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棟(1853—1929),近代地理學家、藏書家。字子梁,號東木。上海南翔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姚文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南翔
- 出生日期:1853年
人物簡介,人物貢獻,
人物簡介
15歲中秀才,以後應鄉試未成,乃納資捐官,兩次以參贊身份出使日、英等國,光緒十七年(1891)至二品銜直隸候補道、緬甸勘界委員,出入多位公使、督撫門下,參與機密事宜和重大外交活動。嗣又任山西侯補道,光緒末為山西大學堂首任督辦、1906年11月任上海佛教協會會董、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師議董、上海城內地方公益研究會會長、西北城地方自治協會幹事長等職務。1881年曾出使日本,繼又調赴俄德等國作隨同辦事,周曆東西兩洋,熟悉外部情形。1891年6月任二品銜直棣候補道、查探印緬商情及滇緬界務,並繪圖記載。嗣又任山西侯補道。平日講求洋務。1902年3月為山西大學堂首任督辦,期間,正值山西大學堂籌建不久。他為學校基本建設,職工聘用,招生上課,做了不少的工作。富於著述,家有“昌明文社書庫”、“讀海外奇書室”藏書樓,藏書至16萬卷,日、朝文獻頗多。光緒七年(1881)出使日本期間,曾經到日本橡木縣手抄《皇侃論語義疏》古書,今存南京圖書館;又從日本購回《分門瑣碎錄》、《周易單疏》等宋本珍版書,今存上海圖書館。搜羅上海地方文獻、鄉賢著述頗富,如收藏有王昶、王韜、錢大昕、張文虎等人稿本。姚氏晚年寓居南翔,藏書大部分毀於“八·一三”日寇戰火。
長期從事外交工作與地理研究,編有《西陲薈要》、《增訂北徼彙編》、《外蒙古喀爾喀四部圖說》、《塞外金石記》、《海運彙編》、《俄約彙編》等,著有《東槎雜著》、《雲南勘界籌邊記》、《琉球地理志》、《籌邊九論》、《東北邊防論》、《日本地理兵要》、《日本國志》、《海外同人集》等。
人物貢獻
清光緒六年(1880年),將近而立之年的姚文棟,受命擔任清政府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隨員。姚文棟到日本後,他廣交朋友,與日本朝野人士廣泛接觸,切磋漢學,討論世界政局,希望實現中日睦鄰友好,並用心觀察、探究日本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姚文棟很快發現日本政府的圖謀不僅是對朝鮮,也指向中國。於是,他特別注意日本政府中好戰的武士、政客集團的言論活動,千方百計地收集有關情報。光緒八年六月十八日(1882年8月1日),他獲悉日本將於七天后在朝鮮發動突然襲擊的重要情報,便立即向黎庶昌作了稟報,請黎緊急密電國內,採取措施。當時,朝鮮是清帝國的屬國,在朝鮮駐有清軍,日本自簽訂《日朝江華條約》後,也在朝鮮駐有軍隊。清政府接報後,迅速部署,至日軍行動前半日,清軍已控制了所有的戰略要地。二十五日(8月8日),日軍見按計畫行動一無勝算,只得悻悻作罷。
姚文棟還將日本陸軍省出版的《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書譯為漢文,希望“印給外海水師各營”。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是甲午中日黃海之戰前11年。
姚文棟在翻譯《兵要日本地理小志》全書的同時,還在卷首進行戰例分析:元朝進攻日本,專攻其西,日本得以全力防禦一方,因而得勝。他還引用了日本歷史學家賴襄的話“元幸自一面來耳,若自四面來,扼吾要喉,斷吾糧道,杜絕吾兵之策應,其禍豈可勝言”,認為“此誠破的之論,兵家輿地家所宜共知者也”。
姚文棟不僅照譯原文,還從戰略的高度對日本地理形勢進行評述,如在分析對日作戰的兩條海上攻擊通道時說:一條是“上海歷長崎、神戶而達橫濱”,“自長崎至神戶者必經瀨戶內海。其間島嶼棋布,節節可伏,且一入下關口峽,彼若以兵絕吾後路,則能入而不能出,皆犯兵家所忌。故用兵時,此道不復可行”。另一條是“自香港至橫濱,即彼所謂南洋,一水汪洋駛行無阻,可以直搗浦賀,進逼品川,東京、橫濱皆震動矣。此正道也。”對日本陸上的戰略要點姚文棟也敘述得十分清晰。
中根淑《兵要日本地理小志》一書中沒有對本國軍隊的記錄,而姚文棟收集記錄當時日本陸軍步、騎、炮、工兵各營駐地及人數以及軍、師管區、近衛軍、常備兵、預備兵、後備兵、國民軍的人數,依我國地方志之體例編成《兵制》一章收入《日本地理兵要》中,還針對我國威脅最大的日本海軍艦船逐一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