,再登《百家講壇》。

文摘

第一章 皇帝的教科書

一、特殊的讀者
中國傳統史學的發達,堪稱世界之最。流傳到今天的史學典籍中,影響最大的兩種是《史記》和《資治通鑑》。一般學者都會贊同這個觀點。但我個人認為,《資治通鑑》的影響力要比《史記》更大。為什麼?因為《史記》的影響力,主要還是局限在史學領域內;而《資治通鑑》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史學領域。
何以見得?著名學者梁啓超在暢談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時,曾講過這么一番話:寫作一部書,首先必須要考慮清楚的問題是,這部書是寫給誰看的。根據這一點再去思考,該如何選擇題材,如何針對這些讀者設計編寫。這是著作成功的前提。梁啓超所舉的成功典範就是《資治通鑑》,而《資治通鑑》預設的讀者群非常特殊。梁啓超說:“例如《資治通鑑》,其著書本意,專以供帝王之讀。故凡帝王應有之史的智識無不備,非彼所需,則從擯闕。此誠絕好之‘皇帝教科書’。而亦士大夫之懷才竭忠以事其上者,所宜必讀也。”(《中國歷史研究法》)
梁啓超的這段評論非常到位。《資治通鑑》由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也是大學者司馬光“領銜”主編。司馬光在編寫之前,就已經預設這部書是寫給皇帝看的。所以它的選材,必然是圍繞著一個皇帝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國家大政應該注意哪些方面這些問題展開的。
《資治通鑑》如何談皇帝的基本素質?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三國時代的劉備是大家熟悉的歷史人物。《資治通鑑》在介紹劉備時,說這個人“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資治通鑑》卷六十)。胸有大志,但平時話不多,喜怒也不會表現於臉色上,說明城府很深。這句話說明劉備具備一名創業型政治領袖的基本素質,首先有遠大志向,其次是性格穩重、深沉。《資治通鑑》這樣介紹劉備的依據,來自於記載三國歷史最專業的著作《三國志》。但我們仔細對比《三國志》和《資治通鑑》,會發現這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我們把《三國志》里介紹劉備個性的話讀全,它是這么說的:“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三國志》卷三十二)這裡的先主指的就是劉備。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資治通鑑》對劉備的介紹,是取了《三國志》的後半句,“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並且加上了“有大志”這一點;《三國志》介紹劉備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句話,被《資治通鑑》刪除了。
司馬光為什麼這么處理?歷史上的成功人物,性格各異,既有常人所不及的優點,同時也都有些瑕疵或缺點。劉備因為有超常的個人能力,即便愛好聲色犬馬,不喜歡讀書,最後也能取得很可觀的成績。但司馬光編《資治通鑑》不是單純地複述歷史,而是要把歷史作為興衰成敗的借鑑,供後來的皇帝參考。有很多年輕皇帝,繼承了祖輩的事業,卻不知創業艱難。鬥雞遛狗,奢華艷麗,不用教,天生就會。缺乏的正是胸懷大志、沉穩處事這些對於皇帝來說更為重要的素質。所以司馬光認為,劉備這個人物,值得突出的是“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於色”這一點,而不是喜愛聲色犬馬。這正體現了《資治通鑑》最重要的預設讀者群是以後的皇帝們,它編寫、處理歷史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皇帝們應該從歷史中學到什麼。
