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葉,又作妙協,元明之際高僧,專修念佛三昧,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上下卷。
基本介紹
- 本名:妙葉
- 別稱:妙協
- 所處時代:明清
- 出生地:明州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作品: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 主要成就: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簡介,文摘《直指心要》,“十大礙行”,
簡介
妙葉,又作妙協,元明之際高僧,明州(以境內四明山得名)鄞縣(今浙江鄞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妙葉出家為僧,精研台教。專修念佛三昧,著《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上下卷,據聖嚴法師考證,其著作年代為明洪武乙亥(公元1395)年。
所集《寶王三昧論》,指出對待逆境、挫折的正確態度,充滿辯證法思想,對現實生活具有積極指導意義,對出世修行起到相當鼓舞作用,所以被歷代僧俗大眾抄寫、傳誦,歷六百年歲月而經久不衰;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顯真,最為精造。
文摘《直指心要》
文曰:“大雄氏觀娑婆有生老病死業系諸苦,教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去聖逾遠,人世澆漓,錯解諸法在心,便認胸中六塵緣影,謂樂土在內,不求生彼。此六緣影,皆屬前塵,本無自體。前塵若無,此心即滅,云何有土在此內耶?或謂悟道便為佛土在心,既見性,豈有反執緣影之理。世無此見最下劣矣。
汝欲悟真實本心者,當觀所認六塵緣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於身,身居國土,及一切淨穢剎海,悉在虛空。虛空無際,十界依正,一切在中。此空雖大,我不動真實本心,非大極大。彼空在我真心,如小片雲點太清里,云何淨穢剎海,不在本心中耶?然則佛說諸法在心者,非在胸中妄想緣影心內,乃在現前一念本真心內也。此心離知覺,超聞見,永斷一切生滅增減之相。
既一切身土皆在此心,則知極樂娑婆等境,乃全我心。任意於中,舍東取西,厭穢忻淨,熾然著相而求,皆不離我心也。故極樂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時,即彼佛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體無二。故云唯心淨土,本性彌陀。非謂西方無土無佛,不須求生,但在汝生滅緣影之中,名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須求彼佛。
云何今時破法散僧,閒道游儒,與泛參禪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礙真之理。反於不二法中,分內分外,辨境辨心。教人舍外取內,背境向心。使愛憎轉多,分別更甚。一分其境,便以極樂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為心,謂極樂在內。又思此心無質,本無一切因果善惡修證之法。從是恣意妄涉世緣,教人不須禮佛、燒香、燃燈、誦經、懺願等,謂之著相。而於天堂地獄,及樂土塵剎,雖曾聞名,因不見故,直說為無。反言快樂便是天堂,苦楚便是地獄。其見卑哉,如來說為可憐憫者。
不知我心實與佛心同一理故,彌陀願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無時不引導於我。我心亦於彌陀願心之內,修念佛求生一切善行,無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彌陀願力,始發心,終究竟,無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於無始至今,盡未來際,修一切三昧,無一法不攝歸佛海,成本來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淨穢,雖同一心,而實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以一心故,雖淨穢不同,所求不出於真心。以自分故,雖一心,而必舍穢取淨也。舍穢取淨,則感應道交,見彼本性彌陀。了悟一心,則淨穢自分,可悟唯心淨土。
如是而修,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豈有一行虛棄,不成功德者哉。村愚夫婦,雖不識理,以信實有彼土故,於命終時,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認緣影為心,謂無外土,故雖修道行,還受生死。是故凡求生者,當深心起勝願行,或稱名持咒,或旋繞禮拜、燒香散華、六時懺悔,盡撥世緣,一心專注,觀白毫相,心不懈廢,命終便生彼國。更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
如此念念求生,正是無念無求無生。何故。即精修是無修,非不修是無修也。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鉤鎖不斷。若不能於塵勞鬱結,及得志歇手不得處,一割割斷,起願力行,盡力一跳,焉得應念生彼。我今作禮,奉勸佛子,當一心而行也。”
妙葉法師精闢見解的白話文翻譯如下(無名大德譯):
