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鮭(太平洋鮭魚)

大西洋鮭

太平洋鮭魚一般指本詞條

大西洋鮭是鮭形目鮭科鮭屬魚類,俗稱三文魚。體延長呈紡錘形,稍側扁。上下頜具銳齒且彎曲呈鉤狀。體背部為棕藍色,腹部兩側至腹部由銀白色逐漸變為白色;頭部及魚體背部側線以上分布有黑色斑點。生殖期間,雌魚變成棕色或黃色;雄魚鱗上分布紅色或黑色斑點,上下頜延長並彎曲成深鉤狀。

大西洋鮭原始棲息地為大西洋北部,即北美東北部、不列顛群島、歐洲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沿岸。廣鹽性魚類,在淡水區鹽度為1%的水體均可生長。有溯河洄游習性。肉食性,幼魚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以小型魚類、蝦類及其他動物如水生昆蟲等為主。3—4齡性成熟。每年9月至次年2月,在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流中產卵。

大西洋鮭肉質紅潤、緊密、細嫩,無論生食或熟食,均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富含深海魚油,能降低膽固醇含量,可有效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及減輕因風濕、牛皮癬等疾病產生的痛苦,是世界上最有益健康的魚類之一,被譽為“魚中至尊”。

基本介紹

  • 別名:三文魚
  • 中文學名:大西洋鮭
  • 拉丁學名:Salmo salar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魚亞綱
  • :鮭形目
  • :鮭科
  • :鮭屬
  • :大西洋鮭
  • 分布區域:大西洋北部及其附近河流流域
命名,特徵,種類,陸封型,洄游型,生命周期,淡水階段,海水階段,生活習性,食性,行為,生長繁殖,人工養殖,保育組織,營養價值,

命名

大西洋鮭的學名是由卡爾·林奈於1758年所取的。有指其種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跳躍者”,但也有認為是“海水的住客”。

特徵

大西洋鮭外形呈梭形,有發育完好的牙齒。除了脂鰭外,所有的鰭都有黑邊。
大西洋鮭幼魚的顏色與成年的不同。當它們仍在淡水生活時,身體上有藍色及紅色斑點。當它們進入海水後,它們就會呈銀藍色。最容易辨認它們的是其側線上的黑色斑點。當它們進行繁殖時,雄魚會呈淺綠色或紅色。

種類

陸封型

終生生活於淡水水域。原始棲息地為大西洋北部,即北美東北部、布列顛群島、歐洲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沿岸。是一種遺傳變異性比較穩定,營養價值高的世界性養殖魚類。它富含蛋白質和多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很好的食療作用。國內對陸封型大西洋鮭研究也有不少,主要是針對陸封型大西洋鮭發眼卵孵化和稚魚的養殖,也有一些關於它的營養方面的研究。但是,都不夠系統地對陸封型大西洋鮭養殖做全面介紹,並且專業性都比較強,不利於養殖戶的學習參考。
大西洋鮭
大西洋鮭

洄游型

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養殖魚類品種之一,也是目前人工養殖產量最高的冷水性魚類。洄游型大西洋鮭人工育苗在淡水中進行,成魚養殖階段則在海水中進行,這與終生在淡水中養殖的陸封型大西洋鮭有著本質的區別。洄游型大西洋鮭更適於進行集約化養殖,其特點是經濟價值高,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但由於其在我國沒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術難度較大,故在中國還沒有開展大規模養殖。

生命周期

大部分大西洋鮭都是溯河回遊的,即它們大部分時間會在海水中生活,但會游到其出生的淡水河流產卵,幼魚也會在淡水環境中生長經歷幾個階段。
大西洋鮭
鮭科鮭屬動物大西洋鮭幼魚

淡水階段

大西洋鮭介乎1-5歲間都是在淡水階段。在南部河流(如英吉利海峽)的幼魚只要1歲大就會離開,但在較北地區的(如蘇格蘭)則要超過4歲大才會離開。平均離開的年齡則與超過7℃水溫有關。
在魚苗階段,它們會留在繁殖地,並會吃卵黃餘下的養分。其鰓於此時會發育,且會主動獵食。到了魚秧階段,它們會成長及最終會離開繁殖地到較多獵物的地方尋找食物。成長到幼魚的階段,它們就會準備游到大西洋中。不過此時它們最易受到掠食。接近40%會被鱒魚捕食,其他掠食者還包括其他魚類及鳥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