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黑鮪(Thunnus orientalis),又稱東方鮪魚、黑瓮串,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區,由阿拉斯加灣至下加利福尼亞,往西延伸至曰本海及菲律賓北部間之海域,少數族群分布於澳洲西部海域及Papua灣。台灣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棲息深度1-200米,一般體長為200厘米,最大體長可達 300厘米,最大體重可達 450.0 公斤,最大年齡為15 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平洋黑鮪
- 拉丁學名:Thunnus orientalis
- 別稱:東方鮪魚、黑瓮串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目:鱸形目 Perciformes
- 亞目:鯖亞目 Scombroidei
- 科:鯖科 Scombridae
- 屬:鮪魚屬 Thunnus
- 種:太平洋黑鮪
- 命名人: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用途與貿易,
外形特徵
體紡錘形,肥壯,橫切面近圓形,稍側扁;尾柄細,平扁,每側具發達的中央隆起嵴,尾鰭基部每側另具小隆起嵴2條。眼中大。上下頜各具細小尖齒一列。鰓耙正常,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36-39。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胸部鱗片特大,形成胸甲。第一背鰭具硬棘XIII-XV,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相當近,其後具8-10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皆低而呈弧形;胸鰭較頭長為短,僅延伸至第一背鰭X-XI棘之下方;尾鰭新月形。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新鮮魚體體側具有10-20條淡色斑點所排列而成的橫紋帶;成魚尾柄中部為黑色。第一背鰭黃色或藍色;第二背鰭、臀鰭為淡黃色;離鰭黃色,皆具黑緣。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區,由阿拉斯加灣至南加州與下加利福尼亞,往西延伸至曰本海及菲律賓北部間之海域,少數族群分布於澳洲西部海域及巴布亞灣。台灣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
分布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厄瓜多,關島,印度,日本,韓國,共和國,馬紹爾群島,墨西哥,北馬里亞納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俄羅斯, 中國台灣;美國。
生活習性
大洋性表層洄游魚類,具有季節性遷移至沿海的習性。在六月和九月之間沿加利福尼亞半島、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的海岸向北方向遷移。產卵場為九州島南方海域、日本海以及琉球群島經台灣東方海域至菲律賓東北方海域。以洄游性之小型魚類,如鯖等為食,亦捕食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生長繁殖
壽命較長,可達15年。產卵開始發生於4月,5月和6月的日本和菲律賓之間,結束於7月的本州南部和8月份的日本海。男女比例約為1:1。第一次成熟時年齡大約為5年,此時體長為150厘米,體重為60公斤。單次產卵數隨著體長的增加而增加,從體長190厘米是的五百萬左右增加到體長240厘米時的大約2500萬個卵。基於成熟度和壽命的研究表明這個物種的生成長度估計7年之間。
all-tackle遊戲記錄是2007年韋斯特波在紐西蘭抓到 325公斤的魚。
保護級別
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
用途與貿易
北太平洋熱帶及溫帶海域非常重要之漁獲物,成魚於春夏季期間洄游到日本至菲律賓之間的主要產卵海域產卵,成為台灣近海鮪延繩釣漁船的漁獲對象。可作生魚片或加工以及各種烹煮調理皆宜,經濟價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