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

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

《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是2012年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永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
  • 作者:趙永斌
  •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5月1日
  • 頁數:260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01242305, 978750124230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公務員文史地修養讀本)》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中華文明的源頭究竟在哪裡?一部帶你回溯上下五千年太行風雲、講述中華神話、傳說與文明源頭的文史地修養讀本。
發現太行,就是發現中華文化的源頭;尋找太行,就是尋找中華文明的傳承;走進太行,就是走進亘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契合。
重返遠古神秘世界,這裡流傳著多少夢幻般瑰麗傳奇?
扼太行者能得天下,這裡掩藏著多少歷史的詭異密碼?
溯源回流解密風雲,這裡孕育著何種強大的精神力量?
趙永斌所著的《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公務員文史地修養讀本)》為《太行三部曲》之一。山高可呼遠。了解中華文明,不能不懂太行文化。所謂太行文化,它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在物慾橫流的當下,太行精神不是一個僵化的概念和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隨著時代與社會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更新的精神長河。距離文化的源頭越遠,越能夠顯示其寬廣和激越。《太行三部曲1:尋找太行(公務員文史地修養讀本)》從“神聖而又神秘的崑崙山”、“巍巍崑崙,太行風骨”、“神話太行”、“太行先民(一)”、“太行先民(二)”等幾個方面逐層講透太行人文、地理景觀。尋找中華元文化之源,展現泱泱華夏歷史演變之路,重塑大太行文化觀,揭開國人道德文化新篇章。

作者簡介

趙永斌,1946年生於河北省定州市。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黨風黨紀建設,對中國歷史周期演變有著系統、深刻和獨到的見解。近年來將主要精力放在太行文化研究上。著有《中華民族歷史周期論》等書。曾為紀錄片《黨員警示錄》撰寫說詞,並在多家知名報刊發表四十多篇文章。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神聖而又神秘的崑崙山
第一節 當代史學研究的一個新誤區
第二節 撲朔迷離的崑崙山
第三節 對“崑崙”一詞的解析
第四節 古崑崙山就是指大太行山區
第二章 巍巍昆論,太行風骨
第一節 蒙古高原--中華民族的伊甸園
第二節 崑崙山--萬姓至尊
第三節 黃帝神化與崑崙神話
第四節 從玉器的發展演變印證太行先民的遷徙路線
第五節 古崑崙文化的歷史價值
第六節 盤古。崑崙--祖始文化
第三章 神話太行
第一節 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八卦
第二節 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
第三節 共工霸九州與刑天舞乾戚
第四節 羲和占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第五節 牛郎織女
第四章 太行先民(一)
第一節 燧人氏時代
第二節 伏羲女媧時代(上)
第三節 伏羲女媧時代(下)
第四節 炎帝神農時代
第五節 蚩尤時代
第六節 黃帝軒轅氏時代
第五章 太行先民
第一節 少昊金天氏時代
第二節 顓頊高陽氏時代
第三節 帝嚳高中氏時代
第四節 帝堯、帝摯時代
第五節 帝舜有虞氏時代
第六節 帝禹夏後氏時代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太行三部曲》凝聚著我的多重心結。
其一,豪情。
我雖然沒有出生在太行山里,但是,我卻是一名海河戰士,太行山的雄渾壯麗,山里人的純樸善良,修水庫的火熱場面,千百萬民工的堅毅形象,巍然屹立的大壩,山間平湖的秀美壯觀,深深地銘刻在一個青年人的腦海里,之後我轉換過幾個工作崗位,但是終生以上海河修大壩而自豪。
其二,惋惜。
—個秦始皇兵馬俑養活了半個西安城,這是有目共睹的現實世界。
可是,近年來太行山區的許多考古發掘成果,依然沉睡在考古學家的檔案架上,諸多人文始祖的幽靈徘徊在歷史學家的書桌上,這也是熟視無睹的現實世界。
反差,巨大的反差!
誤區,不小的誤區!
