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蘭閣一生著述甚豐,共發表文章和著作200多種,書評100多篇。其中最負聲譽的是五卷本《中國通史》(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Reiches)。這是一部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極為流行的、著名的中國通史著作。當時在歐洲已有幾部關於中國歷史的概述性著作出版,但是大都屬於簡易讀物,而且不是出自行家手筆,有些還是根據第二手資料寫成。1925年斯文赫定曾建議剛從中國回國的衛禮賢說:“您應該寫一部中國歷史,我想像不出比這更美妙更偉大的任務了。全世界都期待著它的問世。它比發現任何一顆新的行星不知要重要多少倍。”可見當時學術界對一部詳盡的中國歷史著作是如何殷切企盼。
《中國通史》
該書第一卷講上三代到漢末的歷史;第二卷講魏晉隋唐時期的歷史;第三卷為第一、第二卷的註解和史料考釋,這三卷出版不久就有高山洋吉1938年的日譯本。該書第四卷敘述五代遼宋金元時代的歷史;第五卷為第四卷的註解和史料考辯。後來由於納粹時期研究條件的惡劣,耽誤了作者的寫作進程,無法完成全書,因此,前三卷內容出自他本人之手,後兩卷內容一大部分是由其學生、夫人和兒子整理他的遺稿而成。前三卷的原文書名和出版時間如下:《儒教國家的古代及其形成》(Das Altertum und das Werden des Konfuzianisechen Staates),1930年。《儒教國家》(Der Konfuzianische Staat),1937年。《對前兩卷的註解、補充和訂正》(Anmerkungen,Erganzungen und Berichtigangen zu Bd.I undⅡ),1937年。此書出版後,就得到了“這是整個歐洲罕有倫比的著作”之好評。
在奧托·福蘭閣博士的此書中,他以儒家思想作為建立他的中國史觀的核心基礎。因此,他利用大量史料說明中國古代國家制度和民族的形成,並盛讚漢唐帝國的統治和大一統思想。但在他的這部通史始終是以中國古代王朝的發展為核心來展開的。因此美籍德裔漢學家卡爾·奧古斯特·魏特夫博士(Karl August WittfOgel)曾在此書的書評中批評此書實為一部中華帝國史。《中國通史》
福蘭閣既具有史學家的眼光,又了解和熱愛中國文化,這是福蘭閣高出於他的前輩的地方。他獨力依據原始中文資料、正史和《資治通鑑》編寫的這部中國歷史大著,使德國漢學在西方學術界的水平提到一個新高度。作者在第一卷《序言》中回顧了西方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看法,尖銳批評了蘭克(Leopo1d von Ranke,1795—1886)、黑格爾等對中國歷史的偏見。今天看來,半個世紀前開始發表的這部大書,也許已經落伍。但是從歷史的限光看,它卻在西方第一次用豐富的歷史事實糾正了十八世紀以來馮秉正依據《通鑑綱目》編譯的中國歷史所造成的謬誤。中國史不再是一個循環而無變化的重複。對此德國漢學界有如此的評價:“我們的中國歷史知識直到不久前還幾乎全靠馮秉正(De Mailla)編纂的《中國通史》,這本大部頭的書其實只是充滿了儒家道德說教的朱熹的《通鑑綱目》的改編。福蘭閣在《資治通鑑與通鑑綱目》一文中對宋代的這兩部歷史書作了研究,並且證明,西方用作主要史料來源的《通鑑綱目》其實算不得一部歷史著作,而是按照一定的倫理政治觀點剪裁的事件彙編,其中還包含著錯誤。……如果像蘭克這樣的歷史學家竟然也認為中國歷史應排除在觀察之外,理由是它對人類的思想進步無所貢獻,那么每位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通讀過福蘭閣的這部著作,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確認:中國歷史其實是整個人類發展中最重要的、最富有教育意義的和最吸引人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