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遺蹟(孔子問禮圖碑)

夫子廟遺蹟(孔子問禮圖碑)

夫子廟遺蹟(孔子問禮圖碑)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區夫子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夫子廟遺蹟(孔子問禮圖碑)
  • 所屬年代:六朝;明代;清代
文物信息
秦淮河的明珠是夫子廟。夫子廟即孔廟,又稱文廟,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夫子系古代對大夫的尊稱,孔子曾為魯國大夫,其弟子尊稱孔子為夫子,後世也就相沿這一稱謂,是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古稱天子之學為雍,諸侯之學為泮。泮水之邊蓋學宮,稱泮宮,後世振興學校即在學宮前設有泮池,以至形成典制。泮池,其狀如半月形。
南京夫子廟地處城東南隅,秦淮河北岸,是秦淮河風光帶之中心景區。由孔廟、學宮、貢院組成的古建築群,在明清時代居我國東南各省之首,為歷史上東南文化教育之中心。上溯至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在此處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太學”。宋仁宗景祜元年(1034)就學宮舊址擴建為規模完備、氣勢恢弘,具有東方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文教群體,稱文宣王廟(元、明稱文廟),此為夫子廟之始。它的布局是前廟(孔廟)後宮(學宮)。南宋建炎時毀於兵火,紹興九年(1139)重建,稱建康府學。葉夢得在《府學記》中,對重建夫子廟的緣由講得非常明白:“建康領江左八州之地,於東南為大都會。異時文獻甲於他方,舊有學在州之巽隅,更罹兵火,城郭鞠為丘墟,獨學宮巍然僅存。頹垣敗壁,毀壓相藉,生徒奔散,博土倚席不講。紹興二年某始以安撫大臣分鎮。紹興七年,詔以建康為留都,蒙恩復畀居守。視事之明年,因舊址盡徹而新之。起已未孟冬,訖庚申仲春,凡五月,為屋百二十五間,南向以面秦淮。既又作國小於大門之東。”
元代,這裡是集慶路學所在地。明初為國子監,後來在城北另建國子監,此處便改為應天府學。清遷出府學,以之為江寧、上元兩縣學。鹹豐年間,孔廟、學宮皆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李鴻章責令兩縣學紳在原縣學的舊址上加以擴建。抗日戰爭中大部分為日寇焚毀。1984年復建孔廟和學宮,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占地約兩萬六千三百平方米,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夫子廟五毀五建,歷經滄桑。
整個建築群按中軸線排列,包括以自然河流秦淮河為內容的泮池、大照壁、天下文樞坊、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敬一亭。縱向高度,自南至北逐步升高,從大成門的單層單檐,到大成殿的單層重檐,再過渡到尊經閣的三層重檐,聚星亭、魁光閣分列東西兩側成犄角相望,保持了古代建築大廟堂的肅穆氣氛。以及古代建築的形制建造手法,以繼承中國清代建築風格為主,採用江南地區的建築造型特點,愈顯其建築群體之古樸雄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