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糕,節日食品。亦稱太陽雞糕。北京地區多見。夏曆二月初一日為中和節。太陽糕既是祭日的供品,又是應節食品,又有“太陽高”的寓意,很受市民歡迎。太陽糕一般使用糯米加糖製成,上面用紅曲水印昂首三足雞星君(金雞)發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壓出“金鳥圓光”代表太陽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陽糕
- 得名來歷:以圖吉利,祈求吉祥
- 相關民俗:太陽星君的生日廟會慶祝
- 材料:江米麵,棗泥餡,黑芝麻,青紅絲
製作方法,材料,做法,歷史沿革,得名來歷,相關民俗,
製作方法
材料
江米麵200克,棗泥餡200克,黑芝麻75克,青紅絲50克。
做法
1.江米麵用水和勻,上蒸籠蒸熟。熟透後取出,晾涼冷卻。
2.冷卻之後,將江米麵揉成麵團,在揪成20個小劑子。
3.每個劑子擀成小圓餅,圓餅上抹上一層棗泥餡,每5張疊在一起。
4.將黑芝麻炒熟,和青紅絲一起在疊在的圓餅上白城小雞的形狀就行。
太陽糕的做法,當然,朋友們如果不喜歡棗泥餡,在知道做法之後,也可以做其他口味的太陽糕。
歷史沿革
農曆二月初一為“太陽誕辰”,俗稱“太陽生日”。也稱“中和節”。這是從唐代產生的。而再早些時候的上古時期,祭祀太陽則是在春分,也就是在每年公曆三月二十一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零度時始,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基本等長。因為春分這個節氣與農事關係密切,歷來為人們所重視。農諺中有:“春風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說法。而且全國上下一起祭祀,不過國有大典,家有小祀而已。《帝京歲時紀勝》中云:“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到了貞元五年(789)唐德宗採納了大臣李泌的建議,立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在這天祭祀太陽,這也是德宗鼓勵農桑,祈禱豐收之舉。明清時期,每到這一天,皇帝都要舉行隆重的“御耕”儀式,親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視農業,並象徵性地賜給農夫百穀;在傳統民間,親朋好友則暢飲中和酒,祭日神,並互贈刀尺,勉勵耕作。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們乞求豐收歲稔的願望。
清代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詳細記載了北京過中和節時的情景:“京師於是日以江米為糕,上印金烏圓光,用以祀日,繞街偏巷,叫而賣之,曰太陽雞糕。其祭神雲馬,題曰太陽星君。焚帛時,將新正各門戶張貼之五色掛錢,摘而焚之,曰太陽錢糧。左安門內有太陽宮,都人結侶攜觴往游竟日。”
北京的民俗節日有個特點,就是逢節必有應節的飲食。除夕的餃子、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等等。中和節的節日食品就是太陽糕。《燕京歲時記》里說:“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為什麼上面要站個小雞呢?傳統民間有個傳說,太陽從湯谷升起,有一扶桑樹,一隻玉雞站立於上,每逢太陽冉冉升起時,它就打鳴報曉,隨之傳統民間的公雞也報曉。也有人說那不是小雞,是鳳凰。《諸神的起源》中說,鳳是指風神,凰是太陽。結合起來,鳳凰即是太陽的象徵。推而斷之,似乎太陽糕上站立一隻鳳凰好像更美些。在這一天吃太陽糕的風氣最盛於清初。
得名來歷
據民俗專家介紹,太陽糕又名“小雞糕”。相傳早年清宮門外有一家專做年糕的“袁記齋”小店,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袁記齋”年糕上都打著小雞紅戳,叫“小雞糕”。一日慈禧太后想吃,送糕進宮那天,恰逢二月初一“太陽節”。“太陽節”是祭祀太陽神的日子。老佛爺見糕上朱紅的小雞非常高興:“雞神引頸長鳴,太陽東升,真是吉祥!”遂將糕點命名為“太陽糕”。
自此,北京的糕點鋪元宵節後便開始製作太陽糕;一些小販亦自製太陽糕,提前兩三天開始出售,於是“供佛的太陽糕啊”叫賣聲隨處可聞。尤其是每逢二月初一,家庭主婦們一聽到這聲音,即使手頭拮据也總要買幾塊應個景兒,而有的買主往往不說買太陽糕,而是說“請太陽糕”,以圖吉利,祈求吉祥。
相關民俗
舊時每年太陽星君的生日那天,傳統民間會舉行廟會慶祝,擺上“太陽糕”。但後來供奉太陽星君的“太陽宮”拆掉後,太陽糕也逐漸淡出民俗。
作為春分時節祭日的貢品,太陽糕同時還是節令食品。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在北京地區已經淡出百年時間的春分太陽糕,慢慢有了人氣。
據了解,北京稻香村春分太陽糕仍舊沿襲老北京傳統口味,糯米和面,棗泥做餡,內加白瓜仁及秘制桂花,上印太陽戳。不但“太陽糕”的寓意美好,而且糯米和內餡的設定也十分符合春季“宜省酸增甘”的養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