關於劉備的介紹只是很小的一個側例,《資治通鑑》中有更多更為重要、更為深入的政治參考意見。因為有幫助提高治理國家的能力這樣一個特殊目的,所以《資治通鑑》的取材也是非常講究的,並不是所有歷史主題都會在這部書里出現。用司馬光自己的話來說,是“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進資治通鑑表》)。司馬光只選擇那些關乎國家興衰成敗、老百姓幸福指數的重大歷史事件予以記錄。其中有值得後世借鑑的善政,也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的惡政。《資治通鑑》這一書名,是由司馬光編書時的皇帝宋神宗起的。為什麼叫《資治通鑑》?宋神宗說,要“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借鑑以往的歷史經驗,以幫助當前人尋找治理國家的方法。《資治通鑑》的目的要落在這裡。
從這個目的出發,《資治通鑑》在總結中國傳統政治智慧方面,可以說是所有歷史典籍中最全面也是最成功的,所以能成為後世帝王了解中國傳統政治法則、提高治理能力的首選教科書。這也是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史學領域的原因,它在政治領域同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二、成功帝王的類型
《資治通鑑》記載了從春秋戰國之際直到北宋建立之前,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歷史,其中牽涉很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各種人物和政權的成功與失敗,在這幅歷史長卷中一一展現,這當然是一個豐富的政治經驗資料庫。如何歸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智慧,如何利用這個資料庫,角度有很多。既然在中國傳統政治中,皇帝是最重要的角色,《資治通鑑》又是名副其實的“帝王教科書”,那么解讀《資治通鑑》,也可以從分析皇帝開始。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起,直到宋代建立之前,出現過二百五十多名皇帝或重要的割據政權領袖,如果再算上戰國時代的重要諸侯,還不止這個數。我們可以把歷史上的皇帝分為兩種基本類型:開創了某一個王朝的開國型君主;通過血緣關係繼承父祖皇位的繼承型君主。在這兩種基本類型下面,還可以再細分。比如開國君主,在完成創業之後,他的主要職責必然轉向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有轉型成功的,有轉型失敗的。針對不同的成敗案例,《資治通鑑》都會採取獨特的視角予以述評,我們可以各舉一例。
先說轉型成功的開國君主,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其中的代表。《資治通鑑》從第三十八卷開始記載劉秀的事跡。自公元15年起,劉秀召集兵馬,打出旗幟反對當時稱帝的王莽,從此開始了創業過程。期間,劉秀有很多可圈可點的表現,最膾炙人口的當屬昆陽大戰。這場戰役中,劉秀以八千非正規軍,擊破王莽派來圍剿的十萬大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在整個消滅王莽、平定割據、建立東漢的過程中,劉秀在用人、謀略以及他自身的為人上,都有值得稱道的地方。如果寫一本普通的劉秀傳記,一定會突出他的這段歷史。但《資治通鑑》對劉秀的關注卻不在這裡。
《資治通鑑》的關注點在哪裡呢?公元25年夏天,劉秀開始稱帝。秋天,劉秀就求訪到一位名叫卓茂的長者。卓茂早年曾擔任過縣令一類級別不高的官職。但這個人有一大優點:為人樸實忠厚,待人寬厚仁愛,做事從不和人爭搶,口中也從無惡言惡語。他每到一個地方任職,都以這套行為方式來感化大家。古人程頤有云:“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當地百姓看到父母官是如此赤誠的一個人,都不好意思在他面前撒謊。所以卓茂任職的地方,社會風化都很好。劉秀聽說這個人之後,就找到他,任命他為太傅,並且封他為“褒德侯”。太傅是當時官僚的最高榮譽頭銜,屬於“上公”,只有德望非常高的人才能擔任。