每當我看到那些高官、大員、富翁、外商在黃帝陵、炎帝陵祭祖朝拜的鏡頭時,心裡總會產生一股難以名狀的酸楚滋味。“千年文明開涿鹿”,阪泉之戰涿鹿之戰、釜山會盟在太行山,參加這些偉大實踐活動的第八代炎帝神農氏榆罔、第九代炎帝魁隗氏夸父、第四代炎帝蚩尤氏蚩尤、第十四代黃帝軒轅氏姬邦卉都是生長在太行山,戰鬥在太行山,埋葬在太行山(榆罔、夸父除外),黃帝城、蚩尤城都修築在太行山。
錯位,時空的錯位!
錯案,歷史的錯案!
首惡在哪裡?五代時期石敬瑭借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之助建立後晉,與其他政權抗衡。他雖為皇帝,仍向契丹稱臣,稱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石敬瑭為了登上這個“兒皇帝”的寶座,不惜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以至於後人祭祖只有到南方尋找黃帝陵和炎帝陵,今天看來,他那時拱手相讓的不僅是太行山的土地,還有祖宗的牌位和民族的神靈。
可嘆,誠然可嘆!
可悲,固然可悲!
幫閒在哪裡?他們就是司馬遷、朱熹者也。孑L子主張“有教無類”,對為立國興邦而“朝秦暮楚”的國師們無過分指責,到宋明之間,興“華夷之辨”,非要把大中華這個統一的炎黃大家庭內部的家務事結成死疙瘩。
可憐,卻是可憐!
可惜,真是可惜!
我認為應該是正本清源,認祖歸宗的時候了。時不我待!
其三,尋夢。
我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馬克思主義鑄造了我們的靈魂,偉大領袖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神聖。然而,蘇聯東歐劇變,社會主義大家庭解體;十年動亂,個人崇拜使我們的思想陷入迷茫;儘管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小康社會使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但是兩極分化、信仰淡化、道德滑坡又是我們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二十多年,“不怕無法,就怕無天”、一個人沒有信仰,那幾乎是無藥可醫的。特別是亨廷頓者流給我們中華民族的信仰畫了問號,迫使我們增強了尋夢的緊迫感——如何鑄造時代的民族信仰?
2005年,我的《周期論》出版後,回味周期規律的撰寫過程,給予我靈感最多的就是太行山。它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鐘靈毓秀,無限生機,古崑崙的璇璣,古冀州的霸氣,古涿鹿的王氣,古三墳的智慧,古中山的慷慨,都給我以激勵和啟迪——為什麼“扼太行者得天下”?為什麼冀州被稱為“天下第一州”?為什麼“天下第一”多出在太行山區?為什麼遠古神話故事幾乎都發生在太行山區?
《周期論》還告訴我們:傳統文化既帶來了商漢唐明多次的偉大復興,也造就了隋唐以後的日漸沒落,以至於魯迅先生舉起文化革命的旗幟。當今鑄造時代的民族信仰,有四個不能忘記:一是不能忘記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天下文明開涿鹿,二是不能忘記偌大的蒙古民族和蒙元帝國曾經葬送在喇嘛教手裡;三是不能忘記清朝實際上是毀於禮教;四是不能忘記五四運動是這次偉大復興的起點和歷史的轉折點。
在數千年的歲月征程中,太行人民櫛風沐雨,胼手胝足,經歷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太行文化。太行山穿越亘古的滄桑,裹挾著創造生命的奮發進取,孕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在民族危難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有扭轉乾坤的聖人在這裡凝聚炎黃子孫力挽狂瀾,將中華民族從危機引向偉大復興的光輝道路。歷史多次證明:太行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祖文化、元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根,是鑄造時代的民族信仰的基石。
其四,使命。
我們是太行文化的後來人,我們以此驕傲。我們也是太行文化的傳承者,更有責任有義務去大力弘揚,並讓燭照故國數千年的太行文化薪火相傳、熠熠生輝。在當今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做出更大貢獻。
當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已不再是人們單純追求精神享樂的代名詞和奢侈品。文化也是生產力,文化也有經濟效益。特別是在當今國際社會交往中,單方面的經濟高速發展,有可能令人畏懼並誤解為威脅,文化的崛起才能有效消除他人的心理障礙,真正令人折服。我們的國家和地區,只有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步,也才能與其所處國際的、國內的、歷史的、現時的地位相適應,也才能為實現自己的奮鬥目標創造更加有利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太行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根,是打天下的文化,是創業的文化,既有王道,又有霸氣,足以校正傳統文化“內聖有餘,外王不足”的弊端。為此,太行文化的現代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絕不能以否定魯迅、毛澤東為代價去回歸傳統文化,不能讓岳飛、文天祥、袁崇煥、戊戌六君子的悲劇重演;不能讓石敬瑭、宋江、秦檜、吳三桂、李鴻章之流復活。而應該以魯迅、毛澤東為基點去創建新的時代文化。這是本周期的歷史使命。
