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摺紙、畫畫、凝視著魚缸中的小魚,心無雜念,旁若無人,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是急於衝破的樊籠,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樂;任何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難以激發起自己對於生活擁抱歡呼的熱情;翻了一圈電話本,數百個名字里卻找不到一個真正想說話的人;電視頻道換了又換,卻都顯得那么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聲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來驅趕壓迫著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厭”,那是自我心靈之火熄滅時的憔悴沮喪。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部分章節,
內容簡介
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孤獨讓你遠離喧囂,內心沉靜而有力,判斷無比清晰;
孤獨帶你找到自我,聽取內心的聲音,應對外界難題;
孤獨領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亂和迷茫,活得從容堅定。
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所有複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為強大。從此再也不會感到迷茫,再也不會為誰受傷。
當你最終脫胎換骨,一定會感謝曾經的孤獨。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近10年的教學心得整理而成,囊括了她的思想精髓。
作者簡介
陳果,1981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學生中擁有極高人氣,被稱為“麻辣教師”,她的課也被學生評為“我最喜愛的復旦課程”。
2010年,她的課堂視頻被學生上傳到網路,迅速傳播開來,廣受好評,一周內播放超過3000萬次,《人民日報》《新京報》《南方日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報》、鳳凰衛視等媒體平台瘋轉推薦。她的付費音頻課程一個月內點擊破百萬。
目錄
自序:我為什麼要寫書?
Part 1 生命可承受之“重”
一、真誠,才顯真愛
1、有沒有“善意”的謊言?
2、“自欺”源於人性的弱點
3、與心中的“魔鬼”作鬥爭
4、真誠,何嘗不是一種自愛
二、每一個重負背後都藏著一個恩賜
1、西西弗斯的巨石
2、在“不安”的皮鞭下
3、三毛與尼采
4、C' 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三、孤獨時,我們才會和自己對話
1、孤獨≠寂寞
2、孤獨: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3、孤獨不可恥
4、距離之美
5、擠掉的敬意
6、自成一片世界
7、思想使獨處其樂無窮
8、享受孤獨
Part 2 換一種看法,便是換一種活法
一、怎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1、我為什麼而活?
2、“自我錯位”:其實我不懂我的心
3、你說的“成功”,是“成就外功”還是“成就內功”?
4、最高的成功,莫過於內心的幸福
二、風度不是造作,而是內在氣度的自然流露
1、風度透露了你的精神力量
2、道德是孕育風度的種子
三、要自信,不要自負
1、自信者與自負者
2、自負是“變了質”的自信
3、沒有“自知”,就沒有自信
4、“能”與“不能”之間的人生自在
Part 3 謝謝你,陪我一路同行
一、愛,無富貴貧賤之分
二、尋找“精神家族”——我們的友情與愛情
1、信任,是“精神家族”的唯一信條
2、知己,是心靈世界的家人
3、愛情使人永葆青春
三、因為彼此純真,所以始終信任
1、對“朋友”的濫用
2、朋友是“無用”的
3、兩個人的“獨處”
4、友情無需“立約”
Part 4 道德,源於人性,歸於安心
一、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1、道德不以“利他利己”來衡量
2、心安則為之
3、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二、自律的種子,開出自由的花
1、心是內在的“世外桃源”
2、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3、自律比放縱更接近自由
4、遵從良心,方得自由
三、道德與功利,不是敵人,可以是朋友
1、勝負師和求道派
2、光榮屬於“求道派”
3、詆毀功利的不是真道德
4、功利“殺不死”道德
5、世上只有兩件有價值的事:深感驚喜和使人驚喜
Part 5 用大愛,做小事
一、做一個“達”人
1、誰說“獨善其身”不是善?
2、“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完美融合
3、身心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4、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二、大愛者,無惑
1、求善就是求真?
2、“知識是人對靈魂中的真理的回憶”
3、“厭世”,是“自厭”的蔓延
4、愛比生命本身更溫暖
5、愛像一束光,照亮一切陰霾
Part 6 生、老、病、死
一、每個人都是人類系統中一個承上啟下者
二、再見了,我的童年
1、童年真的比現在快樂嗎?
2、最成熟的,不過是“天真”
3、博文廣識是一回事,成熟是另一回事
三、成熟,就是不斷變得“天真”
1、泉水終將流向何方?