我們來分析一下卓茂這個人物。卓茂雖然有很值得人們敬重的品格,但從影響力來說,並不算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因為他早年只是縣令一類的低級別官員。他的直接影響力只能波及對他有所接觸、有所了解的人,間接影響力可以擴散至他曾經管理過的地方。無論卓茂個人品行如何高尚,治理地方如何有成績,但和劉秀消滅王莽、建立東漢比起來,只能算小人物、小事件。比他重要的人物、事件多得是。況且劉秀登基的時候,卓茂已年逾七十,修養在家,更不是一個能起很強歷史作用的人。但卓茂的品行一旦被劉秀得知後,馬上受到了朝廷的禮遇。從中我們固然可以看出劉秀對於道德風化的重視,然而一般人看這段歷史,不會把它作為劉秀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對待。
顯然司馬光不是一般人。司馬光不僅認為這是劉秀一生中最值得關注的重大事件,並且把它拔高到影響整個東漢王朝命運的高度。在講述完劉秀任命卓茂之後,司馬光有這樣一段評論:“光武即位之初,群雄競逐,四海鼎沸。彼摧堅陷敵之人,權略詭辯之士,方見重於世。而獨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拔於草萊之中,置諸群公之首。宜其光復舊物,享祚久長,蓋由知所先務,而得其本原故也。”(《資治通鑑》卷四十)誠如司馬光在評論中所說,劉秀剛登基的時候,天下並不太平,國家也還沒有統一,仍然有不少對皇位虎視眈眈的割據勢力存在。在這種形勢下,見重於世的必然是那些敢於衝鋒陷陣的猛將和懂得機詐權略的謀士。卓茂顯然既不是猛將也不是謀士,他的忠厚在殘酷的戰爭中體現不出價值。但戰爭總是要結束的,國家必然要慢慢走向治理。如果能看到這一點,就能看到卓茂的價值。卓茂的長處正是能用溫和有效的方式把老百姓管理好。因此,即便戰爭仍然如火如荼,劉秀還是抽出時間尋訪卓茂這樣的忠厚長者,並對他高度表彰,為國家從戰爭狀態向治理狀態過渡而未雨綢繆,這是劉秀的眼光。但一般人對劉秀提拔卓茂這件事並不是十分重視。把劉秀的這一見識和行為拔高到東漢之所以能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是司馬光的眼光。司馬光從這件事中看到,劉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就能認準進入和平建設年代之後最重要的是什麼,並能提前做好準備。如果一個開國皇帝要成功轉型,這是必備的素質。
請大家注意,對提拔卓茂這件事的評論,是劉秀出場在《資治通鑑》中以來,司馬光第一次對他的行為作出正面評論。劉秀創業過程中的基本事跡,《資治通鑑》當然也詳略有度地記載了,期間名將數十輩,大小百餘戰。但對這些普通人看來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司馬光不贊一詞,等閒看過。司馬光真正開始評論劉秀,試圖從他身上找到一些值得後世皇帝學習的素質,恰恰是以提拔卓茂這件一般人認為不重要的事件作為切入點的。

三、失敗帝王的類型
轉型失敗的開國君主,可以以梁武帝為例。梁武帝蕭衍的前半生非常精彩,也非常成功。壯年時代的蕭衍,有謀略,有膽識,有很強的政治領導能力,也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能力,無論政治見識還是軍事才能,當時天下都罕有對手,所以他能建立梁朝,成為一代雄主。但他的晚年卻非常悽慘,這樣一位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居然是活活餓死的。這種死法,讓人覺得和他早年的光輝形象很不匹配。分析梁武帝為什麼失敗,可以找到的原因有很多,《資治通鑑》特彆強調過一件事例,值得我們注意。
公元545年,這是梁武帝稱帝之後的第四十四年。經過這些年的治理,國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有一位叫賀琛的大臣向梁武帝指出,存在四種不利於國家治理的不良現象:第一,朝廷的稅收賦役已經使百姓負擔沉重,地方官員和各種使者又在徵收過程中貪暴聚斂,迫使百姓不能安居本土而流亡遷徙。第二,貴族們的生活奢侈淫逸,並且競相誇耀豪富,既造成了不良社會風氣,也是促使官員貪殘、熱衷橫徵暴斂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需要大量財富支撐奢華的生活。賀琛形容當時官僚宴會的奢侈浪費:“積果如丘陵,列餚同綺繡。露台之產,不周一燕之資。而賓主之間,裁取滿腹。未及下堂,已同臭腐。”(《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每次宴會,陳列大量昂貴的果食佳肴,價值甚至遠遠超過一戶中產家庭的資產。但出席宴會的人也無非一人一個肚子,能吃多少?