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人大多住在
海珠中路、
惠福西路、
光塔路、
中山六路附近。當初清兵入關時,滿、漢、蒙三族旗兵共14萬人,其中滿人不足6萬人。當時征服大明全境,為王前驅者其實是入關後陸續收編並統稱綠營的前明降卒。1650年,
尚可喜打入
廣東,他的部隊是綠營兵7000人及其嫡系天助兵3000人都是漢人。廣東被攻克後,綠營兵分駐省內各地,天助兵隨尚可喜駐廣州。後來“
三藩之亂”平息,作為善後處理,清廷於
康熙二十年(1681年)裁撤天助兵,另從
北京調旗兵3000人駐廣州。這支部隊,跟天助兵一樣,也全是遼東籍漢人,就是因當時天下還沒有大定,滿八旗不能調度的原因。到
乾隆二十年(1755年)盛世,朝廷在廣州駐軍方面又有一次動作,裁撤原駐漢軍一半,再從北京調來1500名滿族八旗兵填補空額。這支部隊及隨軍家屬,就是現在廣州滿族居民的直接先祖。
滿族沒有統一的宗教信仰,滿族祖先曾信仰薩滿教,後大多信仰佛教且篤信觀音。廣州滿族人基本上信奉觀音。傳說1652年,五世達賴曾率3000名隨員晉京朝覲順治皇帝,接受中央政府對他的金印冊封。當時他呈送給順治豐厚與貴重的禮品,一尊觀音像是其中珍品之一。滿族祖先於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來粵駐防,離京時乾隆皇帝御賜五世達賴喇嘛奉獻的木雕鎏金觀音坐像。廣州滿族父老口口相傳,說該部奉旨南來前夕,乾隆親賜西藏產觀音坐像一尊,以祝吉祥。他們背負觀音像來到羊城駐防,在正紅旗的駐地大市街(今惠福路)原“夢覺庵”的南院(今觀音樓)建造了“萬善宮”,供奉觀音像。
來歷
“觀音樓”之所以叫做“妙吉祥室”,因為在1635年,皇太極將後金的女真人族名改作“滿珠”,後又改作“滿洲”。乾隆欽定的《滿洲源流考》有這樣的考證:“以國書考之,滿洲本作滿珠。我朝光啟東土,每歲西藏獻丹書,皆稱曼珠師利大皇帝。曼珠,華言妙吉祥也(華言即漢語的意思)。”清
順治九年(1652年),五世達賴喇嘛覲京時所獻丹書中的“曼珠”與“滿珠”同音(語出
藏傳佛教),漢族譯為“妙吉祥”,即“滿洲”。“妙吉祥”一詞,其實是滿族的別稱。周恩來總理1961年接見溥儀和溥傑夫婦時曾說:“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反動政府歧視滿族,滿人不敢承認自己是滿族。”以“妙吉祥室”來冠名,可見當年滿族“大爺”(廣州滿族人通稱族內上輩男子為“大爺”)們的良苦用心。
這樓為什麼要曲折地以藏言佛語漢譯的別稱為名呢?這和民國時一宗頗為轟動的“旗產訴訟案”有關。“觀音樓”初名“萬善宮”,鹹豐年間改稱“萬善禪院”。經歷次興衰,地址未變,今日模樣是1935年重修後的舊貌。觀音樓原屬八旗旗產,辛亥革命後作為公產處理。所僱主持香火的和尚,借承投公產及清理廟宇的機會,擅自辦理轉移手續,據為私人所有。滿族人訴諸法律,法庭判處觀音樓產權歸廣州滿族人集體所有。1935年重修後改名“妙吉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