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太平洋睡鯊
- 拉丁學名:Somniosus pacificus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太平洋的西北部和東北部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形態特徵
身體肥碩,近圓桶形。吻圓鈍,短且圓錐形。口前吻長相當於口寬,兩背鰭基部的距離約占吻到第一鰓裂的距離的80%以上。上排牙齒細長,下排牙齒短,尖齒傾斜分布。側邊棘刺大,空間寬,從皮膚傾斜向上。第一背鰭插入點比胸鰭較接近腹鰭;兩背鰭間距離占全長45-53%,背鰭小,無棘刺;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大小相當。第一背鰭的高約為尾鰭前長度3%胸鰭尖端圓寬,尾鰭不對稱。上排齒37-48列,下排齒49-59列;總脊椎骨數36-38個,尾前脊椎骨數30-31個。魚鰭成藍黑色中帶不均勻的灰粉紅色;通常覆蓋著深棕色的黏膜;吻部下側,上唇和嘴深色具有光澤。新鮮時,背部表面上可能具有小白點。
生活習性
生活在水深300-1440公尺的大陸棚及大陸斜坡區,卵胎生。高緯度地區的睡鯊常出現在沿岸地區及潮間帶。低緯度地區的睡鯊可能不會游到海面,而是潛入至少深達2000公尺的深海區。主要攝食底棲性生物例如魚類、章魚、烏賊、甲殼類及螺貝類等。卵胎生,每次可產300仔魚,初生幼體長度可達42公分。
地理分布
漁業利用
罕見大型深海魚種,低經濟價值,肉可在市場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