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茲作品:忽至森林深處

奧茲作品:忽至森林深處

《奧茲作品:忽至森林深處》講述山村里隱藏著巨大的秘密。動物與飛鳥緣何絕跡?夜晚從窗前閃過的黑影究竟是何物?男孩尼米從森林裡回來後,就一直狂叫,又是怎么回事?大人們的諱莫如深,讓黑暗的森林恐怖而充滿魅惑。瑪雅和馬提終於鼓起勇氣走向森林。在那裡他們不僅碰見了尼米,還遇到了傳說中的山鬼尼希,看到了動物與飛禽,更在這個王國領悟出許多道理,揭開了多年來一直困擾人們的謎團。可是,當他們開始踏上歸途,一切會有所改變嗎?

基本介紹

  • 外文名:Suddenly in the Depths of the Forest
  • 書名:奧茲作品:忽至森林深處
  • 作者:阿摩司•奧茲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頁數:109頁
  • 開本:32
  • 定價:20.00
  • 譯者:鐘志清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26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733113
  • 品牌:江蘇譯林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文摘,後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奧茲作品:忽至森林深處》作者奧茲是當今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以色列作家,莫言曾親面稱他為自己的老師。《奧茲作品:忽至森林深處》是奧茲首部諷喻童話,也是一則精巧奇妙的現代寓言,來源於奧茲母親所講述的故事,以優美淒冷的寓言演繹寬容、孤寂、否認與回憶。

作者簡介

作者:(以色列)阿摩司·奧茲 譯者:鐘志清

阿摩司·奧茲,以色列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當今希伯來語作家中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一位。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12歲那年母親自殺,直接把他推向了寫作道路。父親懂十幾種語言,卻只教他希伯來文。奧茲只用希伯來文寫作,主要作品有《一樣的海》、《我的米海爾》、《愛與黑暗的故事》、《地下室里的黑豹》等。他擅長破解家庭生活之謎,家庭悲劇和夫妻情感其作品常見的主題。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共鳴,多次獲大獎,其中包括1998年以色列建國50周年之際頒發的以色列國家獎、法國的費米娜獎、歐洲頗負盛名的歌德文化獎、西語界最有影響力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等。此外,奧茲還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政治評論家,熱情呼籲阿以和平。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本小書既是寫給孩子們看的童話,也是為成年讀者準備的諷刺寓言。雖薄,卻能引起無限共鳴。
——《獨立報》
作為一名讀者,你只要做好準備被奧茲迷住。在故事中你所能認出的,只有你自己。
——《衛報》

名人推薦

我們每個人,不論是我自己,是你,還是他,都是伴著小時候聽的故事長大的,這些故事構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阿摩司·奧茲

