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作

套作

套作(relay intercropping)又稱套種。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長後期的株、行或畦間播種或栽植後季作物的一種種植方式。不同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時間,如小麥行間套種玉米,水稻行間套播綠肥等。套作是解決前後季作物間季節矛盾的一種複種方式,可爭取時間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有利於後作的適時播種和栽植;有些地區可避旱、澇或冷害;能緩和農忙期間的用工矛盾。套作共生期間作物間也存在激烈競爭,宜選配適當的作物,採用適當的田間配置方式(預留套種行的寬窄、作物的行比等)和合適的套種時間,以協調其相互間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套作
  • 外文名:relay strip intercropping
  • 別稱:套種
  • 作用: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
  • 主要方式小麥玉米、玉米套大豆
  • 好處:後季作物幼苗生長良好
定義,主要作用,主要方式,

定義

指在前季作物生長後期的株行間播種或移栽後季作物的種植方式,也可稱為套種。套作在中國起源甚早 。公元前1世紀的《氾勝之書》已有黍和桑套種的記載,較通常認為6世紀《齊民要術》中大麻套種蕪菁的記載還要早七百多年。明代麥、棉套種和早、晚稻套種等已有一定發展。中國是世界上實行套作最普遍的國家之一。

主要作用

套作的主要作用是爭取時間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多套用於一年可種2季或3季作物,但總的生長季節又嫌不足的地區。實行套作後,2種作物的總產量可比只種 1種作物的單作產量有較大提高。套作有利於後作的適時播種和壯苗全苗;在一些地方採用套作可以躲避旱澇或低溫災害;還有緩和農忙期間用工矛盾的作用。套作在中國起源甚早。公元 6世紀《齊民要術》中已有大麻套種蕪菁的記載。到明代,麥棉套種、早稻套晚稻等已有一定發展。中國是世界上實行套作最普遍的國家之一。主要的方式有:小麥套玉米,麥、油菜或蠶豆套棉花,紫雲英以及水稻套甘蔗、黃麻甘薯,小麥套種玉米再套甘薯或大白菜等。套作也見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
不同的作物在其套作共生期間也存在著相互爭奪日光、水分、養分等的矛盾,易導致後季作物缺苗斷壟或幼苗生長發育不良。調整的措施包括:選配適當的作物組合,儘量使前後作物能各得其所地合理利用光、熱、水資源;以及通過適當的田間配置,如調節預留套種行的寬窄、作物的行比、作物的株距行距和掌握好套種時間等。

主要方式

小麥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麥、油菜或蠶豆套棉花;稻套紫雲英和水稻套甘蔗、黃麻、甘薯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爭取時間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利後季作物適時播種;緩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澇或低溫災害。套作應選配適當的作物組合,調節好作物田間配置,掌握好套種時間,解決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間互相爭奪日光、水分、養分等矛盾,促使後季作物幼苗生長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