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史
建設期
1、2006年3月23日,奧運會網球比賽場地——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工程正式開工。
2、2007年1月,奧運網球中心安裝自然通風循環降溫系統。
3、2007年10月1日,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竣工交付使用儀式在新落成的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舉行。
測試期
2007年10月6日至20日,承辦2007“好運北京”ITF男女巡迴賽。
場館結構
中央球場
中央球場也叫蓮花球場,清水芙蓉展本色網球中心的1塊中心賽場和兩塊主賽場都採用正十二邊形造型,12個邊就是12個看台,再配以清水混凝土的灰白色外牆,宛如12片段預告瓣往空中伸展,成為了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三朵盛開的“
蓮花”。
網球中心建設負責人孫彥朝說,網球中心設計時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本色,不加任何裝飾,很好地與森林公園的綠色映襯起來,效果非常漂亮。
中心賽場是網球中心裡最大的一朵“花”,48根傾角達到42度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懸挑斜梁,斜長約17米,每根自重達到62噸。正是這48根巨大的懸挑斜梁撐起了12瓣花瓣,奧運會網球決賽時,有10000名觀眾坐在這蓮花之中觀看巔峰對決。
映月球場
也就是1號球場,有4000個座位。
設計特點
溫度調控系統
降溫就靠自然風,北京奧運會網球比賽時間2008年8月10日至17日。根據國家氣象局提供的數字,2003-2008年連續5年來,這幾天的最高溫度都在30攝氏度左右,最低溫度也高於20攝氏度。向外敞開的“花瓣”雖然不至於讓賽場變成蒸籠,但由於陽光直射賽場,根據測算,網球場地面溫度甚至可以達到50攝氏度左右。
為了趕走高溫,網球場採用了世界網球場還沒有的一項新設計,就是自然通風循環降溫系統。場內的12個觀眾席設計了數個吸收自然風的處理設備,通過館內循環設施,從賽場場地周圍的出風口向場地送風。這樣可以有效的降低場地溫度,使觀眾席上的高溫得到相應的緩解。主賽場和三號場地根據地面的坡度形成了三個不同高度的活動區域,自西向東形成了三個逐漸升起的切入森林背景的長方形平台,外側布置預賽場,最高的平檯布置中心賽場和1號賽場。觀眾活動區位於平台以上,貴賓、運動員、媒體等人員布置在平台以下,巧妙地適應比賽功能,立體地實現了觀眾和參賽人員的流線分離。
噪聲處理系統
網球場將建起一座隔音的綠色‘假山’。”這座“假山”的學名叫“微地形”,它將建在網球中心北側與北五環之間,長約700米,高3至6米,其上將栽樹種草,成為一道綠色的“屏風”。微地形的建成不僅隔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來自北五環的浮塵和尾氣污染。
環保理念
網球中心通過生態膜技術進行污水處理,達到污水零排放。中心賽場的太陽能集熱設施與屋頂巧妙的結合為一體。採用地源熱泵系統,利用淺層常溫土壤中的能量作為能源可實現高效節能、無污染、低運行成本,既可供暖又可製冷。採用外遮陽技術,節省建築運行費用。景觀照明(草坪燈、發光顯示牌等)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提供照明電力。
作用功能
場館使命
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將承擔2008年奧運會
網球和殘奧會輪椅網球的比賽。
賽後用途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工程是為2008年北京
夏季奧運會和
殘奧會建設的大型比賽場地,建成後將作為奧運會網球預賽和決賽的場地,賽後將成為集運動、健身、娛樂於一體的運動場地。
2009年開始作為ATP500級賽事和WTA強制頂級賽事 —— 中國網球公開賽比賽場地。
交通情況
捷運
5號線捷運,將成為公眾去往奧林匹克公園網球中心的重要交通工具。據介紹,賽事期間“好運北京”公交專線,將往返於捷運5號線“大屯路東”站與場館之間,預計6——11分鐘一趟。
此外,奧運會前,這裡還將運行北京捷運10號線奧運支線,該捷運位於北京市南北中軸線下,奧林匹克中心區內。線路全長5.91公里,全部為地下線。全線共設4座車站,由北向南依次為:奧體中心站、奧林匹克公園站、森林公園站、熊貓環島站,是唯一直接進入奧運中心區的捷運線路。
地面交通四通八達 多輛公車經過
公交
除了將往返於捷運5號線“大屯路東”站與場館之間的專線公交外,“好運北京”2007國際網聯巡迴賽期間,還將開通北太平橋西至網球中心的公交專線。對於這這兩條公交專線來說,賽事工作人員及志願者持證免費乘坐,觀眾乘車票價一元,刷公交一卡通成人4折,學生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