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貿,金融業,郵電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郵政電信,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境域分屬第四區太源、西坑。
1953年,改稱畲族人民自治鄉。
1957年,屬天柱山墾殖場。
1958年,屬陳坊公社。
1960年,併入武夷山墾殖場,為太源分場。
1969年,太源、畲族2大隊合併為太源大隊。
1973年7月,為太源畲族分場。
1980年7月,設立太源畲族公社。
1984年8月,改為太源畲族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轄太源、西坑、馬鞍、畲族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4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太源畲族鄉轄4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太源村賴家。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源畲族鄉地處鉛山縣西南部,東與天柱山鄉相鄰,南與福建省光澤縣司前鄉接壤,西鄰貴溪市樟坪畲族鄉,北接陳坊鄉。東西最大距離8.3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1.60千米,總面積78.5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77.32平方千米,占78.6%;水域1.18平方千米,占1.53%。
地形地貌
太源畲族鄉地處北武夷山低山丘陵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崖嘴山、卡子崗、桶王尖、橫崗嶺等,平均海拔635米。境內最高為西南的卡子崗主峰,海拔1329米;最低處西坑口,海拔545米。
氣候
太源畲族鄉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溫涼濕潤,日照充足。多年平均氣溫16℃,1月平均氣溫3℃,極端最低氣溫-8.5℃(1969年1月27~31日)。7月平均氣溫26.5℃,極端最高氣溫40.1℃(1993年8月17日)。無霜期約226天。年平均降水量1900毫米。
水文
太源畲族鄉屬信江水系。太源水源自西南隅橫崗嶺山坳,東北經馬鞍、西坑、太源三個村,人陳坊鄉,名陳坊河。境內河道長14.5千米。
自然災害
太源畲族鄉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低溫等。
自然資源
太源畲族鄉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花崗岩、螢石等。其中花崗岩儲量50億立方米。林木有可用材林19.41萬立方米。其中馬尾松6502立方米,杉木1.01萬立方米硬闊林1.68萬立方米,軟闊林9619立方米。毛竹蓄積量168.4萬根。2011年,太源畲族鄉有耕地面積115畝,人均0.52畝。
人口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轄區總人口214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34人,城鎮化率10.89%。另有流動人口132人。總人口中,男性1143人,占53.2%;女性1005人,占46.79%;18歲以下527人,占24.53%;19~35歲532人,占24.77%;36-60歲625人,占29.10%;61歲以上464人,占21.6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76人,占59.40%;有畲族1個少數民族,共872人,占40.6%。2011年,人口出生率15.36‰,人口死亡率5.12‰,人口自然增長率10.2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74人。
2019年,太源畲族鄉戶籍人口2215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太源畲族鄉農業總產值達到582.5萬元,農業增加值占全鄉地區生產總值的35%。2011年,太源畲族鄉財政總收入621萬元,比上年增長16%。從各主要稅種看,太源畲族鄉完成營業稅11.06萬元,增值稅517.53萬元,企業所得稅76.62萬元,個人所得稅9.09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891元。
2019年,太源畲族鄉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2011年,太源畲族鄉生產糧食582.5噸,人均98.7千克。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60畝,產量72噸,主要品種有蘿蔔、白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107頭,年末存欄1368頭;牛飼養量120頭,年末存欄360頭;家禽飼養量2280羽,上市家禽1300羽。
工業
太源畲族鄉是螢石礦、花崗岩採掘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工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5320萬元。2011年,工業企業6家,職工71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050萬元,比上年增長14.7%。
商貿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商業網點15個,職工17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5萬元,比上年增長0.75%。
金融業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758萬元,比上年增長22.75%;各項貸款餘額147萬元,比上年增長21.09%。
郵電業
2011年,太源畲族鄉郵政業務收入25萬元,電信業務收入2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幼稚園2所,在園幼兒49人,專任教師3人;國小1所,在校生226人,專任教師1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125人,專任教師9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9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21.9萬元,比上年增長34%。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文藝團體1個,年演出50場次觀眾達2310人次;文化站1個,公共圖書室1個,藏書600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人。2011年,被評為江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藝術有畲族山歌。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4個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1%。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個,其中衛生院1個;病床3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5張,固定資產總值23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人、其中執業醫師1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832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9.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773人,參合率93%。
社會保障
2011年,太源畲族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戶,人數7人,支出2.06萬元,比上年增長26%,月人均245元,比上年增長13%;城市醫療救助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人次,共支出350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9戶,人數80人,支出10.86萬元,比上年增長81.8%,月人均121.74元,比上年增長12.2%;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人,支出1.18萬元,比上年增長26%。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29人,緊急轉移安置31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95畝,直接經濟損失753萬元,救災支出7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2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郵政投遞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150件,征訂報紙70份、期刊50冊。電信服務網點10個;電話交換總容量80門,固定電話用戶24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38.59%;行動電話用戶520戶;寬頻接入用戶56戶。
基礎設施
2011年末,太源畲族鄉有有線電視用戶450戶,其中數位電視用戶80戶,入戶率72.35%。
交通運輸
太源畲族鄉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2011年,太源畲族鄉有縣鄉級公路2條,總長62千米。樟太篁公路過境,境內長27千米。日客運量99人次。
歷史文化
太源畲族鄉,因鄉人民政府駐太源村而得名。
相傳畲族祖先為遠古時期高辛皇后耳朵里取出的一條蟲,與盤一齊被棄後,不久,蟲變成了一條五顏六色的龍犬。皇帝下旨收養並取名“盤瓠”。後因平番戰功卓著,娶皇帝的三公主為妻,在廣東潮州鳳凰山脈,開荒拓土,連年豐收,人丁興旺,形成了盤、藍、雷、鐘四姓子孫。後來,盤瓠不幸跌死山岩,高辛兵敗戰死疆場,番兵則追殺高辛皇與盤瓠的後代。英勇機智的三公主遂率全族子孫,爬山越嶺,長途跋涉,進行了艱苦的民族遷徙。先到福建,後又移居浙江。
太源畲民主要是由汀州府(今福建省長汀縣)遷來,具體而言,遷來最早的是太源鄉石塘塢的藍姓畲民,已傳18代。若以25年為一代,則遷來的時間在明嘉靖年間。
太源畲民雖與漢族雜居,但其本民族文化依然保留的非常完整。畲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畲民見面都會用畲語相互問候。畲族無文字,通用漢文。所以大部分太源畲民都會講畲語和漢語。
太源畲民大多能歌善舞,尤其民歌文化甚為深厚。在《鉛山縣民歌集》收錄的101首民歌中,有三分之一為畲族民歌。《先五方》、《仗腳司》被省有關部門定為江西省民間舞蹈重點節目,並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江西卷》編輯部製成錄像長期保存。《高皇歌》《封金山》《時辰歌》《畲族婆娘趕廟會》《竹桿舞》等被廣大民眾所熟知。
榮譽稱號
2019年9月,獲國務院模範集體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