“有大雄力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觀察這個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業力系縛的種種痛苦,因此教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土。然而現今距離聖人的時代愈來愈遠,人心世道澆漓淡薄,錯解‘一切法在心’的意義,於是只認識心中攀緣六塵影像的妄心,認為極樂淨土在人內心之中,而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然而卻不知此攀緣六塵所產生於心中之影像,皆屬外在客塵,本無自體。外在的塵境若無,此緣影的妄心即滅,怎么有樂土在此妄心內呢?又有人說:‘悟道後便是佛土在心。既然見性了,那裡有反過來執著極樂世界這些六塵緣影的道理呢?’世間再沒有比這個更下劣的見解了。
你如果想要悟得真實的本心,應當觀察所認取的六塵緣影之心,本來就在你的胸中,而胸住於身,身居於國土,同時一切的清淨或污穢的世界海,都在虛空之中。虛空沒有邊際,十法界的依報正報,一切都是在虛空之中,此虛空雖然很大,而我真實不動的本心,非有數量大小而又無邊的廣大。彼虛空在我真實本心之中,就如同一小片的白雲點綴在清淨廣大的天空之中,怎么可以說一切的清淨或污穢的世界海不是在我們真實本心之中呢?然而佛陀說‘諸法在心’者,並非在胸中妄想緣影的妄心內,乃是在於現前一念本來真實的心內,此本然真心離卻意識的知覺,超越感官的見聞,永遠斷除一切生滅增減的形相。
既然一切的色身與國土都在此真心之中,則知極樂淨土、娑婆世界等境界,全都是我的心。在真心中任意的舍東取西,厭離穢土欣願淨土,熱衷地著相而求,皆不離開我們的真心。因此,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顯現時,即是我們自心的顯現。自心顯現時,即是彼阿彌陀佛現前。我的心與彼阿彌陀佛的心,彼佛與我心中自心之佛性,同是一體無二無別。故說‘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並不是說西方沒有國土、沒有阿彌陀佛,不須求生極樂世界,而卻妄想執著在你生滅緣影的妄心之中,才叫做‘唯心淨土、本性彌陀’。
求彼阿彌陀佛即是求自心,要求得自心必須求彼阿彌陀佛,為何今日破滅佛法無明散亂的凡夫僧、閒散的道人、追求名利的儒生,與一般參究禪理之人,都不知道境界即是自心,求生並不妨礙真心的道理。反而在不二的法門當中,分內分外,辨別境界辨別自心。教人舍外境而取內心,背離境界而趨向自心,使得愛憎的情意轉多,分別的心念更盛。只要一分別境界與自心有二,便以極樂世界為外境,教人不必求生淨土。一分別其心與境有二,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的為自心,而認為極樂世界在妄心內。又自己思惟此妄心沒有形質,本來就沒有一切因果善惡、以及修行證悟之法,從此之後便任意虛妄地牽扯世俗的因緣,教人不須禮佛、燒香、燃燈、誦經、懺悔、發願等等,說這些是著相修行。而關於天堂地獄,以及極樂淨土無量無邊的他方世界,雖然曾經聽過名字,因為不曾見過的緣故,就直接說這些是沒有的。反而說,快樂就是天堂,痛苦就是地獄,這種見解實在是卑劣啊!世尊說這些人真是可憐憫者。
不知我的本心實在是與諸佛的心性同一個理體,阿彌陀佛的廣大願力威德光明,在我的心中,接受我等凡夫愚痴的心力,護念一切的眾生而廣作一切佛事,無時無刻不引導於我。我的心亦在阿彌陀佛的廣大願心之內,念佛修行求生淨土,廣修一切的善行,而這一切的善行無不具含佛的德行。了知彼阿彌陀佛的德行,即是加佑成就我的三昧。因此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從初發心、到最後究竟成佛,沒有一法不是直接趣向我的心,因為我的心即是佛心的緣故。同樣地,我從無始劫來以至今生,乃至盡未來際,修一切的三昧,沒有一法不攝歸佛海,成就本來的佛性,因為佛心即是我心。如此一來依報、正報、色法、心法、因地、果德、清淨、污穢,雖然同是一心,而實在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本位。因為唯是一心之故,雖然清淨的世界和垢穢的國土有所不同,然而所求生的淨土又不出於我們的真心。因為一一自分各住其位的緣故,雖然同是一心,而必定要舍離垢穢而執取清淨。厭離垢穢的娑婆世界而追求清淨的極樂國土,如此則能感應道交,見到自己的本性彌陀。了悟一切法唯心,則雖然清淨與垢穢明顯地分別,依舊可以悟到唯心淨土。
若能如是而修行,如同一滴水投於大海,便與大海同一味,如此才知大海即是自己。怎么會有任何一種所作的善行虛妄而無果報,不能成就功德呢?鄉野的愚夫愚婦,雖然不了解佛法的道理,但是因為相信有彼西方極樂淨土,於臨命終時,反而能夠得以往生。畏懼妙有陷於偏空的修行人,因為誤認攀緣六塵而產生的影像為心,認為沒有外在的國土,因此雖然也在學道修行,還是不免遭受生死輪迴之苦。所以說凡是求生極樂淨土的人,應當以甚深的信心,發起殊勝的願力和堅定的行持,或者稱念佛名執持密咒,或者旋繞佛塔禮拜佛像、燒香散花供養諸佛菩薩,二六時中反省懺悔,排除所有世俗的外緣,一心專注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相光,若能如是精進修行而不懈怠或放棄,臨命終時自然便能往生彼國。並且更應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依,完整地持守種種戒律,而不違犯佛門的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導修行的人精進行持,如果能修如此種種之法,也可以往生彼國極樂世界。
如此念念地求生淨土,正是無念無求亦無生,何以故,在精進的當下即是‘無修’,而不是不修行叫做‘無修’。人命無常,一個呼吸轉換之間就是來世,世俗塵事糾纏連環,生死輪迴的枷鎖不斷。如果不於塵勞煩惱憂鬱情結,以及得志適意而停不下來的地方,直下一割割斷,發起信願努力行持,盡力向上一跳,怎么可以應念往生彼國極樂淨土。我今天恭敬作禮,奉勸諸佛子們,應當一心念佛努力修行啊!”