大量的食物浪費腐壞。除了吃之外,官僚貴族還要蓄養妓女役夫,開銷更大。很多官僚在位的時候,以橫徵暴斂為基礎供養奢侈的生活,一旦離職,靠積蓄就維持不了多久。所以賀琛建議梁武帝倡導節儉,不僅在於糾正社會風氣,更重要的是堵塞橫徵暴斂的源頭。第三,賀琛認為梁武帝信用了一批小人,這些人只知道吹毛求疵、舞文弄法,卻不識治國的大體。更糟的是這些人往往仗著梁武帝對他們的信任,作威作福,追逐權勢。第四,朝廷事情太多,比如修建官衙府邸,製造禮器兵器等,無一不是加重百姓負擔。賀琛建議梁武帝能省則省,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才是富強圖遠的根本之策。
賀琛這四點意見提得很好,不僅切中時弊,其中建議遏制官員貪腐奢侈、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這兩點,更具有永恆價值。作為君主,應該虛心聽納。但梁武帝看完賀琛奏章後的態度卻是出人意料的“大怒”,為什麼呢?梁武帝對賀琛提出反批評,指責賀琛說話遮遮掩掩,沒有確指。既然有那么多橫暴貪殘的官員,你何不具體呈繳一份名單上來,指明哪些官員應該受到處罰?既然指責朝廷多事,你倒具體說說看,哪些事可以省,哪些事可以停?此外,梁武帝重點回應了賀琛對浮華奢侈的批評,梁武帝懷疑賀琛的批評是針對他本人的。為了表明自己生活儉樸、沒有欲求,梁武帝舉了兩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為自己辯護:其一,梁武帝說自己“絕房事三十餘年”,三十多年沒過性生活了,平時居處不過一張床,毫無奢華裝飾。其二,梁武帝說自己平時不僅吃素,而且每天只吃一頓,以前腰圍十尺,瘦到那時只剩二尺了,“舊帶猶存,非為妄說”,以前的腰帶還在,誰要不信的話可以拿去看看。至於說官員家裡宴會奢侈浪費,這也不能家家戶戶去搜查制止啊!
我們來分析一下樑武帝聽到意見之後的態度。從賀琛提的意見來看,說話路子很正,說的都是通常人們認可的大道理,既沒有刺耳的語言,也沒有陰陽怪氣的態度,提意見的目的也是為了這個國家好。梁武帝卻批評他不提供腐敗官員的名單,這是很無理的刁難。因為賀琛是在整體描述當時國家社會面臨的問題,是高屋建瓴地給國家建設提意見,而不是寫實名舉報信。至於具體問題怎么落實,需要朝廷制定綱領,有關部門負責執行。賀琛這些意見的作用,是要引起朝廷對國家治理狀態的深刻反思,而不是去針對某些具體的人。梁武帝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提意見的人,不是一位優秀君主該有的表現,舉出自己三十年不過性生活作為拒諫的理由,更是滑稽可笑。作為一名君主,在對待意見時,即便提意見的人有所偏激,也應該與他溝通商談,而不是把提意見的門給堵住,更不應該刁難提意見的人,否則誰還會來為國家建設貢獻智慧。
這些問題我們都能很容易認識到。那么,司馬光怎么看待梁武帝拒諫事件?司馬光對該事件評論中的第一句話,可以說是給後世那些不喜歡聽意見的皇帝當頭一棒:“梁高祖之不終也,宜哉!”(《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這裡的梁高祖指的就是梁武帝。司馬光說,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梁武帝之所以不得令終,是有道理的。“自以蔬食之儉為盛德,日昃之勤為至治,君道已備,無復可加……由是奸佞居前而不見,大謀顛錯而不知。”(《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九)自以為平日素食節儉,就是君主的盛德,沾沾自喜於這點小善,就以為自己作為一名君主的品德已經齊備了,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其結果就是國家大政方針發生嚴重方向性錯誤而不知,最終身死國滅,為千古貽笑。
司馬光把拒諫的行為和梁武帝最終的失敗直接掛鈎。強調皇帝或領導者必須虛心接納意見,表彰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是《資治通鑑》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在司馬光看來,皇帝只不過占據了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就其本人而言,也和普通人一樣,不會全知全能,所以必然有愚暗的一面,也必然會犯錯誤。這就需要君主及時、廣泛地和大臣以及其他睿智之士作充分的意見溝通,彌補自身的不足,以避免或糾正偏差與錯誤。