文摘

1
伊曼努埃拉老師向班上的同學描述熊長什麼樣兒,魚怎么呼吸,獵狗在夜裡發出怎樣的叫聲。她還在班裡掛上了動物和鳥類的照片。多數學生都取笑她,因為他們有生以來從未見過動物。多數學生都不相信世上竟有這樣的造物。至少我們這裡沒有。此外,據說這位老師在全村從未找到想要娶她的人,因此,據說她的腦子裡裝滿了狐狸、麻雀,以及單身的人在孤獨中胡思亂想的東西。
老師的描述對孩子們的影響微乎其微,只有小尼米是個例外,他開始在夜裡夢見動物。早晨到校後,他第一次向大家講述自己夜晚睡覺前放在床邊的一雙棕色鞋子在黑暗中變成了兩隻刺蝟,整夜在房間裡爬,可一大早,當他睜開眼睛時,刺蝟忽然又成了床邊的兩隻鞋。班裡的同學幾乎全都笑話他。還有一次,他說幾隻黑蝙蝠深夜來到他的房間,用翅膀馱著他,穿過家裡的牆壁,飛到村子的上空,飛過高山和森林,一直把他帶到一座迷人的城堡。
尼米是個小迷糊,不住地流鼻涕。兩顆凸出的門牙之間還有個豁口兒。孩子們管這個豁口兒叫“垃圾筒”。
每天早晨尼米一來到班裡,就給大家講述他新做的夢;每天早晨他們都說,夠了,我們都聽膩了,閉上你的垃圾筒吧。他要是不停下來,大家就會取笑他。可尼米並不氣惱,與大家一起調笑。他吸吸鼻涕,還把鼻涕咽了下去,突然用孩子們為他取的最傷人的名字來稱呼自己:垃圾筒,小迷糊,刺蝟鞋。
班上坐在他身後的麵包師莉莉婭的女兒瑪雅悄悄和他說過好幾次:尼米,聽我說。你想夢見什麼就夢見什麼,夢見動物,夢見女孩子,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別對任何人說。那樣對你不好。
馬提對瑪雅說:這你就不懂了。尼米做夢就是為了要說給我們聽的。不管怎樣,他連早晨醒來時都還在做夢呢。
任何事情都會讓尼米快樂,任何事情都會讓他高興:廚房裡有裂紋的杯子,天空中的滿月,伊曼努埃拉老師的項鍊,還有他自己口中的齙牙,忘記扣上的扣子,森林中的風聲。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讓尼米找到樂趣。一切都可以讓他開懷大笑。
直至有一天他跑出課堂,跑出村莊,獨自走向森林。大部分的村民都出門尋找他,找了兩三天。警察們找了他一周或是十天。在這之後,只有他的父母和姐姐還在尋找他。
大約過了三個星期,他回來了,人又瘦又髒,渾身上下淨是擦傷,青一塊紫一塊的。可他滿懷喜悅與激動地狂叫。從那以後,小尼米就叫個不停,再也不說一句話:他從森林回來後一個字也沒說過,只是光著腳丫、衣衫襤褸地在村裡的街上遊蕩。他流著鼻涕,齜牙咧嘴,從一個後院跳到另一個後院,爬樹攀桿,一直在狂叫。由於過敏,他的右眼流淚不止。
既然得了狂叫症,他就再也不能回學校了。孩子們在回家的路上故意朝他大喊大叫,為的是招他狂叫。他們管他叫貓頭鷹尼米。醫生說,也許在森林裡,他被什麼東西嚇著或是驚著了,而今他得了狂叫症,過一陣子就會好。
瑪雅對馬提說:也許我們該做些什麼?儘量幫幫他?馬提回答說:算了吧,瑪雅。他們很快就會膩煩了。他們很快就會把他給忘了。
當孩子們追趕他,取笑他,朝他扔松果和樹皮時,小尼米會狂叫著逃之夭夭。他爬上附近的一棵樹,待在高高的樹杈上,一隻眼睛流著淚,齜著齙牙沖他們狂叫。有時甚至在夜半時分,村民們也會覺得聽到了遠處迴蕩著他在黑暗中的狂叫。
2
村莊昏暗陰鬱。四周只有高山、森林、雲翳和陰風。附近沒有別的村莊。遊客們幾乎從未光顧過那個村子,過路人也不會在此駐足。環抱在陡峭高山之中的山谷斜坡上,散落著三四十座小房屋。只有西邊在山與山之間有個小山口,那是通往村裡的唯一通路,可路並未伸向前方,因為沒有前方:這裡便是世界盡頭。
非常偶然的機會,一個行蹤不定的生意人,或者是小販,有時只是個迷路的乞丐會來到村里。但這些路人頂多待兩個夜晚,因為村子遭到了詛咒:這裡總是籠罩在可怕的寂靜中,聽不到奶牛和驢子的叫聲,也聽不到鳥兒啁啾,沒有成群的野鵝穿過空曠的天空,村民之間只談論最為基本的事情。只聽得流水潺潺,夜以繼日,因為一條湍急的河流奔騰流過山間森林。它穿過村莊,兩岸泛起白沫。它奔涌著,翻騰著,汩汩低吼著,直至消逝在山谷與森林的臂彎處。
3
