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起源
早在1839年,法國科學家貝克雷爾(Becqurel)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後來被稱為“光生伏打效應”,簡稱“光伏效應”。1954年,美國科學家恰賓和皮爾松在
美國貝爾實驗室首次製成了實用的單晶矽太陽電池,誕生了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實用光伏發電技術。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工業化發展,化石能源正在一天天減少,碳排放量對環境的危害日益突出,全球約有20億人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應。這個時候,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其中太陽能以其獨有的優勢,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太陽輻射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污染、廉價、人類能夠自由利用的能源。太陽能每秒鐘到達地面的能量高達80萬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陽能轉為電能,轉變率5%,每年發電量可達5.6×1012千瓦小時,相當於世界上能耗的40倍。正是由於太陽能的這些獨特優勢,20世紀80年代後,太陽能電池的種類不斷增多,套用範圍日益廣闊,市場規模逐步擴大。
迄今為止,
光伏發電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① 從天上到地面:主要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太陽電池從主要作為空間電源向地面套用發展;② 從獨立系統到併網發電:從環保角度出發,由於少用或不用化學蓄電池,併網光伏發電系統比離網的獨立光伏系統更科學和環境友好;③ 從屋頂系統到與建築結合或光伏建築一體化:從單純的將光伏組件安裝在屋頂上,發展成為太陽電池組件作為建築材料的一部分。
光伏發電系統與建築結合的早期形式主要是“屋頂計畫”,這是
德國率先提出的方案和具體實施的。德國和我國的有關統計表明,建築耗能占總能耗的三分之一,光伏發電系統最核心的部件就是太陽電池組件,太陽電池組件通常是一個平板狀結構,經過特殊設計和加工,完全可以滿足建築材料的基本要求。因此,光伏發電系統與一般的建築結合,即通常簡稱的光伏建築一體化應該是太陽能利用最佳形式。
從簡單的使用和安裝太陽電池板,到現在能夠把太陽電池板和建築進行比較好的結合,使得太陽能光伏發電得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光伏發電與建築物集成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的概念在1991年被正式提出,是將太陽能利用設施與建築有機結合,利用太陽能發電組件替代建築物的某一部分,把建築、技術和美學融為一體,相互間有機結合,取代了傳統太陽能的結構所造成的對建築的外觀形象的影響。利用太陽能設施完全取代或部分取代傳統的
玻璃幕牆,可減少成本,提高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國、西班牙、日本、葡萄牙等少數國家擁有這種建築。
在我國,光伏建築一體化是在2006年9月30日深圳太陽能學會年會上首次提出,並有8個單位作報告,介紹他們在建築物的設計中,用電池片取代房瓦和外牆裝修的人造石板,並統一安排建築物和光伏發電系統一體化設計,使光伏系統合理分布在房頂和牆體中,取得了顯著降低光伏建築造價的效果。當時的說法是,可以在一體化設計中,消化掉光伏系統增加的成本,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概念突破。在這次會議上,建築領域的代表介紹了光伏建築相關的另一個重要概念,“
零能耗建築”,一旦光伏建築的發電量達到能夠滿足住戶生活需求。則稱之為“零能耗建築”。
分類
目前太陽能光電建築套用主要分為兩種:
太陽能獨立發電系統建築套用
可以實現與常規電力進行切換,從而實現在太陽能發電系統發電量不足的情況下,改由常規電力供電。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力通過逆變器轉變為交流電,然後向用電負荷供電,同時多餘的電量又通過控制器向蓄電池組充電。在無日照的情況下,通過
逆變器由蓄電池向用電負荷供電,當蓄電池的電力不足時,自動切換到常規電力,由常規電力給用電器提供電能。該太陽能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電池支架、控制器、逆變器、蓄電池組等組成。整個系統全自動運行無需人工管理。
太陽能光伏併網發電建築套用
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力通過逆變器轉變為
交流電, 不經過蓄電池儲能 , 直接通過併網逆變器 , 把電能送上電網 .效率更高,穩定性更好,經濟性更優,有利於城市內推廣套用。
