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代,屬北鄉十一會。
民國十八年(1929年)~1949年,屬好義鄉。
1949年12月,屬大川區。
1950年7月,屬第四區。
1955~1957年,分屬大川鄉、魏川鄉、孔寺鄉。
1958年,先後並為劉家峽鄉、劉家峽公社。
1961年,屬劉家峽、大川公社。
1965年,又並為劉家峽公社。
1980年11月,將尤塬、光輝2個生產大隊劃歸新成立的峴塬公社管轄。
1983年,改為劉家峽鄉。
1999年,將羅川村、劉家峽村劃歸劉家峽鎮管轄。
2001年,撤鄉建鎮,更名太極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太極鎮轄中莊、大川、上古、下古、四溝、白川、孔寺、孔山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4個村民小組。
2019年10月,太極鎮下轄7個行政村:中莊村、大川村、上古村、下古村、四溝村、白川村、孔寺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極鎮地處
永靖縣中部,東接
劉家峽鎮,西鄰紅泉鎮、新寺鄉,南與
峴塬鎮、三塬鎮相連,北靠鹽鍋峽鎮。區域面積14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太極鎮地處
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南、北、中部高,沿河兩岸低。最高峰為中部霧宿山海拔2761米,最低點為孔家寺附近黃河岸邊,海拔1610米。
氣候
太極鎮多年平均氣溫9℃,1月平均氣溫-4.6℃,極端最低氣溫-20.1℃(2008年1月30日);7月平均氣溫21.9℃,極端最高氣溫40.7℃(2000年7月24日)。最低月均氣溫-12.0℃(1998年1月),最高月均氣溫32.9℃(2000年7月)。平均氣溫年較差26.1℃。生長期年平均185天,無霜期年平均179天,最長達281天,最短為12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17.6小時,年總輻射143.6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67天(3月2日~11月24日)。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81天。極端年最大雨量431.8毫米(1970年),極端年最少雨量178.8毫米。(198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多。
水文
太極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黃河由東向西再折東北流經全境,總長48千米。
人口
2011年末,太極鎮轄區總人口20732人。
2017年,太極鎮常住人口20120人。
2018年,太極鎮戶籍人口20215人。
經濟
2011年,太極鎮有耕地面積1.9萬畝,農業總產值10185萬元;農業增加值6467萬元,比上年增長5.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為主,生產糧食7100.5噸,小麥2000.5噸。經濟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作物為主。其中蔬菜種植面積2610畝,產量7895噸,油料種植面積1110畝,產量29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為主,總存欄1.8萬頭(只),農民人均純收入3563元。
2011年,太極鎮工業主要以鑄造、釀酒、建築材料為主,工業總產值2.3億元,比上年增長7.4%,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有工業企業34家,職工1120人,商業網點116個,職工170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8.5萬元,比上年增長20%,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630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3300萬元。
2018年,太極鎮有30家工業企業,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0個。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太極鎮有文化站1個,文化廣場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8個,農家書屋8個,藏書總計約5萬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秧歌、秦腔表演和雕刻等。體育場地8個,60%的村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4%,有線電視用戶135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8%。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太極鎮有幼稚園6所,在園幼兒549人,專任教師34人;國小8所,在校生1980人,專任教師207人;國中1所,在校生534人,專任教師41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65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太極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9個。專業衛生人員22人,其中執業醫師9人,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0628人,參合率99.5%。
社會保障
2011年,太極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10戶人數420人,支出72.9萬元,比上年增長4%,月人均144.5元,比上年增長5%。城市醫療救助212人次,支出56.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02戶,人數3184人,支出212.2萬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55.5元,比上年增長5.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39人,支出42.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9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570人,參保率95.8%。
交通
2011年,太極鎮有縣鄉公路8條,總長2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