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擊賊(妾杖擊賊)

妾擊賊

妾杖擊賊一般指本詞條

《妾擊賊》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篇目。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妾擊賊
  • 作品別名:妾杖擊賊
  • 作者蒲松齡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益都西鄙之貴家某者(1),富有巨金,蓄一妾,頗婉麗,而冢室凌折之(2),鞭撻橫施。妾奉事之惟謹。某憐之,往往私語慰撫。妾殊未嘗有怨言。一夜,數十人逾垣入,撞其屋扉幾壞。某與妻惶遽喪魄,搖戰不知所為。妾起,默無聲息,暗摸屋中,得挑水木杖一(3),拔關遽出。群賊亂如蓬麻。妾舞杖動,風鳴鉤響(4),擊四五人仆地;賊盡靡,駭愕亂奔牆,急不得上,傾跌咿啞,亡魂失命。妾拄杖於地,顧笑曰:“此等物事,不直下手插打得(5),亦學作賊!我不汝殺,殺嫌辱我。”悉縱之逸去(6)。某大驚,問:“何自能爾?” 則妾父故槍棒師(7),妾盡傳其術,殆不啻百人敵也(8)。妻尤駭甚,悔向之迷於物色(9)。由是善顏視妾。妾終無纖毫失禮。鄰婦或謂妾:“嫂擊賊若豚犬,顧奈何俯首受撻楚?”妾曰:“是吾分耳(10),他何敢言。”聞者益賢之。
異史氏曰,“身懷絕技,居數年而人莫之知,而卒之捍患御災(11),化鷹為鳩(12)。嗚呼!射雉既獲,內人展笑(13);握槊方勝,貴主同車(14)。 技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15)!”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注釋

(1)益都:縣名。清代為山東青州府治。
(2)冢室:古稱冢婦,指正妻。冢,大。凌折:凌辱折磨。
(3)挑水木杖:指扁擔;方言“擔杖”。
(4)鉤:扁擔兩端所垂的鐵鉤。
(5)插打:謂親與廝打。插,俗語“插身”,謂身預其事。
(6)逸去:逃走。
(7)槍棒師:教習槍棒的武師。
(8)不啻百人敵:武藝不止可敵百人。
(9)迷於物色,迷於形貌。意謂只看到妾的婉麗溫順,而不知她武藝出眾。
(10)分:名分。
(11)捍患御災:抵禦災禍。《禮記·祭法》:“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捍、御義近,謂抗拒、抵禦。
(12)化鷹為鳩:意謂使正妻改變悍惡的性格。《禮記·月令》:“仲春之月······鷹化為鳩。”註:“鳩,搏也。”即布穀鳥。此借用其句,鷹指兇悍,指善良。
(13)“射雉既獲”二句:謂醜夫有射雉之長,就能取得妻子歡心。《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賈大夫惡(貌醜),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
(14)“握槊方勝”二句,謂蠢夫賭雙陸獲勝,也能引起妻子自豪。握槊,古博戲,雙陸之一類。貴主,公主。《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高祖女丹陽公主,下嫁將軍薛萬徹。“萬徹蠢甚,公主羞,不與同席者數月。太宗聞,笑焉,為置酒,悉召它婿,與萬徹從容語;握槊賭所佩刀,陽不勝,遂解賜之。主喜,命同載以歸。”
(15)技之不可以已:意謂技能不可止而不習或棄置不用。已,止。

譯文

益都西面的遠郊,有巨富某,娶了一個溫柔而美麗的小老婆,經常受到大老婆的凌辱和折磨,甚至橫加鞭撻,而小老婆卻小心謹慎地服侍著她,某對之十分同情,常常暗地裡加以安慰和撫愛,因之小老婆沒有一點怨言。
一天夜裡,有幾個人從牆上跳了進來,門都快被打破了,某與其妻嚇得發抖,不曉得怎么辦。小老婆從床上爬起來,一聲不響,暗中摸到一根挑水的大扁擔,開了門突然出來,群賊亂得像一團爛麻,只見小老婆手舞大杖,很快將四五個大漢掀翻在地,那些賊漢都迎杖而倒地;嚇得那些賊漢東奔西竄,倉卒之間,爬不上牆頭,跌的跌,叫的叫,一個個像失魂落魄似的。小老婆把大杖往地上一拄,看著他們笑道:“這樣的孬種,經不得一打,也學起強盜來了。我不殺你們,殺了反倒辱沒了我。”便全都把他們放走了。
某大為驚異,問她:“武藝何以如此高強?”說:“我父親原是一位著名的槍棒師,他的武術都傳給了我,大概百把來人不是對手吧!”他的大老婆更加駭異,後悔不該因為嫡庶關係,過去對她那么粗暴。從此以後,待她很好,反而像侍候大老婆一樣,但她卻自始至終,對大老婆沒有絲毫失禮的地方。鄰居的女伴對她說:“嫂子對付那些賊漢,像打豬打狗一樣,但為什麼要低著腦袋,受人家的鞭撻?”她說:“這是我的名分決定的,有什麼話可說。”聽了她的話,大家更加敬佩她的賢惠。
【評語】異史氏說:身懷絕妙的技能,生活在一起好幾年,卻沒有人知道,一旦抵禦外患,抵制橫禍,讓鷹隼在她面前化為斑鳩,才引起人們的炫弄。噢,一箭中雉,贏得宜人大笑;橫槊勝敵,便與主公同車。武藝的作用,有多么大啊。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