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始興位於古代的交通要道上,湞江河畔,湞江是過去嶺南和嶺北軍事、經濟交往的水路,始興又是粵北地區的糧倉。當時南來北去的土匪、軍隊都會到始興去搶糧。當時的政府又沒有能力保護村民的安全,怎么辦呢?那么就號召各村自己造圍樓,自己保護自己,圍樓的牆最厚的有 8.24米 ,最薄的也有35、36公分,全都是石頭砌成的,有鵝卵石,有花崗岩石,所以一般在冷兵器時代土槍、土炮是攻不下來的。
始興圍樓形式多樣,結構各異,用途一致,而且各有千秋。從種類上可以分為土圍、磚圍、泥磚圍、石圍;從形式上可分“城堡式”、“碉樓式”;從平面上看有呈正方形、長方形、橢圓形的圍樓。始興圍樓,頂部有的呈尖峰狀、有的呈鍋耳狀,均蓋青瓦。
始興圍樓中同一座圍樓必須是同宗同族直系血統的後代,一般來說是一村一姓聚族而建,每座圍樓都有一個名稱,有的以該姓氏堂號命名,有的以吉祥語命名,如保全、磬石之安、人文蔚起、長安等,匾額落款有乾隆、鹹豐、光緒等建築年號。另外,始興圍樓的選址也反映了客家人傳統的風水思想。以滿堂圍為代表的選址位於黃水河與石下水兩河交匯的河灘地上,寓意河邊大船、水漲船高;建築座西北,朝東南,背靠馬尾獅山,朝向七重山,面向東南方水口方向。此外,始興人在建造圍樓時除了會考慮客家的傳統建築理念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不占用耕田。
講起客家建築,或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客家土樓、客家圍屋,甚至有些人會把客家圍樓等同於他們。事實上,客家圍樓是自成系統,獨樹一幟。另外,如果圍屋比較多的村莊,平時村民是不住圍樓的,戰時才住圍樓,平時他們都是住圍屋,所以圍屋和圍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