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艾青創作的新詩)

《太陽》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7年春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第一、二節寫太陽到來時的悲壯場景;第三節由第一、二節發展而來,暗示著光明的到來,將出現一個科學文明的新時代;第四節作了直接抒情,要在光明必然到來的預感中振奮起來,去追求未來的真實的光明。這首詩巧妙地運用象徵手法,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太陽
  • 作品出處:《曠野》
  • 文學體裁:新詩
  • 作者:艾青
  • 創作時間:1937年春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太陽
從遠古的墓塋
從黑暗的年代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
太陽向我滾來……
----
它以難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
當它來時,我聽見
冬蟄的蟲蛹轉動於地下
民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城市從遠方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
於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開
陳腐的靈魂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
一九三七年春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37年春天。那時他從監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追求光明是艾青畢生的奮鬥目標,這首《太陽》便是他最早寫下的關於太陽的詩篇。

文學賞析

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日子裡,作者深感即將到來的將是一個炮火連天的血腥時代,而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抗日鬥志則使他堅信:我們民族將會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覺醒和新生。就是說: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他的心裡,成了他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
詩的第一、二節,寫太陽到來時的悲壯場景值得注意的是:在艾青的感受世界裡,太陽竟是從遠古的墓塋、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穿過黑暗的年代滾來的,這暗示著光明誕生於黑暗和死亡。這和郭沫若的《太陽禮讚》不同,在郭沫若的感受中,光明就來自光明。艾青之所以有這樣奇特的感受與表現,系時代賦予他的苦難感和光明感複雜交織所致,使他潛在地感悟到:時代的光明明和民族的新生必須用大量鮮血和生命換來,而這種代價付得越大,光明的到來也將勢不可擋擋:“若火輪飛旋於沙丘之上,太陽向我滾來”,確有點悲壯情調,也真有點顯赫氣勢。第三節由第一、二節發展而來,暗示著:光明的到來,不僅將使萬物復甦,眾生一片歡欣鼓舞,還將出現一個科學文明的新時代。正是這些嚮往光明的熱情和信念鼓舞著艾青,所以在第四節中,他把自己擺了進去,作了直接抒情,說他那陳腐、陰鬱的靈魂已讓太陽的火焰之手丟棄,再造了一個“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的新靈魂。艾青確要從人世苦難的感受中掙脫出來,在光明必然到來的預感中振奮起來,去追求未來的真實的光明。可以說,這首詩異常典型地體現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
這首詩的寫法值得注意:它的現實主義的主題是從不具客觀實在感的象徵對象——太陽中引起感覺、發揮想像、求得意象、再凝結成形象,然後暗示出來的。這種象徵的寫法特別有利於表現對生活不可思議的渴慕和憧憬。還有一個特點是:作為象徵表現,艾青把以太陽為核心的一串意象全用擬人手法有機地組接起來,太陽活了,人化了,竟然向詩人以及我們所依存的世界滾輾而來。這世界包括高樹繁枝、河流、蟲蛹、城市等等,也都在詩人的筆下活了,動了,人化了,熱烈地歡迎著太陽的到來;而詩人的心胸也竟然被太陽的“火焰之手”撕開,換了一副靈魂,以此象徵出“應該是這樣”的生活,寄託了詩人嚮往未來、追求光明的激情。因此,《太陽》可說是以象徵手法表現的浪漫主義詩歌。

名家點評

詩歌評論家葉櫓:艾青是一個與時代共同前進的詩人,他在《太陽》中表現出的對時代的敏感,對個人道路的選擇,真正體現了詩人靈魂的閃光。(《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郭寶臣:《太陽》一詩,以它深沉的內涵和博大的氣勢撼動了讀者,成為詩人創作中的光輝篇章。(《艾青名作欣賞》)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李復威:詩人從臆想的暴力中體驗到蕩滌塵埃、脫胎換骨後的超脫與純淨,於是“如有對於人類再生之確信”。這是對太陽的禮讚,這是對光明的膜拜。讀畢這首詩,我們也無不同樣接受了一次血與火的激情的洗禮。(《啟明星:艾青詩歌賞析》)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年),浙江金華人,現代文學家、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33年第一次用筆名發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二十餘年。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