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派

太玄派,道教門派,尊老子為門派鼻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玄派
  • 發源地:中國
據《道教義樞》及《雲笈七箋》卷六,太玄以“重玄”為宗,以《道德》無為為體。
高玄派祖述黃老,以修習老子《道德經》為主。尊奉老子和無上真人尹喜。同時還修習《想爾注》、《老子內解》、《老子節解》等經文,取得法師職位者,授予高玄派道德紫虛大籙。此派有自己特定的經戒和傳承威儀,為天師道支派。
高玄派,名見於六朝末至唐初之際問世的《三洞奉道科戒經》,該經《道藏》本《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四《法次儀》說:
《老子道德經》二卷、《河上真人注》上下二卷、《五千文朝儀雜說》一卷、《關令內傳》一卷、《戒文》一卷,受稱“高玄弟子”.(按敦煌文書P. 2337號所錄)《法次儀》,還應包括《想爾注》二卷 《老子妙真經》二卷、《西升經》二卷、《玉曆經》一卷、《歷藏經》一卷、《老子中經》一卷、《老子內解》二卷、《老子節解》二卷、《高上老子內傳》一卷、《皇人三一表文》,兼前稱“太上高玄法師”.。
以上經目給我們了解高玄派源流提供了一線索。《道藏》第32冊有《傳授經戒儀注訣》一卷,該經被認為約出於南北朝末或隋唐初,唐初王懸河《三洞珠囊》已數引此經,題作《太玄經第八·老子傳授經戒注訣》,⑧此經所載“太玄部”經目為:
太玄部卷第一:老君大字本《道經》上;太玄部卷第二:老君大字本《德經》下;太玄部卷第三:老君大字本《道經》上《道經》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四:老君大字本《德經》上《德經》下《河上公章句》;太玄部卷第五:老君《道經》上《想爾訓》(即《想爾注》上);太玄部卷第六:老君《德經》下《想爾訓》(即《想爾注》下);太玄部卷第七:《老君思神圖注訣》;太玄部卷第八:《老君傳授經戒儀注訣》;太玄部卷第九:《老君自然朝儀注訣》;太玄部卷第十:《老君自然齋儀》.。
兩相對比,可以發現高玄派“高玄弟子”所受經目與“太玄部”經目有一半以上是相同的,因此高玄派極有可能就是以“太玄部”為基礎發展而來。
“太玄部”名稱至少在南北朝中期即己出現。按《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說:“七部者,今因《正一經》次:一者洞神部,二者洞玄部,三者洞真部,四者太清部,五者太平部,六者太玄部,七者正一部。”②可見“太玄部”作為“七部”之一在《正一經》就己出現,而據《正一經》的成書在梁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簡稱《玉緯》或《孟法師錄》)之前至少是同時,因為《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敘“洞真部”源流時說:“其洞真是天寶君所出,《玉緯》引《正一經》雲:‘元始高上玉帝,秉承自然玄古之道,撰出上清寶經三百卷……’”。③況且,據《雲岌七簽》卷六可知孟法師《玉緯》確實敘錄過“太玄部”,其言:“太玄者,孟法師雲:‘是太玄都也’”,又稱:“然其卷數亦所不同,《正一經》雲:‘太玄道經二百七十卷’,今《玉緯》所撰止有一百三十五卷。”④故“太玄部”作為一個道經整體至遲在梁代就已形成,《傳授經戒儀注訣》所載“太玄部”十卷經目雖與《玉緯》所言一百三十五卷有異,但其卷八《老君傳授經戒儀注訣》已為唐初王懸河《三洞珠囊》所稱引、卷十《老君自然齋儀》亦被引述於隋代成書的《玄門大義》,⑥可見即便以十卷本的“太玄部”而論,其成書至遲亦不晚於南北朝後期。但是其源流還應該更早,《道教義樞》卷二《七部義》說:“按《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爾來傳世乃至今日。”⑥據此,則“太玄部”經典極可能淵源於天師道,十卷本經目中有《想爾訓》(即《老子想爾注》)二卷亦可作為佐證。
而“高玄派”當是在南北朝後期以“太玄部”為基礎融合天師道和樓觀道經法的產物,故其“高玄弟子”所受經目以“太玄部”經卷為主,而“太上高玄法師”所受經目則多與樓觀道有關,如《西升經》、《妙真經》、《關令內傳》、《老子節解》、①《老子內解》,②等。據《三洞奉道科戒經》可知,高玄派戒律規範類經典為《戒文》一卷。至於具體內容,《傳授經戒儀注訣》所列太玄部經目及敦煌文書P2337號《三洞奉道科誡經卷第五》所列高玄弟子受持經目中都有《想爾注》二卷,而據太玄部卷第七《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可知《想爾注》之前有“九行” (即“想爾九戒,’),又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篆略說》所列戒目中說:“想爾二十七戒,此太上高玄法師所受”,以此推之,高玄派所謂《戒文》一卷當是指想爾九戒和想爾二十七戒。
按想爾九戒、想爾二十七戒都見於《太上老君經律》(18/218),題為,’《道德尊經戒》”,《太上經戒》(18/227)及《雲岌七簽》卷39亦收錄其文,題為,《老君二十七戒》”。這是和《老子想爾注》有極密切關係的戒律。作為太玄部卷第七的《太上老君大存思圖注訣》說:“九行在《想爾注》前,三業在《明威經》後,存思者,急宜憶之”,③據此可知至少是作為太玄部卷第五的《想爾訓(注)》之前應有“九行”(即“想爾九戒,’),今天所見到的敦煌本《想爾注》是殘卷,如果按照《河上公章句》本分章,殘捲起自第三章,故不見有“九行”。至於三張時代的《老子想爾注》前是否也有“九行”則不得而知,這就關係到“想爾九戒”的形成時間問題。砂山穩先生認為:“想爾戒”很明顯與“想爾注”相表里,而且《想爾戒》所講的“行無為’,、“行清靜’,、“行無欲”等基於《道德經》經文的的簡易戒律,作為“都習”《老子》五千文、使民眾信之的五斗米道,以這些為教義殆是很合適的。④而湯一介先生認為《想爾戒》應形成於東晉,是在東晉佛教大盛之後道教為鞏固其教會組織、並與佛教相抗衡的情況下據《想爾注》而造構出來的。⑤不管怎么樣,說“想爾九戒”、“想爾二十七戒”至遲在東晉已經行世大抵是沒有問題的。“想爾九戒”、“想爾二十七戒”本是天師道男官祭酒所受戒律,《太上老君經律》所列目次說:,《道德尊經戒》九行二十七戒、《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以上男官同受”;⑧但是據《三洞奉道科戒經》之《法次儀》和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篆略說》所列戒目看來,至南北朝末及隋唐時期它們己不屬於正一派,卻成為了高玄派的主要戒律,由此可見高玄派與天師道的淵源關係。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