當前,太行山區正處於千載難逢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偉大的事業,同樣需要偉大的人文精神做支撐,新的形勢發展要求我們立足於現實,透析和重新闡述我們的人文傳統,充分開掘和弘揚太行文化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喚起人民的文化認同歸屬和心理自覺。以昔日“慷慨悲歌”的豪邁氣質,“叱吒風雲”的神勇氣魄,“力拔山河”的英雄氣概,投身於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壯麗事業,為太行山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五,遺憾。
太行山是中華民族的山,它雖縱騰在京、晉、冀、豫四省市之間,但它是一個整體,我們不能把它人為地斷開,從山體形態上占山為王,從文化內涵上斷章取義,各吹各的調,各自為政,各取其所。河北說北太行是河北的名片,山西說西太行是山西的驕傲,河南說南太行是河南的光榮,其實,這就淡化了太行文化(集大成文化)的意義,使神經中樞錯位,割斷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內在的脈絡,傷了太行山的元氣,不能盡善盡美地展現它的魅力。所以,京晉冀豫蒙要聯手大合作,用大手筆、大胸懷、大氣派,真正樹起大太行的大品牌、大名片,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大家園。
以上就是我撰寫本書的動因。
趙永斌
2011年11月

序言

有這樣一座山,雄奇壯美、氣勢磅礴,巨龍般蜿蜒躍於華北大地之上。
有這樣一座山,穿越滄桑、昂首挺立,哺育八百里勝地銜五千年文明。
它,就是自古享有“黃河如帶,五嶽俱朝”尊崇地位的太行山!
太行山古稱大形山,以形貌高大而得名。與中國眾多東西走向的山脈相比,太行山顯得特立獨行。一是因為它縱貫南北,奔騰縱橫,這與其他幾大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脈、秦嶺山脈皆不同,所以它被稱為中華大地的脊樑,即“華夏龍骨”;二是因為它所處的區域,從幽燕之地到黃土高坡,從東海之濱到三秦東垣,縱貫山西、陝西、河北、河南一脈而下,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軸心地帶,在它的挾帶之下,沃野千里,人傑地靈,歷史璀璨。這裡孕育了八方文明,鑄就了華夏之魂。
地理的形勝加上歷史的沉澱,不得不說,太行山是一塊風水寶地。提起太行山,更多人想到的是曹操的“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李白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確實,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有八陘,是山凡中斷皆日陘。”(晉·郭緣生《述征記》)。這樣的八陘,自然就成為了征戰之地。
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263年,秦伐韓,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建德不能越過太行,李世民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即晉冀豫邊區。
太行山綿延千里,像一條青色的巨龍,盤踞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的遼闊大地上。古人說“扼太行者得天下”,正是從它的形勝所帶來的重要戰略地位而言。相對於形勝,太行山地區更是孕育了中華元文化源頭的區域。太行山是一座樸實無華的山,一座平平凡凡不怎么引起世人注意的山。它與眾多名山大川相比,總少了一些名貴與絢爛。但是,如果黃河是一條因為孕育了中華文明而被稱為“母親河”的河流的話,太行山則是一座偉大包容的“母親山”。
從原始部落開始,這裡溫暖舒適的氣候環境,提供給人們適宜的生活居所;這裡豐饒多產的叢林與田野,給了人們最豐厚的食物來源;這裡複雜豐富的地理形態,在鍛鍊人們的適應性的同時,又為他們躲避種種自然災害提供了可能。如果沒有這座偉大的山,那么中華文明的延續性,也許可能會出現另一種狀況。