夜晚,寂靜的感覺比白天更加沉鬱、厚重:沒有狗伸長脖子、豎起耳朵衝著月亮狂吠,沒有狐狸在森林中哀號,沒有夜鳥悲啼,沒有蟋蟀振翅,沒有青蛙呱呱作響,沒有公雞在黎明時分打鳴。許多年前,所有的動物——牛、馬、羊、鵝、貓、夜鶯、狗、蜘蛛和兔子,就全從村莊及其周圍消失了。甚至連一隻小黃雀都看不到。河裡連一條魚也沒留下。松鶴和白鷺在遷徙途中會繞過狹窄的山谷。就連半翅目昆蟲和爬蟲,蜜蜂—蒼蠅—蠕蟲—蚊子—飛蛾也多年沒見著了。依然記得這些動物的成年人情願選擇沉默。否認。裝作遺忘。
多年前,村里居住著七個獵人和四個漁夫。但是自從河裡沒有了魚,所有的野生動物遷到遠方之後,漁夫和獵人也離開了,去往詛咒影響不到的地方。只有一個名叫阿爾蒙的孤老漁夫一直在村里住到現在。他住在靠近河畔的小木屋裡。在給自己燒土豆湯時,他會氣哼哼地與自己長談。直到現在,村民們一直叫他漁夫阿爾蒙,縱然他很久以前便從漁夫變成了農民:白天,阿爾蒙在鋪著團塊狀土壤的苗圃里種植蔬菜和可吃的根莖植物,他在山坡上種了三四十棵樹。
他甚至在菜圃里放了一個小稻草人,因為他堅信在他的有生之年所有消失了的飛鳥和動物都可能回來。有時阿爾蒙也會氣哼哼地與稻草人進行漫長的爭論,懇求他,責罵他,完全不再對他抱有希望。然後,他會拿著一把舊椅子回來,坐在稻草人面前,沒完沒了地試圖說服他,或者勸他至少別那么固執己見。
在晴朗的日子裡,漁夫阿爾蒙會在傍晚時分坐在河畔自己的椅子上,戴上一副舊眼鏡看書,眼鏡從鼻樑滑到他濃密的灰鬍子上。不然就是在筆記本上寫下一行行字,寫寫擦擦,沖自己小聲嘟囔著各種論據、觀點和理由。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學會就著夜晚的油燈,把木塊雕刻成許多形狀好看的動物和鳥,以及他在想像中或夢境裡看到的不知名造物。阿爾蒙把這些木刻生物送給村裡的孩子當禮物。馬提得到了一隻松果貓,還有用胡桃樹皮刻成的小動物。阿爾蒙給小尼米刻了一隻松鼠,給瑪雅刻了兩隻脖子長長、展翅飛翔的松鶴。
只有從那些小型雕刻和老師伊曼努埃拉畫在黑板上的圖畫中,孩子們才能知道狗的形狀,貓的長相,或者蝴蝶、魚、小雞、小羚羊和牛犢的模樣。伊曼努埃拉教孩子們模仿動物的聲音,村民們從孩提時代就已經記住了那些聲音,那時動物尚未消失,可孩子們從未聽說過。瑪雅和馬提二人似乎知道了一些嚴禁他們知曉的事情。他們小心翼翼,不讓任何人猜出他們知道或差不多知道了。有時候他們在廢棄了的乾草棚里悄悄見面,坐在那裡低聲交談一刻鐘左右,離開時各走各的。村裡的所有成年人中,也許只有一位能讓他們信賴。也許沒有。有幾次馬提和瑪雅差不多決定把秘密告訴修屋頂的達尼爾了,達尼爾晚上有時會和年輕的朋友一起在村中廣場大聲開著少兒不宜的玩笑。他和朋友們喝酒時,甚至有幾次開玩笑說到一匹馬、一隻山羊、一條狗,他正想著把它們從山谷里的某個村莊弄到這裡來。
如果把秘密告訴了修屋頂的達尼爾會怎樣?也許他們應該告訴老阿爾蒙?如果有朝一日他們敢走進黑幽幽的森林,哪怕只是幾步,試圖弄清楚秘密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也許這只是貓頭鷹尼米——當然不是他們,做的一個夢,那又會怎樣?
與此同時,他們在等待,他們並不知道真正等的是什麼。一天傍晚,馬提勇敢地問父親,那些生物為什麼會從村里消失。父親並不忙著回答問題。他從廚房的椅子上站起身,在房間裡來回走了一會兒,然後停住腳步,抓住馬提的肩膀。但是,父親沒有看兒子,而是用目光掃視著門上方牆上的一塊光禿禿的斑點,那是因潮氣滲入石灰使之剝落而留下的印跡。父親說,馬提,你聽著。是這樣的。村里曾經發生了一些事情,不是令我們驕傲的事情。但並非所有人都有錯。肯定不是同樣嚴重的錯。除此之外,你是誰呀,你來審判我們?你只是個孩子。不要審判。你沒有權利審判大人。無論如何,誰跟你說這裡曾經有過動物的?也許有。也許從來就沒有。畢竟時間過去那么久了。我們忘記了,馬提。我們忘記了,事情就是這樣。算了吧。誰還有閒心記這個?現在下去到地窖里拿些土豆來,別沒完沒了地問下去了。
馬提的父親突然起身離開房間時,又說了一句:你聽好了,現在我們,你我之間講好了——這次談話只當從未發生過。我們從來沒有說過這件事?
其他做父母的差不多情願去否認。要么就是用沉默來逃避這個話題。一個字也不談。尤其是不在孩子面前談。

