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狀,乾高10-15米,直徑20-40厘米。葉
羽狀全裂,長4-5米,羽片多,每2-5片靠近成組排列成幾列,每組之間稍有間隔,線狀披針形,最大的羽片長95-100厘米,寬約4厘米,頂端的稍疏離,較短,狹成線形(寬約2厘米),具1條明顯的
中脈,
橫脈細而密,兩面及邊緣無刺,背面中脈上被鱗秕,羽片先端淺2裂;葉柄及葉軸被易脫落的褐色鱗秕狀絨毛。
花序生於葉腋間,長達1米以上,一回分枝,分枝多達80個或更多,每分枝長30-50厘米,之字形彎曲,基部至中部著生雌花,頂部著生雄花;花序梗上的大
苞片(大
佛焰苞)舟狀,木質化,長達150厘米,寬達14厘米,頂端呈長喙狀,背面具縱溝槽;花雌雄同株;雄花長7-16毫米(頂部的較短);
雌花長達4.5-6毫米,寬4-6毫米。果實近球形或倒卵球形,長3厘米,直徑2.7厘米,稍具喙,外果皮光滑,新鮮時橙黃色,乾後褐色,中果皮肉質具纖維,
內果皮厚,骨質,堅硬,內果皮腔形狀不規則,近基部有3個
萌發孔。種子與內果皮腔同形,胚乳均勻具棱,中央有1個小的空腔,胚近基生。花期2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長環境
女王椰子喜陽光充足的環境,在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較耐蔭,生長較快,耐寒力較強,能耐-5℃左右低溫。金山葵喜陽光充足的環境,在深厚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良好,較耐蔭,生長較快,耐寒力較強,能耐-5℃左右低溫。
分布範圍
金山葵原產於巴西,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台灣等省地。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或根櫱繁殖。栽植13年左右的金山葵開始開花結實,果實成熟期採種可待種子自然成熟脫落時在地面撿拾,也可上樹直接採集。果實採回後,在陰濕通風處堆漚至果皮腐爛時,及時清洗出種子,以免果皮生髮
蛆蟲(因金山葵的果肉較厚)。晾乾種子後即可
播種或用濕沙貯藏。出種率約33%,種子千粒重2700克。因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20℃以上,因此7-9月撒播於沙床,並且播種前用38℃左右溫水處理24小時,發芽率方可提高到60%,未經處理的種子發芽率只有30-40%。一般播後35天開始發芽,當沙床苗長到5-10厘米高時,可擇陰雨天氣將沙床苗移植到營養杯進行培育。
栽培技術
營養土可用
腐葉土和
泥炭土加1/4
河沙或
珍珠岩和少量
基肥配製而成,移植苗木時,用黃泥漿根。夏季將金山葵置於蔭蔽的環境,在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應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每半月施
尿素水肥一次,濃度為3-5%,培育一年後待金山葵長到30-40厘米時擇陰雨天氣帶杯土植於畦地。定植地應選擇深厚肥沃、疏鬆的微酸性土壤。移植前要深翻土地,施少量漚熟的桐麩作基肥,拌勻後即可栽植株行距一般以80厘米×80厘米或1米×1米為宜,栽植後一般要連續撫育2-3年,乾旱時淋水,於生長季節每月追施
氮肥或
複合肥1次,乾施(開溝淺施)或水施經過3年的培育,即可長成2米左右高的綠化大苗。
主要價值
觀賞
因其樹幹挺拔,族生在頂上的葉片,有如鬆散的羽毛,酷似皇后頭上的冠飾,可孤植、列植、群植或作行道樹;幼樹大盆栽植,可作展會議室、候車室等處陳列,亦可作海岸綠化材料。
藥用
金山葵具有消腫止痛、避孕、散淤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牙痛、外傷出血等症狀。
食用
金山葵的果實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