2、成熟:從“他淨”到“自淨”
3、成熟是“永不起皺紋的靈魂”
4、越成熟,越自由
四、向死而生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2、花非花
3、站得高,看得遠
4、大徹大悟,點燃了別一重境界的喜悅
5、人是否可能“徹悟生死”?
6、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
7、無知催生恐懼
8、與其計較生命的長短,不如讓有限的生命充實豐滿
Part 7 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
一、最好的感恩,是接受愛、傳遞愛
1、對一切善意心懷感恩
2、“我”是如此幸運
3、付出,是一種富有
二、心若有愧,永斷不作
三、你好,好奇心
1、使人好學求知的秘密
2、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3、人類神聖的好奇心
4、常給精神洗洗澡
後 記
尾 注
一、真誠,才顯真愛
1、有沒有“善意”的謊言?
2、“自欺”源於人性的弱點
3、與心中的“魔鬼”作鬥爭
4、真誠,何嘗不是一種自愛
二、每一個重負背後都藏著一個恩賜
1、西西弗斯的巨石
2、在“不安”的皮鞭下
3、三毛與尼采
4、C' 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三、孤獨時,我們才會和自己對話
1、孤獨≠寂寞
2、孤獨: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3、孤獨不可恥
4、距離之美
5、擠掉的敬意
6、自成一片世界
7、思想使獨處其樂無窮
8、享受孤獨
Part 2 換一種看法,便是換一種活法
一、怎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1、我為什麼而活?
2、“自我錯位”:其實我不懂我的心
3、你說的“成功”,是“成就外功”還是“成就內功”?
4、最高的成功,莫過於內心的幸福
二、風度不是造作,而是內在氣度的自然流露
1、風度透露了你的精神力量
2、道德是孕育風度的種子
三、要自信,不要自負
1、自信者與自負者
2、自負是“變了質”的自信
3、沒有“自知”,就沒有自信
4、“能”與“不能”之間的人生自在
Part 3 謝謝你,陪我一路同行
一、愛,無富貴貧賤之分
二、尋找“精神家族”——我們的友情與愛情
1、信任,是“精神家族”的唯一信條
2、知己,是心靈世界的家人
3、愛情使人永葆青春
三、因為彼此純真,所以始終信任
1、對“朋友”的濫用
2、朋友是“無用”的
3、兩個人的“獨處”
4、友情無需“立約”
Part 4 道德,源於人性,歸於安心
一、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1、道德不以“利他利己”來衡量
2、心安則為之
3、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二、自律的種子,開出自由的花
1、心是內在的“世外桃源”
2、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3、自律比放縱更接近自由
4、遵從良心,方得自由
三、道德與功利,不是敵人,可以是朋友
1、勝負師和求道派
2、光榮屬於“求道派”
3、詆毀功利的不是真道德
4、功利“殺不死”道德
5、世上只有兩件有價值的事:深感驚喜和使人驚喜
Part 5 用大愛,做小事
一、做一個“達”人
1、誰說“獨善其身”不是善?
2、“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完美融合
3、身心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4、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二、大愛者,無惑
1、求善就是求真?
2、“知識是人對靈魂中的真理的回憶”
3、“厭世”,是“自厭”的蔓延
4、愛比生命本身更溫暖
5、愛像一束光,照亮一切陰霾
Part 6 生、老、病、死
一、每個人都是人類系統中一個承上啟下者
二、再見了,我的童年
1、童年真的比現在快樂嗎?
2、最成熟的,不過是“天真”
3、博文廣識是一回事,成熟是另一回事
三、成熟,就是不斷變得“天真”
1、泉水終將流向何方?
2、成熟:從“他淨”到“自淨”
3、成熟是“永不起皺紋的靈魂”
4、越成熟,越自由
四、向死而生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2、花非花
3、站得高,看得遠
4、大徹大悟,點燃了別一重境界的喜悅
5、人是否可能“徹悟生死”?
