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東村位於崔各莊鄉西北部,東鄰何各莊,南接崔各莊,北與孫河鄉接壤。相傳元代遼金時期,這裡為養馬場。蒙古人愛喝馬奶酒,因此這裡是專門養馬產奶供給蒙古貴族飲用的地方,久之這裡也就稱為“奶子馬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發展成東西兩村,民國之前就已正式改名為“奶子房村”,但仍分“奶東村”和“奶西村”。顧名思義,奶東村與奶西村相鄰,位於其東部,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有常住人口1374人,流動人口17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奶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崔各莊鄉西北部
- 面積:2452.2畝
村子初探,農業結構,福利待遇,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基層組織,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春節走會,
村子初探
走進奶東村,人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方正雄渾的氣勢。與印象中農村房屋常有的私搭亂建、凌亂不堪的格局不同,這裡的民居依然秉承著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中正對稱:東、西各10排,每排20戶,縱觀恰如一個方正的棋盤;單個來看,每家每戶是頗具地方特色的三合院落(奶東村擁有距離市區最近、保存最完整的三合院落)。整齊劃一的布局不僅營造出典型的美學效果,更加便於維護和管理。
農業結構
奶東村現有耕地2452.2畝,歷史上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經過種植結構調整,現已發展成為以京承農業走廊為依託的都市型現代農業基地。美全美櫻桃園、葡萄示範體驗園等項目為發展綠色休閒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展示了新型農業的生態、經濟、景觀和美學多重價值。
福利待遇
目前,奶東村村民各項福利待遇相較前幾年有了大幅提高。老年人生活補助金每人每月400元,勞動力外出就業補貼每人每年2600元,逢年過節更是米麵油酸棗汁等福利品一應俱全。全村農業人口現已基本納入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範圍,實現農村人口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奶東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發展為今天的物質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新農村,得益於黨中央對農村的多項惠民政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工作在這裡的一批勇敢、有魄力的年輕基層幹部。村兩委班子8人緊密團結在以黨支部書記陳明為核心的領導下,懷著一顆對家鄉、對村民的赤誠熱愛之心,為加快地區農村城市化進程,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崔各莊鄉又好又快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關於奶子房村的相關歷史請參閱百科詞條的“奶子房”村。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088.60畝(其中:水田1950畝,旱地7138.6 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6465.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46畝,其中養殖面積18畝;茶園面積603畝;甘蔗面積499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88戶通自來水,有688戶通電,有59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5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5戶(分別占總數的65%和43%)。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 、砂石 路面;村內主幹道多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8輛,拖拉機128輛,機車2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950畝,有效灌溉率為4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9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8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1戶。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4.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19.90萬元,占總收入的74.3%;畜牧業收入 104.50萬元,占總收入的1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043頭,肉牛32頭,肉羊90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林業收入4.35萬元,占總收入的 0.5%;第二、三產業收入90.8萬元,占總收入的10.9 %;工資性收入6.56萬元,占總收入的0.8%。農民人均純收入17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3人(占勞動力的8.7%),在省內務工68人,到省外務工3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 、水稻、茶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7.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該村特色產業為製作土陶,目前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茶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88戶,共有鄉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農業人口2854人,勞動力1180人。該村以漢族、傣族為主,其中漢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77 人,參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5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757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334人,距離沙河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4人,其中小學生334人,中學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被縣評為青年文明村寨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4 人,少數民族黨員15人,其中男黨員45人、女黨員9人。2003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忙開、崗東、忙東、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擺、罵梅樹、忙嘎、回堆、邦協、忙勒、新村 垛火、忙開等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73人。該村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428.33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1215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81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7畝;人均有經濟林果0.03畝;每戶有1院安居房、有688個科技明白人、有8個好的發展項目、有281個以沼氣為主的潔淨能源;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15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有8條進村入社硬板路;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8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8個,有產業發展規劃14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差,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耕地複種指數不高,形不成產業化經營模式,貧困面大,發展步伐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養殖小區方式推進養殖業發展,培育運輸業,最終實現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經濟發展。到202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4684萬元,每年遞增15.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根據這一總體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8%以內,基本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春節走會
奶東村的春節走會,是從明朝嘉靖年間該村娘娘廟廟會走會沿襲下來的。此前都會在正月初五舉行,由於今年首次舉辦元宵燈會,索性把春節走會移至正月十五,時間也從上午改為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