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山村

太湖山村

大荊鎮太湖山村地處太湖山麓,其特殊地理位置在於一村可望黃岩、樂清、溫嶺三地。

太湖山村現有村民93戶300多人,村里耕地少,山林面積2500畝,耕地面積70畝,人均耕地面積僅0.2畝,村民以種植番薯為主,無村集體經濟收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湖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樂清市大荊鎮
  • 人口數量:300多人
村情介紹,歷史沿革,人文古蹟,採藥業,地圖信息,

村情介紹

太湖山村,周邊高山巍峨,綠樹蔥蘢,小溪里流水潺潺,讓人神清氣爽。沿著山間道路爬上太湖山村時,看到的則是另一番景象——在這個偏遠小村,依然生活在貧困之中。
在半山腰上,這時陸續看到一些民房,大都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與中心村所在地的一幢幢小樓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留守在村裡的老人們,他們沒讀過什麼書,與外界也沒什麼接觸。有些人曾在溫嶺大溪當過臨時工,但更多的人從沒有離開過這裡。
幾乎家家都用柴燒火,因為村里沒有公路,液化氣根本無法送達,而看到最多的家用電器就是電視機。最近幾年,村民生活條件已改善很多。以前村民生活單調,比較封閉,2009年村里通上了閉路電視線後,通過電視機,村民們對外面的世界多了些了解。
另外,現在改水工程的實施,讓原本吃山水的村民也喝上了放心水。

歷史沿革

據村中一碑上“太湖史記”記載,古時太湖頂有一大塢,約有數十畝,疑是遠古火山噴發口,塢內終年積水,系太湖遺址,俗稱“龍潭”,太湖山之名由此而來。
太湖尖是溫嶺、黃岩、樂清的界山,東南是溫嶺,北是黃岩,西是樂清,海拔733.9米。
太湖山東邊的唐嶺、秀嶺,南邊的盤山嶺,西邊的山卡嶺,北邊的佛嶺,為唐朝創建的台溫古驛道的中軸主線和東西支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道光樂清縣誌》記載,宋末,元兵自台州南下,太湖山西麓樂清暘谷岙布衣鮑叔廉回響文天祥的號召,組織義軍。他在太湖山區南起盤山嶺,北至佛嶺,建立了72個營寨,抗擊元軍。他扼險據守,元軍久攻不下,改變策略對其招降。鮑叔廉豎旗山頂,大書“台州雖降,溫州不願為之氓!”元將大怒,收買茅畲牟氏為嚮導,從佛嶺西邊的山卡嶺進行偷襲。鮑叔廉猝不及防,倉促應戰,兵敗自刎。後被鄉人立祠為“忠烈”。
另據《樂清地名志》講述,太湖山行政村於1949年解放後併入馬家山村,屬太和鄉;1956年改屬智仁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太湖山大隊,屬智仁管理區;1961年屬智仁公社;1982年屬暘谷岙公社;1983年政社分設,改稱太湖山行政村,屬暘谷岙鄉。現在屬大荊鎮。

人文古蹟

太湖山及四周曾留下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之遺蹟。
南宋狀元王十朋曾有《過盤山》之作:“一嶺迢迢十里賒,行人半日踏煙霞,青山遮莫盤千匝,歸夢何曾不到家。”
此外,元代文人林天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詩人張羽、文人黃維棟、林溫,清代雅士鄭玉階、王詩、項陽等均游過此地,並留有詩篇。

採藥業

太湖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年均氣溫為14.4℃,7月平均氣溫為25.6℃,比平原同期氣溫低3-4℃。年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夏季多雷雨,山上松、杉、柏、竹生長茂盛,草藥眾多。因此,這裡的村民也有採集野生中草藥的習慣。
太湖山村
太湖山村
在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種糧吃飯,養豬過年,採藥換零錢。”
一天採藥下來,運氣好能收穫幾十斤的草藥。待家中的藥材積攢多了,就把它們分門別類,送到溫嶺大溪或智仁街上去賣,以補貼家用。一些常見的中草藥材,諸如金銀花、黃芪等,價格一般一兩元一斤的,有些草藥也只有七八毛一斤。
如今,村里經常上山採藥的村民只有四五戶了。採藥相當辛苦,要低頭在草叢中搜尋,爬高下低,越嶺涉溪,體力消耗極大,被樹枝絆倒或劃傷也是常有的事。

地圖信息

地址:溫州市樂清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