後記

在以色列優秀作家阿摩司·奧茲的全部創作中,僅有四五萬字的短篇小說《忽至森林深處》應該說是一部別具一格的作品。作為譯者和希伯來文學研究者,我個人認為作者通過此書所表達的意思值得玩味。
表面看來,這本書延續的不再是奧茲在許多小說(如《愛與黑暗的故事》、《地下室里的黑豹》等)中所表現的國族敘事傳統,而是一部為孩子寫的童話作品。故事發生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村莊昏暗陰鬱。四周只有高山、森林、雲翳和陰風。沒有別的村莊。遊客們幾乎從未光顧過那個村子,過路人也不會在此駐足。陡峭高山之中的山谷斜坡上,散落著三四十座小房屋。西邊的一個小山口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通道。這一切使人不禁覺得:這裡便是世界盡頭。
在這個世界裡,沒有動物,沒有飛鳥。沒有狗伸長脖子、豎起耳朵衝著月亮狂吠,沒有狐狸在森林中哀號,沒有夜鳥悲啼,沒有蟋蟀振翅,沒有青蛙呱呱作響,沒有公雞在黎明時打鳴。
這裡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封閉的世界裡,缺乏對自然界的豐富想像,甚至取笑給自己講動物與飛鳥故事的女教師。只有一個名叫尼米的孩子是個例外。世間萬事萬物都可以讓尼米找到樂趣。一切都可以讓他開懷大笑。聽到老師講述的動物故事後,他竟然在夢中夢見了動物。後來,尼米獨自去了森林,三個星期後才回來,人又瘦又髒,渾身上下淨是擦傷,青一塊紫一塊的。他還滿懷喜悅與激動地狂叫。
許多人以為,尼米可能在森林中受到了驚嚇。許多孩子甚至取笑他,朝他吼叫,朝他扔石子和瓦片;村里所有的房門都朝他關閉著。尼米在森林中究竟看到了什麼?村子裡為什麼沒有動物和飛鳥?隨著情節的發展,這一切終於漸露眉目。原來,許多年前一個煙雨濛濛的夜晚,所有的動物——牛、馬、羊、鵝、貓、夜鶯、狗、蜘蛛和兔子等等,都在山鬼尼希的帶領下,從村莊及其周圍消失了,甚至連一隻小黃雀都沒有留下。河裡再也尋不到哪怕一條魚的蹤影。夜晚,村莊裡充滿了巨大的恐懼,成人們對這一切諱莫如深,不肯向孩子們講起。
在村裡的所有孩子中,唯有女孩瑪雅和男孩馬提被黑暗森林的魔力吸引著。神奇的想像誘使他們去弄清楚森林深處隱藏的秘密。於是有一天,他們瞞著父母和眾人,勇敢地走向森林。在那裡他們不僅碰見了尼米,還找到了傳說中的山鬼尼希,看到了動物與飛禽,更在這個王國中領悟出許多道理,揭開了多年來困擾村民,尤其是村中孩子的諸多謎團。
尼米告訴瑪雅和馬提,他像貓頭鷹一樣狂叫並不是病,而是一個決定:他厭倦了人們的奚落、羞辱與嘲笑,決定獨自去過自由的生活,沒有父母、鄰居、同學,沒有人傷害他的感情,沒有村里或世上的任何人告訴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決定完全獨自一人生活。舒舒服服、自由自在地生活。
遠離傷害與輕慢,也是山鬼尼希離開山村,來到森林的直接原因。尼希並不是鬼,而是活生生的人。多年前他曾生活在山村里,愛著如今的山村女教師。但人們認為他舉止奇怪,輕視他;他越努力融入那個群體,就越遭到譏笑,甚至受到傷害。於是他不再和同齡人交友,只和貓、狗等動物交往,甚至學會了它們的語言。被村民和家人拋棄的他在一個陰雨迷濛的夜晚逃離村子,去往森林,在那裡得到了動物們的關照。村里人也傷害動物,毀謗它們,於是村子裡的動物們也在一個夜晚跟著尼希前往森林。在那裡,動物之間不再互相輕慢、傾軋與掠食。不過,鄉村情結始終牽動著尼希,他時常在夜深人靜之時到山村漫遊,以了卻鄉愁。
成年讀者不免會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領悟潛藏在文本之下的深邃寓意,揣摩作家的獨運匠心。尼米、山鬼尼希、動物與飛禽試圖逃避蔑視、毀謗、傷害等冷暴力的方式堪稱一部現代版的社會寓言。但熟悉猶太歷史的人往往會將這一寓言與隱喻同猶太人遭受迫害、災難、驅逐與回歸的歷史體驗聯繫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再次承載起對猶太民族集體創傷的記憶。而對於這種集體創傷,多數人傾向於保持沉默,什麼也不講。一個字也不講。情願忘記。這一切也與大屠殺記憶建構了某種關聯。關於這一點,奧茲本人在創作時並未清晰指出,但當我於2010年10月在波士頓向他提出時,他並沒有否認。
作家借瑪雅之口,質疑了尼希的復仇之舉;而在小說結尾,連身為復仇者的山鬼尼希也提出“勞動,相愛,漫步,唱歌,玩耍,聊天,不掠食別人,也不為別人所掠食,不相互嘲弄”的理念,給讀者留下了意味深長的思考。
鐘志清
2012年8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