如今的中國,就好像是一個巨人,但有點“膘肥體不壯”。雖然我們的物質已經高度發達,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卻有點“缺鈣”。“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有了精神力量,一個人才會有奮發向上、追求卓越的動力;一個民族是需要精神支撐的,有了振奮的精神,才能凝聚力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太行精神,無疑是當下最有價值的精神補鈣佳品。太行精神雖然產生並發展於太行山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但從實質上看,它絕不是一種區域性的精神文化形態,而是有著豐富而深邃的內涵。
從“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夸父精神到“敢想敢幹、不滿足現狀”的愚公精神,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寨精神到“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的紅旗渠精神,無一不體現著太行精神里最樸素卻最厚重的實質。 “太行山高,可以呼遠。”1939年,薄一波同志登臨太行,感慨於太行軍民浴血奮戰的動人實踐,寫下如此豪邁的詩句。我想,太行精神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這一精神絕對不是一個僵化的概念、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隨著時代與社會不斷發展、不斷豐富、不斷更新的精神長河。距離文化的源頭越遠,越能夠顯示其寬廣和激越。即使到了今天,當我們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回眸歷史,仍能感受到太行精神超越時空的強大力量和其永恆的價值。
翻開《太行三部曲》,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一浮現在眼前。從蒼茫的遠古到有文字可循的信史,從瑰麗的神話傳說到精彩紛呈的真實歷史,從歷史文化的遺蹟到當代太行精神的承續,都包羅在這套書里。
尋找太行,就是探尋中華文明之源。尋根溯源,找到中華文明傳承並得以繼續弘揚的文化情結的根。
發現太行,就是延展中華文明之魂。不管你見與不見,太行精神都在那裡,不增不減。
走進太行,就是做好亘古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契合。引進大工業,更要引進大工業文明。
趙永斌先生從事黨員思想教育工作多年,由於工作使然,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早先研究歷史周期論,隨後又開始沉醉於太行文化的研究當中。當我看到這套厚厚的《太行三部曲》時,我依舊驚嘆於他的勤奮和責任感。從當初160萬字的原稿,到現在所見到的50多萬字的成書,其間需要經過多少磨礪與辛苦。而這一切的初衷,就是為了使太行文化和精神得以傳承。
隨著時代的進步,一方面是新的文化和文明不斷地湧現;另一方面卻是對舊有文化和文明的拋棄與背離。多年來,雖然我們目睹傳統文化的沒落與傳統精神的缺失,但對於文明的傳承,大多數的人都還沒能真正意識到我們當代人身上的巨大責任。當看到這《太行三部曲》時,我真的非常感動作者上下求索、百轉千回而不改的精神。如果我們的學者當中多一些這樣有責任感的人,那么傳統文化就不會像今天如此沒落。
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2月14日,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吳良鏞院士與謝家麟院士一道獲得201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吳良鏞院士倡導建築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對舊城區改造整治規劃設計工作有著重要貢獻。我個人多年來一直在北京大學從事傳統文化、古代地理與城市建築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不管是建築與城市或者是地理學,作為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經開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而對地理區域內的文化的挖掘,如太行地區這樣重要的區域,也會因為更多有識之士的整理、發揚得到更廣泛地繼承與傳播。
山的壯美不僅僅在山體,更在山魂。太行山就是如此,為什麼那么多人要深情歌頌太行山,說到底,還是太行精神能打動人,能影響到一代代的人。從巍巍八百里太行山深處走來,趙永斌先生身上也具備了這樣一種山魂,那就是憂患意識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或許其他人到了他這樣的年齡,大多都會選擇頤養天年。但是,他卻利用自己的晚年時光,靜心編寫這部巨著。最想要的,無非是將太行文化和精神傳承下去。這樣一件澤被後世的豐功偉績,實在是功莫大焉。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華。”我想,《太行三部曲》對於尋找中華文化之源,展現泱泱華夏歷史演變之路,重塑大太行文化觀,揭開國人道德文化新篇章,一定具有深遠的意義。
於希賢
2012年2月於北大燕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