“太陽能家用發電系統”從1KW-50KW逐一划分,不再單純的講每天只發1度電-50度電,而是根據客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每天的用電時間,用電高峰的峰值功率,照明設施,電器設施的負載特性來選擇控制器,逆變器,蓄電池的各項技術參數。並且輸出的220V交流電全部採取隔離處理,即使家中老人或小孩因不小心觸摸到220V電力時也不會發生電擊,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損傷,這樣不僅提高了整套系統的安全性,也提高了整套系統的經濟價值。
套用現狀
太陽能建築在中國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最初的太陽能建築為中國五六十年代的
太陽房,主要採用被動技術,通過被動設計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現在,太陽能技術除被動技術外,還發展了主動技術,這主要表現在太陽能光熱利用和太陽能光電利用兩個方面。光熱利用主要是用於採暖和製冷,根據利用溫度的高低分為高溫利用、中溫利用和低溫利用。工程供熱主要是太陽能高溫利用,日常的生活熱水供應主要是低溫利用。太陽能光電技術主要是利用單晶矽或
多晶矽將光能轉化為電能,一般用於太空梭、空間站或邊遠地區。太陽能建築的光電利用,主要是用來實現太陽能照明。
太陽能光熱技術在中國的套用非常廣泛,具有良好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基礎。而太陽能光電技術,由於其較高的成本,還未像光熱那么普及。
中國太陽能建築發展環境日趨良好。在中國,1998年5月29日簽署加入《
京都議定書》,2006年12月1日批准施行《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8月31日發布《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08年4月1日正式實施《節約能源法》,2008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條例》。“節能減排”、“節能省地”成為建築行業點擊率最高的詞語之一。這一切都在向人們昭示:中國的房屋建設及其能源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的全局問題,太陽能建築在中國的發展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目前,江蘇、山東、河北、海南、雲南等省,北京、上海、深圳、大連等市已經在新建12層以下居住建築以及辦公建築、學校、醫院、賓館等公共建築中開始強制推行太陽能熱水系統,因此,套用太陽能熱水系統完全可以成為國家層面的建築節能強制要求,從而讓50%或65%的建築節能目標包含更多的內涵。
在中國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技術已基本成熟的條件下,太陽能與建築一體化是中國太陽能利用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政府對CO2減排國際義務的承諾和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以及不斷加強的建築節能全民意識和日益成熟的房地產市場環境,促進了建築節能完整利益鏈與市場化運行機制的形成,為建築利用太陽能提供了良好機遇。可以肯定,未來的建築市場將是節能減排的市場,太陽能建築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
市場
新政開啟光電建築一體化市場
2012年,受歐盟、美國對中國光伏企業“雙反”調查影響,中國光伏企業大面積虧損,光伏產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為挽救中國光伏產業,
商務部發起對韓國、美國、歐盟光伏產品“雙反”調查,同時商務部、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工信部、國家電網公司、眾多銀行機構聯合發起對中國光伏產業的扶持政策。
2012年10月26日,國家電網發布了《關於做好分散式光伏發電併網服務工作的意見》。自11月1日起,國內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將可享受全程免費的併網服務。該服務的適用範圍包括“位於用戶附近,所發電能就地利用,餘量上網,以1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接入電網,且單個併網點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根據測算,該範圍能涵蓋所有的屋頂和光電建築一體化項目。
商務部、
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和36家銀行機構代表在河北保定召開秘密會議,開始討論中國光伏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會上,各部委人士基本達成一致,對光伏企業“保大棄小”,增強競爭力。
國家能源局出台《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分散式光伏發電示範區實施辦法和電價補貼標準》等政策,對分散式光伏電價補貼主要內容包括:所有
分散式光伏發電項目,包括自發自用和余電上網部分,都可以獲得0.4-0.6元/度的補貼。
業內人士預計:“如果把中國現有屋頂的15%-20%安裝上太陽能,將會有10萬億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