“十大礙行”
“十大礙行”是《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所提出,這是大師據經所舉修行中的十大障礙,名“十不求行”。可以說,此“十不求行”包括了所有在修行中所遇到的障礙,初學佛者於修學與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十大礙行”障住道心,而至退墮。修行者如能時時以這“十不求行”來檢點自己的行為,端正自己的品行,那么修行時所能遇到的種種逆境就擋不住我們的精進心,我們也可直心行道了。
因果法則是佛教對於宇宙人生問題的一個基本原則,有些學佛者——特別是初學佛的人,認為信佛、學佛就能清除業障,得到佛菩薩的保佑而無病、無難、無障礙。當他在學佛的途中遇到困難不順時,反以為佛不靈而退失信心,實際上這是最大的障礙。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從無始以來,造了眾多的惡業,我們幸好還有一點善根,今生才能遇佛法而信受奉行。我們雖能懺悔業障而修善,但由於業力的牽引,魔障也會立即跟到,如果因此而在戒行上有所缺失的話,則使心地上又有所染,故障緣叢生,進道不易。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在修行中處處以“十大礙行”來檢點自己的心念與言行,就可居礙反通,使道業日進。
“修行”是不斷修正自己的一切不符合於善行要求的錯誤言行,如果我們在日常的修習、生活中,能對照“十大礙行”進行檢點,則可以在遇到病緣、急難、甚至受到抑制、排除、打擊之時亦能處之泰然,此時逆境就可被我們轉為增上善緣了。
由於妙葉大師的《寶王三昧念佛直指》是文言所寫,不易被初學者看懂,故對文中的十六節有關“十大礙行”部分,作如下翻譯。為使閱者便於對照檢查,今將十大礙行的內容從分類、認清病根、癥結所在到力用歸類如次。
1.對於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慾的良藥。
2.在處世待人方面,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我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如果能了知困難境界的本身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困難對我們有什麼傷害呢?因為患難可使我們不起驕慢之心,這不是解脫嗎?
3.在學問的參究方面,不要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人,一學就會,沒有障礙。在求學上一有逾越之心,就會產生急躁求進之念,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在修證上也會以為自己已得到什麼。如果能理解障礙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障礙也不為礙了。因有障礙而使我們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這不是逍遙自在了嗎?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總希望太平無事,永無魔難。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願不堅,就會未證悟到的自以為已證到了。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魔難也就不能惱亂我。因有魔難來鍛鍊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
5.在計畫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地成功。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因為辦事難成,故不落能所隨緣而精進。常使心態處於安樂狀態。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總希望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在交際上總希望自己得益,就會產生貪慾執著的心埋,而有損於道德和朋友的情誼。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見人之短而起分別。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淺亦是一種果報,並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強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順,反可激起自已的懺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為進道的資糧。
7.在人事處理方面,不要總希望人家都能依從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順從於我,就會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正確的。應該認識到人家對你的順從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也是因緣果報而已,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正確。因此當遇到不如意的人時,要除去人我之相,檢查一下自己,這樣逆我之人就成為樹我德業的園林了。
8.當我給人以好處,辦有利於人之事時,不可存在受人讚揚、得到好報之心。做好事圖望人家報答、貪著名氣,就會陷入揚名自喜的我執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如果知曉德行本虛,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倘若沒有一定的因緣,也不會受到讚美,受到稱讚也不能說明你什麼都好了。應切實地布德於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這就是以布德為棄履。
9.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處。有利就想沾光,就會產生痴心妄念,痴心貪財之念一生起,往往為想得到錢財,而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如果知道世利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也就不會去盲目地追求了。因為富貴是由布施行善而來的,而疏利正是布施,這不就是真正的富貴嗎?
10.當被人誤解而受到抑制的時候,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這樣做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積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毀。我們應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是一種果報,並不全是自己的過錯所成的。因此受抑後應該忍辱,一個人能謙虛的話,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麼傷害呢?相反,我們在受抑之後,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進力來度,這正是修行之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