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他不是美國的職業演員,從沒受過表演訓練,也從未演過任何戲。可是,在第五十六屆奧斯卡表演獎的角逐中,他力克四位美國明星,捧走了最佳男配角獎。他叫姜岳,高棉國籍,但具有中國血統。 姜岳是奧斯卡獎有史以來第一位獲男配角獎的華人。同時,又是三十九年來第一位非職業演員獲奧斯卡表演獎。前一位是1946年的《黃金時代》里飾演殘廢軍人的
哈羅德·拉塞爾。
表現
姜岳這次奪冠並非幸運,他在得獎作《大屠場》(The Killing Fields又譯《殺戮之地》)中確有不凡的表演。該片敘述高棉民族經歷的一個艱難時期——從朗諾政權倒台,紅色高棉部隊占領全高棉,到越南入侵扶植韓桑林偽政權。1972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西德尼赴高棉採訪,他聘請當地人迪潘任翻譯與嚮導,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後來,紅色高棉部隊攻占金邊後,西德尼和迪潘均被捕。迪潘幫助西德尼脫了險,自己卻給關進勞改營。西德尼回國後,仍惦記著生死之交,終日為拯救迪潘而奔走。另一方面,他寫文章報導高棉的真實情況,結果獲得了普立策新聞獎。但他心裡總感不安。在勞改營里,迪潘默默地生活、勞動著。1979年,他終於逃出“殺戮之地”,來到了泰國的一個難民營。西德尼聞訊後趕到那裡。兩人重新相聚在一起。
作品
這是一部以西方的觀點看待高棉問題的影片。西德尼與迪潘真有其人。迪潘於1980年逃到美國。影片就是根據西德尼·香柏格的一篇題為《迪潘的生與死》改編的。姜岳飾迪潘。他的角色份量很重,比主角西德尼的戲還多。姜岳的表演樸實無華,顯得非常真切、自然,如同在演他自己一樣。原來,片中迪潘的境遇跟他自己的經歷十分相似。
生平
當英國著名製片人戴維·普特南籌拍《大屠場》時,他公開徵求高棉難民參加演出。姜岳見迪潘的遭遇跟自己相似,便也去應徵。
1985年初,他因該片獲得金球獎最佳男配角,不久又被提名並獲奧斯卡獎。姜岳立刻從一個難民變成了一個名人。洛杉磯華人區里幾乎無人不認識他,華僑們看到他便主動打招呼。他失散多年的侄女,在報上看到有關《大屠場》里演出的報導而找到了他。
姜岳獲獎後說:“《大屠場》會幫助全世界了解在高棉發生的事情。但是,影片裡所描寫的一切還不如我經歷的事實那樣殘惡、痛苦……”竟至於不願再看這部影片。1984年冬,他陪英國女王看了一遍,當時女王被影片感動得流淚,姜岳也禁不住淚雨滂沱。
姜岳是位醫生,還懂數國外語。有記者問他得獎後想乾哪一行時,他回答:首先是醫生。他說:“我決不會把全部身心投入好萊塢的,因為我畢竟是電影圈外的人,本身早已有自己的事業,年紀也不小了,我不敢冒險改行。”最近,他來到柬、泰邊境,籌辦一所醫院,專為高棉難民們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