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學

姓氏學

姓氏學又稱入名學(anthroponymy),是專門研究人類姓氏和名字的起源、意義及其歷史發展、地理分布和民俗特點的科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姓氏學
  • 外文名:anthroponymy
  • 亦稱:入名學
  • 目的:研究人類姓氏和名字的起源等
姓氏學概述,姓氏學研究對象,姓氏學著作,

姓氏學概述

當代中國姓氏學是以研究漢族為主的姓氏學,涉及與漢族不同又相同的回回民族姓氏的起源、意義、歷史發展、地理分布、民族融合、民俗特點,還未全面系統地研究和整理。

姓氏學研究對象

對姓氏的研究是一門科學。姓氏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的姓氏現象。而中國人的姓氏是姓氏學最好的研究對象。中國人的姓氏反映了中國社會幾千年進化的痕跡與傳遞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這樣歷史悠久,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種一脈相傳的文明,是最為符合遺傳學規律的。此外,由於中國人歷來宗族觀念比較強,所以同一個姓、有著同樣血緣關係的人往往會聚居在一起。。

姓氏學著作

我國歷代姓氏學著述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有待開發整理研究的瑰寶。現從歷代姓氏學著述中,選取學術性較高,影響較大的九種作簡要介紹。
1.《世本》
《世本》為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統性的姓氏著作。《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著錄有《世本》十五篇,內容有帝系、傳譜、氏姓等,記錄了黃帝以來迄於戰國時期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譜號等。可惜《世本》原書在宋代散佚,清代有八種輯本,其中以雷學琪、茆泮林兩種輯本較佳。
關於《世本》的作者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戰國時期史官所作,託名為左丘明所撰。另一說成書於漢代初年。唐代劉知幾在其《史通·正史篇》中稱:“楚漢之際有好事者,錄自古帝王公卿大夫之世系,終乎秦末,號曰《世本》。”因當時《世本》原書尚存,劉知幾又為著名史學家,可能得見全書原貌。而該書中所記姓氏“終於秦末”,其成書年代當在漢初。
2.《姓氏急就篇》
《姓氏急就篇》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所撰。原本為三十二章,後兩章《齊國》、《山陽》為後漢人所加,故今本為三十四章。漢代為我國姓氏體系基本確定的重要時期,姓氏學研究已初具規模,如《史記》一書就曾記有大量關於姓氏的資料。史游作為漢元帝時黃門令,為適應朝野姓氏文化的需求,撰寫了該書。書中所列姓氏130姓,共2016字,除開頭六句開場白外,以下就是以“三言詩”的形式編排的漢代百家姓。
“宋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周千秋,趙孺卿。爰(袁)展世,高辟兵。鄧萬歲,秦眇房。郝利親,馮漢疆。戴護君,景君明。董奉德,桓賢良。任逢時,郝仲郎,田廣由,榮惠常。烏承祿,令狐橫。程忠信,吳仲皇。許終古,賈支倉。陳元始,韓魏唐。掖容調,柏杜陽。曹富貴,李尹聚。蕭彭祖,屈宗談。……”  從上述引文,可看出該書的幾大特點:
一是除少數幾個雙音複姓(如令孤)外大多採用了單音姓、雙音名的形式,反映了漢代民間開始流行的姓名形式。
二是在三字姓名中,第二、三個字往往也是當時的姓氏,如方、常、魏、唐、杜、陽、尹、桑等。這樣《急就篇》實際所收姓氏不僅130個,而是200多個姓氏。
三是《急就篇》中的姓氏大都收入了宋代編撰的《百家姓》中,是我國第一部“姓名三字經”,對宋代《百家姓》有很大影響。
3.《元和姓纂》
唐代林寶撰。林寶為唐憲宗時濟南人,官居朝議郎、太常博士。該書因成於憲宗元和七年,故名《元和姓纂》。其內容先列皇族李氏,余者依唐韻206部,分別排列,每韻之內以大姓為首,記載姓氏來歷及各家譜系,對唐人姓氏尤為詳盡,總計收錄姓氏1232個。
書中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於《世本》、《風俗通》,並引證《世本族姓記》、《三輔決錄》、《百家譜》、《英賢傳》、《姓源韻譜》、《姓苑》諸書,旁徵博引,宏富翔實。宋代鄭樵所作《通志·氏族略》,多取材於該書,足見此書對後世姓氏學研究影響甚大。但林寶編寫該書時,歷時僅200餘天,其考辨、援引尚有謬誤、缺漏之處。且當時矜尚門第之風盛行,取材多據各家譜牒所陳,附會攀援,均所不免,故宋洪邁《容齋隨筆》稱:“元和姓纂,誕妄最多。”
《元和姓纂》原書在宋代已佚,今存本系清代孫星衍和洪瑩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並以《古今姓氏書辨證》所引各條補其缺失,分為18卷。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四校記》,對該書大有糾謬、補缺之功效。
4.《百家姓》