6、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
7、無知催生恐懼
8、與其計較生命的長短,不如讓有限的生命充實豐滿
Part 7 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
一、最好的感恩,是接受愛、傳遞愛
1、對一切善意心懷感恩
2、“我”是如此幸運
3、付出,是一種富有
二、心若有愧,永斷不作
三、你好,好奇心
1、使人好學求知的秘密
2、我只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3、人類神聖的好奇心
4、常給精神洗洗澡
後 記
尾 注
部分章節
孤獨時,我們才會和自己對話
孤獨≠寂寞
“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系的完整。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摺紙、畫畫、凝視著魚缸中的小魚,心無雜念,旁若無人,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內心世界的專心致志,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是急於衝破的樊籠,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樂;任何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難以激發起自己對於生活擁抱歡呼的熱情;翻了一圈電話本,數百個名字里卻找不到一個真正想說話的人;電視頻道換了又換,卻都顯得那么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聲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里狂奔,來驅趕壓迫著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厭”,那是自我心靈之火熄滅時的憔悴沮喪。
“孤獨”是由自我思想的豐富性而帶來的對獨處的近乎貪婪的偏好與享受,那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嫻靜而從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內心的荒涼、思想的貧乏而引起的對獨處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們直覺到生命的虛無,情感的真空使我們懷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種靈魂中空的乾癟,是絢爛的煙花在高空瞬間綻放、又墜回廣漠低沉的黑暗中的無望,焦灼卻疲乏。
“孤獨”源於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處鬧市、被人群包圍,也依舊如急流中的一塊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缽僧,穿行人世,心無纖塵。當你沉入自我並享受孤獨時,人群在你眼中自動隱退,因為喧囂業已從你心中淡退,或者說,你業已從喧囂中淡退。而“寂寞”是一種病,源於心靈的飢餓、精神的營養不良,它需要用人群與喧鬧來治療,像病人一樣需要身邊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來送往來遺忘內心的狂躁不安。
孤獨: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
孤獨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層心境。“重要的不是離群索居,而是獨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尋找一個偏僻的角落,從而隱居於孤寂之中。孤獨本就是自我心靈的詩意棲居,環境固然有一定的激發效果,卻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孤獨是在鬧市中“心遠地自偏”的出離。
孤獨很多時候的表現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表孤獨,孤獨與任何可見可聞的形式無關。有些年輕人用抽菸來製造煙霧包裹中的寂寥,或者借酒來玩弄氤氳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頹廢路線來表露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這是一種擺酷,或是一種造作,那只是對想像中的孤獨的描摹,是流於表面的裝扮,是看似冷寂的面具之下一顆急欲引人注意的虛榮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獨者的風範。孤獨源於思想的充沛飽滿,是思想自發的精神流浪。
孤獨不是人類刻意的自我培養、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類文明的產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萬物最原始的本來面目。人在離開母體之後,一直是孤獨的,我們的皮膚隔開了我們與外界,我們孤單地蜷縮在自我的皮囊之中。傳說中神是孤獨的,正因為如此,他造出了人來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獨的,正因為如此,能與之親近的人永遠只是極少數。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熱鬧的地球是孤獨的,在廣袤的宇宙中,它不過是一個孤獨的藍色的小點,淹沒在無邊的靜默之中。
孤獨不可恥
社交往往有兩種類型:要么是利益驅動下的人脈構建,要么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出於功利,則難免逢場作戲,大家都戴著“面具”,嬉笑怒罵無外乎作秀,旨在互為工具、相互利用,這樣的交往自然不會有純淨之清氣,只充斥著煙火之濁流。若社交出於寂寞,則往往流於膚淺而難以深入人心,因為寂寞者的群體仍逃不出寂寞,寂寞的疊加只是令寂寞更加走投無路,就像無聊重複一萬遍,終究還是無聊。
當然,對生活於社會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難免,而且不可否認,它自有其意義,如果我們行之得當,社交確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比如人脈、人氣、機會……這些東西是有用的,所以是有價值的。但是,即使如此,與情深義重的友誼相比,與心心相印的愛情相比,它仍然只能算是一種廉價的交往,或者說,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說的“任何一種關係,只要能被標價,不論小數點之前標了多少個‘0’,它都不可能是珍貴的”。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發自內心的赤誠,是金錢無力收買的。哪一天,如果連我們的“心”也有了價格,即使價格高昂,那么不是我們的“心”值錢了,而是我們把“心”糟蹋了。
與“寂寞”相比,“孤獨”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人需要“孤獨”,獨處時自我的“真實”能還給我們精神的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前輩們講究“慎獨”:從人群中抽身而出,從喧譁中隱匿,返回獨對天地、獨對真實之自我的存在。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或是在忙於應對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應接不暇地做著雜七雜八的事,接觸著親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應當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