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總會復活》是201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敦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好書總會復活
- 作者:盧敦基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246 頁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954927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
內容簡介
《好書總會復活》是作者近十年來作品的匯集,按照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第一輯《寸鐵殺人》,為讀書筆記,所涉書目多關乎社會政治、經濟方面;第二輯《談文論藝》,亦為讀書筆記,涵蓋中外古今熱點或經典文學作品;第三輯《知故識新》,此輯既提書也談人,更顯得血肉豐滿;《好書總會復活》的第四輯《序和跋》,包括作者自己所編所著的書,以及為他人所作的序文;第五輯《其他》包含有作者的寫作感言、讀書目錄、訪談錄和一些回憶性文字等。
《好書總會復活》共分五輯:寸鐵殺人、談文論藝、知故識新、序和跋、其他。所收的小文,多數刊於報刊,內容廣泛,知識滿目,書評涉及人文社科各領域好書,不啻為一讀書指南。讀書有所思,所論縱橫捭闔,聯繫實際,具有問題意識,頗具啟發性。
圖書目錄
第一輯 寸鐵殺人
寸鐵殺人
希望市場的邏輯 能戰勝強盜的邏輯
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暴力的衰落
什麼是資本主義?
大富豪的科學理論
我們的黑天鵝
世界就是一個沙灘
世紀的知識發展圖景
可惡的電視時代
當代青年:最愚蠢的一代?
勢利無處不在
不死的中國人
如何成為一位名記者
烏合之眾
好書總會復活
八月炮火
往上兩三代都是農民祖宗
沐浴於學問的水流
“上半個世紀人吃人”
冰雪下的俄羅斯
《論語》本多解
甲午海戰中方慘敗原因新解
文化名人你別抱怨
優秀傳統
學人自述
東歐漫步
一部好日記
最後的旗人女性記憶
一個村莊的故事
已窮千里目,何用再登樓?
江山不幸詩家幸
走進美國大報
理解自殺
幕僚真意
盧士希和他的《小抱經堂集》
現代理念,經典文章
瑞典人看中國文化
少數派可以怎樣生活
追尋失落的歷史
如對傳統有興趣一定要讀齊如山
紀念張中行
從來毀譽不由人
清華國學研究院為何夭折?
喜看小豆豆
第二輯 談文論藝
新文學經典已經誕生
王鼎鈞:當代中文散文第一人
好書。不讀
文學的前途
一個天真的老年人
國家幹部
文學回憶錄
《水滸》真意
生生死死總堪哀
《恥》和我的鄰舍大伯
烏克蘭拖拉機簡史
《圍城》西方老年版
好工作
在太空閱讀的書
風景也是翻譯時失去的東西
狄更斯:英國人的《三國》
為藝術而藝術
長日留痕
詭異而仁厚的張大春
且將他今生今世一書藏
樂說蔡瀾
才子讀金庸
第三輯 知故識新
悼陳樂民先生
姜亮夫先生紀念會親歷記
大家大書
錢鐘書先生的一封信
觀察中國
文化生命四十年
新讀《論語》
名門之後的憂思
一代儒宗馬一浮
科學全才
偉大的中國企業史
看浙商故事,為的什麼?
創業經驗
我自己昔日的村莊
一個名主持人的記憶
第四輯 序和跋
《歧路彷徨——晚清名士李慈銘》後記
《永康舊景》卷首語
關於陳亮的個人閱讀史——《陳亮傳》跋
《風起雲揚——漢書隨筆》後記
鄭驍鋒《逆旅千秋》序
石三夫遺作序
周慶捷《紅樓那些人那些事》序
周維強《史思與文心》序
李利忠《是什麼讓我們嚎啕大哭》序
朱維安《荷塘夜雨》序
第五輯 其他
他有兩雙眼睛
閱讀書目
關於書
批評一本很差的書意義不大
我成了金庸的博士生
《杭州日報》與我
從古典到現代:《讀書》三十年
後記
作者簡介
盧敦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生,浙江永康人氏。“文革”後第一批高考大學生。十年前求學於金庸先生門下。現供職於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喜讀書,也寫一點文字。第一次公開發表文字即刊於《讀書》。不惑之年後,漸重學思兼行,自覺略有心得。
後記
就在本書在出版社編輯期間,我跟一些各行各業的專家一起去了一趟西北。早上上大巴後,我習慣性地掏出手機,瞥了一下微信:
浙江溫嶺醫生被殺!
剛向大家念出,一個醫生馬上發聲:“肯定是乾我這一行的,泌尿科。要不就是五官科的。”
“為什麼?”眾人的眼光齊刷刷看牢他。
“全國各地有36名醫生被殺,都屬這兩科。”
他向大家解釋了原因,文長不引。如若有興趣,建議隨便找個醫生去問問。
西北行車,長而寂寥。主事者篤實深思,想了個新招:讓眾人中的隨便哪一位專家談談自己的專業。第一個便是這位醫生,主攻前列腺的。在座基本上老男人,不用忌諱,於是從病名、病理、治療方法、藥效等等系統介紹了一番,時間尚不足一小時,簡明扼要,人人聽得明白且滿意。
輪到我,只能說:自然科學規範且實效,正確的答案,不少情況下有唯一,且可在新形勢下更新替換。古希臘的幾何教材,儘管也對,但盡可扔進垃圾堆。文科這一行,可麻煩。不僅《論語》《孟子》丟不得,朱熹、王陽明也豈能丟?像文學,唐詩能丟還是宋詞能丟?莎士比亞能丟還是《靜靜的頓河》能丟?但是它沒有標準流程,沒有像對付疾病一般有一固定框架,將最新的成果填人即可。如果行外的人來問,讀哪一本可以得其大略?又永遠找不到。所以弄得家中的書越來越多,多得成患,多得讓老婆惱怒,恨不得統統掃地出門。
書多,顯然讀不過來,但仍在讀。我碩士時的導師雪克先生,1962年的講師,到20世紀末已70來歲,當時仍買書不已。我的年齡與他比尚有差距,只有繼續讀。
人各有長,自己長處肯定不在情,所以情上的書亦不甚看重,讀的多為理的書。又中國人不擅純理論,《史記·太史公自序》記孔子云:“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前四五天葛劍雄先生應邀來講課,也說到說事要舉例。這就是中國文化。我也不敢讀尼采、胡塞爾,只能就自己還讀得懂的,每天讀一點。讀了要說點想法,就有了這些小文章。
將自己結集的文章看了一遍,有兩點比較清楚:一是讀了幾本書,悟到了一兩點原先沒有悟到的理。二是重在學習,不搞批判。有質疑,也多數在文字以外的思想中進行。這是因為論爭性的文字,篇幅必大,非這些小文所能容納。而且我在集中也說了:“批評一本很差的書意義不大。”
有朋友說:你發在報上的文章,有意思,能否集起來讓我集中看看。就因為這一句話,才有了編書的念頭。而且他還提供了切實的幫助。
本書所收的小文,多數刊於報刊,所以在這裡先感謝吳蒂、屠晨昕、徐曉杭、李玲芝、趙健雄等諸位先生。此書得以問世,首先感謝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提供的資助,其次是我的同鄉好友徐小飛先生,他承擔了其餘的支持。在周維強先生的協助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提供了出版方面的幫助。今年農曆正月初一,就是該社出版的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伴我度過的,正是那一天讓我產生了在這個出版社出一本書的念頭。現在此願成真,我很高興。
2013年11月30日於南昌觀園樓607室
時窗外老動物園舊址正蓋新樓一片喧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