家喻戶曉的《百家姓》,是自北宋以來就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有深刻影響的啟蒙讀物,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百家姓》為何人所作、成書於何時,未有定論。學術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書在宋代以前就有底本,北宋初年由吳越地區的某位老儒生編輯加工而成。同時分析該書開篇首句“趙錢孫李”,是因為“趙”為宋朝國姓,“錢”則是吳越王錢鏐姓氏,“孫”為吳越王錢妃的姓氏,“李”則是取自南唐李氏的姓氏。
該書收錄姓氏486個,編為四言韻文,但無文理可循,舊時作為啟蒙讀物。一千年來,《百家姓》翻印多次,版本眾多,並有各種《續百家姓》、《增廣百家姓》等先後問世。明、清兩代學者曾對《百家姓》進行討論考證,其中以康熙初年山東琅琊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影響較大。《考略》對《百家姓》所列姓氏先注五音、郡望,而後考其姓源所自出,並列舉各姓著名人物,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現存最早的《百家姓》版本有元代至元刊本和泰定刊本。而現代較為通行的則是清代的《增廣百家姓》,其中共收錄姓氏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大體上包括了日常通用的姓氏,有很大實用價值。
5.《古今姓氏書辯證》
宋代鄧名世撰,其子椿哀補成。本書共四十卷。作者對《元和姓纂》一書採錄、考辨尤為詳博,同時又以《熙寧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譜》二書互為參校,往往足以補史傳之不足,對有關姓氏著作,取其長而辨其誤,故名《古今姓氏書辨證》。
該書從北宋政和年間即開始著手編撰,成書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父子相繼,歷時20餘年,所以比其它姓氏書著作較為洋細、精確。原書久已散失,今存本系乾隆年間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仍為四十卷,保留了原書的內容、風貌,是研究姓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
6.《通志·氏族略》
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撰,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成書。《通志》為通史性的志書,共200卷,其中《氏族略》為考辨、論述姓氏的專著,共收錄姓氏2255個。該書參閱《元和姓纂》,將姓氏以其起源分為32類,綴以總論,附以四聲,並列舉姓氏混淆實例13種,旁徵博引,考釋甚詳。尤其是總論13篇,對姓氏作了系統的學術探討,對中國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較詳盡的論述,在中國姓氏學研究中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凡研討姓氏文化者均以其為發凡起例之藍本。流傳甚廣的《百家姓》一書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類,均可歸入《氏族略》所列32類之中。該書在姓氏學中的地位和影響,於此可見一斑。
此外,鄭樵還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韻》等相關的姓氏學專著,是我國姓氏學研究中承前啟後的著名學者。
7.《古今萬姓統譜
本書簡稱《萬姓統譜》,俗稱《萬家姓》,明代萬曆年間凌迪知撰,總計140卷,共收錄姓氏3700多個,另附《歷代帝王姓系統譜》6卷、《氏族博考》14卷。該書將古今姓氏分韻編排,以姓氏為目次,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並考姓氏所出,而後依時代先後,分列各姓著名人物,從古代至萬曆年止,記述人物生平事跡,實則合譜牒傳記共成一書。因其收羅廣博,既可為姓氏學專著,又可作為查閱歷史人名的工具書,所以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8.《千家姓文
俗稱《千家姓》,是流傳民間較為廣泛的姓氏學通俗著作之一,清代崔冕撰。崔冕,字貢收,巢縣人,因鑒於民間流傳之《百家姓》文義不詳,搜羅不廣,所以博採史書、譜傳,收錄單姓972個,複姓34個,總計1006姓,撰成此書。該書依照漢代史游《急就篇》及宋代王應麟《姓氏急就篇》二書體例,以姓氏諸字編排成章,以便記誦,文詞也較為典雅,此書後由冒國柱加以注釋,並于姓氏下註明某代有某人,但未註明出處。
9.《史姓韻編》
清代鮑廷博、汪輝祖等撰,共64卷。該書是把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列傳、附傳中的人物,標姓匯錄,依韻分編,並敘述其生平梗概,以便翻檢查閱,因而是閱讀二十四史人物傳記的輔助性工具書。該書客觀上起到了“兼詳世系”的作用。其性質與明代凌迪知所編《古今萬姓統譜》相似,但搜羅內容不如《萬姓統譜》廣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