四、我們的視角
司馬光以重視教化來說明劉秀的成功,以拒絕意見來說明梁武帝的失敗,體現出司馬光自身對於政治的看法。這兩個例子對於《資治通鑑》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整部書里還有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政治思想。正如宋末元初研究《資治通鑑》的著名學者胡三省所說:“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資治通鑑》就像奔騰不息的長江大河,各個讀者就像一隻只渴了的老鼠,從河水裡吸一兩口也就足夠了。
我們今天處於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沒有帝王,也沒有士大夫了。那我們還有學習《資治通鑑》的必要嗎?當然有。不管時代怎樣變化,社會管理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資治通鑑》歸納出很多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一般規律。拋開帝王和士大夫這類特殊的個人身份,今天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仍然能從《資治通鑑》中汲取豐富的管理智慧。
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知道《資治通鑑》作為一部帝王教科書,是以記錄、分析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為核心的,卻沒有仔細、深入地研讀過這部書,想當然地認為,一部以講述政治為主要內容、培養帝王為主要目的的書,必然是一部陰謀書。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教科書,是一部政治教科書,絕不是陰謀教科書。司馬光不可能具備我們現代人的先進理念,但在當時條件下,對於如何引導皇帝來合理治理國家,司馬光已經做到最好了。《資治通鑑》是一部帝王教科書,但它卻是以批評帝王開始的,正是在對帝王的批評中,蘊含著司馬光最基本的治國理念。

目錄

第一章 皇帝的教科書
一、特殊的讀者
二、成功帝王的類型
三、失敗帝王的類型
四、我們的視角
第二章 意蘊深遠的開篇
一、“無頭”的開篇
二、司法必先守法
三、法的價值
第三章 用人的學問
一、關於繼承人的爭論
二、荀瑤的表現
三、智趙鬥法
四、人才的“才”與“德”
第四章 魏文侯的領導素質
一、禮賢下士
二、誠信與擔當
三、聽取不同聲音
四、各司其職
第五章 無用乃大用
一、以人才為寶
二、魏文侯選相
三、翟璜的疑問
四、“有”與“無”的辯證
第六章 商鞅的得與失
一、人才與國運
二、商鞅去魏
三、誠信與立國
四、法本與人本
第七章 “聽”的政治
一、“聽”的層次
二、孟嘗君聽諫
三、趙王聽讒
四、齊威王明聽
第八章 虛己任人的劉邦
一、司馬光“三大法寶”論
二、任官:劉邦與陳平
三、劉邦善用人的奧秘
第九章 信賞與必罰
一、信賞:劉項差別
二、劉邦本色
三、信賞與“懂”賞
四、必罰:劉邦誅丁公
第十章 自責與自悟
一、項羽的用人術
二、一個比較
三、霸王的最後一戰
四、至死不悟
第十一章 繼承人穩定法則
一、趙武靈王的悲劇
二、燕王噲的荒謬禪讓
三、劉邦立嗣風波
第十二章 克己守法的漢文帝
一、不以私意擾法
二、魏文帝的反例
三、馮唐的唐突
第十三章 擾民與享樂主義
一、君主的五種類型
二、露台之金
三、漢文帝的墓葬
四、秦朝的反面經驗
第十四章 用時間消化矛盾
一、吳太子之死
二、文、景的不同策略
三、七國之亂的平定
四、文、景比較
第十五章 名將們的生死恨
一、“真將軍”周亞夫
二、周亞夫之死
三、李績與唐太宗父子
四、“雄猜”失策
第十六章 黃河治理與民生問題
一、漢武帝時代的黃河泛濫
二、國計與民生
三、司馬光的批判
四、歷史判斷的兩難
第十七章 文武張弛之道
一、漢武帝的成績與不足
二、漢武帝的反省與託孤
三、霍光對漢武帝的糾正
四、漢武帝的遺產
五、歷史環境與歷史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