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來後書

奇來後書

《奇來後書》(原名《奇萊後書》)是中國台灣作家楊牧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09年。

《奇來後書》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別青少年歲月的山林與海洋,追探成年後的學院時光。該書接續前書之結構,除了時間的延伸之外,主要是精神層次和散文美學上的呼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奇來後書
  • 作品別名:奇萊後書
  • 作者:楊牧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 數:240千字(2014年版)
  • 首版時間:2009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奇來後書》在時序上銜接《奇來前書》之結構,同樣隱含文學自傳的況味,卻是從楊牧十八歲之後寫起,告別青少年歲月、故鄉花蓮的山林與海洋,以成年後的學院時光為追探主題。該書的前半部分依舊按照時間的順序,描寫了楊牧走出花蓮,進入大學的經歷;從《雨在西班牙》一篇開始,作者的時間書寫開始跳躍,不再嚴密地按照有序的方式書寫那些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

作品目錄

設定一個起點
詩人穿燈草絨的衣服
青煙浮翠
一山重構
雨在西班牙
複合式開啟
神父
翅膀的去向
左營
誰謂爾無羊
加爾各答黑洞的文字檔
抽象疏離上
抽象疏離下
愛荷華
翻譯的事
蜘蛛蠹魚和我
鼬之天涯
破缺的金三角
中途
奇來後書跋

成書過程

1980年代,楊牧開始寫作《山風海雨》(1987)、《方向歸零》(1991)、《昔我往矣》(1997),探索山林鄉野和海洋的聲音、色彩,完成早期文學自傳,並將三書合併為《奇萊前書》。奇萊,為台灣省中央山脈中段的山巒名,在楊牧的故鄉花蓮境內。其後,他又花六年時間完成了《奇萊後書》。在大陸出版時,楊牧將這兩部書易名為《奇來前書》與《奇來後書》。
奇來後書
《奇來前書》與《奇來後書》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楊牧試圖更深入地探索有關生命的形而上的意義,因此在《奇來後書》中大量的談詩。楊牧將詩提升為生命之一大象徵,故他在融會中、西之詩學,從象徵主義、浪漫主義到抒情傳統,從主觀到客觀,從感官交融,繼而追求抽象的形而上思維,繼而審視詩人與社會之關係,繼而嘗試以觀念和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力,穿透現象的表象,而達成所謂的“詩的真實”“詩的真理”,乃至“詩的完成”。

藝術特色

語詞排比是楊牧慣用的一種手法。當涉及到博物知識和抽象的情感情緒時,他傾向於將它們用排比的形式一一列出。如《蜘蛛蠹魚和我》中,“推開時就有另外一種迎面而來的氤氳,和閃爍發微光的雕塑,針織,鈴鐺,項鍊,手鐲,指環,和一架專講巫術祭法的書。……不要忘記,不要忘記你為什麼坐在這裡,靈犀,魂魄,欲望,犧牲……不安的年代,不切題的研究對象,苔蘚,蕨薇,裸子,被子。”在楊牧的筆下,植物和動物並不僅僅是它們本身,它們和情緒似乎形成了一種對稱位置,當這些語詞一個一個出現在讀者眼前時,讀者會停下來去思考與這些能指對應的所指,從而揣摩它們出現的意義。
楊牧繼承《詩經》描寫草木蟲魚鳥獸之技法,以詩的技巧寫散文。他認為草木蟲魚鳥獸等意象可以成為一種蘊藉,起到引導讀者一起參與想像完成的作用。生態物種被作為一種前景進行集中的觀照,在位置上,它們與情緒形成對稱位,這種修辭手法,意在喚起讀者對情緒的注意,通過互動想像,對散文所要表現的題旨、所要抒發的感情進行補充和完成。

作品評價

作家楊照:“《奇來後書》這個系列,其好奇心是偏向自我的,是一個長遠對於自我追求的再探索。”

出版信息

《奇來後書》首次出版於2009年,由洪範書店有限公司出版。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奇萊後書》
2009年
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978-957-674-305-4
《奇來後書》
2014年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495-4413-4

作者簡介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獻,筆名葉珊、楊牧,出生於台灣省花蓮縣,中國當代詩人、散文家。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藝獎等,代表作有《柏克萊精神》《搜尋者》《奇來前書》《奇來後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