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國內公認最權威的考證:《去偽存真,督帥行署“英王府”》。
【前言】
安慶(Anqing,Anking),又稱“宜城”簡稱“
皖”,歷史上曾有“皖城、皖江、懷寧”等名稱。現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千年古城、百年省會”之美譽,被世人稱為“安徽之源、禪宗之地、京劇之祖、黃梅之鄉”。
安慶,是一座境內具有近六千年建城史的古城,早在新時期時代安慶市
懷寧縣境內就建有孫家城古城池,這是長江下游地區僅僅發現的兩個新石器時代城址之一。二千多年前,安慶為古皖國所在地,這裡山稱“皖山”水叫“皖水”城曰“皖城”,安慶和安徽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安慶”之稱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寓意“平安吉慶”,現今安慶城區始建於南宋景定元年(庚申年,公元1260年),距今已有753年的歷史。東晉詩人
郭璞曰“此地宜城”,故又名“宜城”。
由於安慶位於長江下游大別山與
黃山山脈之間峽谷地帶的核心位置,自古即為商賈雲集和兵家必爭之地。明初安慶府直屬京師(明初曾改稱寧江府),後安慶府為兩江巡撫駐地;從1667年安徽建省至1949年安慶解放,前後282年為安徽省府(首府)所在地,省、道、府、縣長期同治安慶城。政治、交通及商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興盛與文化的繁榮,人文薈翠、名人輩出!特別是近現代時期,安慶為我國文化思想的發展,以及現代工業文明的起源與崛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督帥行署“英王府”,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為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書寫了最具濃墨重彩的一頁。
國家歷史名城安慶,自古素有“萬里長江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稱,歷來就是長江流域重要軍事重鎮。特別是近現代史上,安慶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活動中心之一,為此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安慶留下了一段精彩紛呈的革命歷史印記與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地位。安慶,歷史上太平軍曾三克該城,它是太平天國都城天京西大門,它也是清軍與太平軍雙方攻占的同一重要目標。太平天國乾王洪仁軒稱:“安慶一日無恙,則天京一日無險。”,清湘軍統帥、兩江總督曾國藩抗旨稱安慶:“目前關係淮南之全局,將來即為克復金陵之張本”。這樣重要的軍事重鎮在雙方多次攻占中,也留下雙方最高軍事機構駐紮同一處的歷史印記——“太平天國英王府暨大清兩江總督督帥行署”。
自古以來安慶民間一直流傳,位於四牌樓西街的清節堂就是太平天國英王府,至今附近不少七、八十歲的老人們還說這裡有座王府,王府內有處神話般的天廷(天廳)。現居住墨子巷的某老回憶:“解放初期,這裡每天都有不少專家、學者以及省內外媒體記者來此採訪、拍照、緬懷先烈,可到八十年代初期一切都改變了,不知什麼原因這裡祖輩流傳的英王府不再是王府,而偏僻的任家坡太史第突然成了新的英王府?”“以前我們這裡有不少居民的老祖宗或爹爹(爺爺)輩,都是慈禧太后時期遷移來的,附近有這么多戶難道大家祖輩同時都記錯了?”
帶著老人們的質疑,筆者開始對安慶這處“太平天國英王府”展開數年的調查。結果發現,任家坡任塾屺園(俗稱太史第)被立為太平天國英王府原來是一場鬧劇,太平天國英王府還是史料記載、民間流傳的馬王坡清節堂,而當年考證的幸福路七十八號花紗布公司也不是英王府的核心建築,只是兩江總督曾國藩入駐安慶的督帥行署一部分。[見圖23]
歷史
任家坡屺園被確定為太平天國英王府的材料主要有三處:一、安徽省文物局公布為太平天國英王府;二、任家坡太史第(即屺園)老屋位於所謂的“在城西門”;三、屺園東組二進發現太平天國壁畫。這三處惟獨第一條屬於“官方權威”認定,後兩條根本就屬於錯誤考證;官方權威如何認定?筆者調查發現此認定完全依據太平天國史研究已故權威羅爾綱先生當初草率的錯誤評斷,而羅爾綱先生錯評又是依據安慶地方個別不了解“安慶古城”及“太平天國史”的學者,憑私交上報單方面材料而被蒙蔽,羅爾綱先生也並未親臨安慶來實地考核現場。本著實事求是、去偽存真的原則,筆者在此發表該文,希望藉助本部落格糾正這一中國近代史上重要歷史建築錯誤的認定,還原歷史真實的原貌。
太平天國史研究權威羅爾綱先生生前在論證辨偽太平天國史時也出現過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羅爾綱先生敢於糾正自己的錯誤,曾說:“一個科學工作者必須勇於承認錯誤,欣然去改正錯誤,在一生不斷地改正錯誤過程中,向前邁進,然後方有利於人民的科學研究事業。”他一再強調,歷史研究“必須要緊記著為人民服務,一論一述,都必須向人民負責,都必須為後代負責。”羅爾綱先生這種認真嚴肅、敢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受到了史學界的廣泛讚譽。我相信羅爾綱先生在天之靈如果看到筆者這篇考證材料,他也會接受這一事實,糾正錯誤定論的!
我們先來看看個別安慶地方學者所謂的考證依據:
一、《能靜居日記》“在城西門”
大家都知道
曾國藩幕僚
趙烈文是歷史見證者之一,他的著作《
能靜居日記》可以說是第一手信,這一點雙方都無異議。《能靜居日記》有記載:“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子思先生昨約進城,遣小舟迎之來,飯後同行到督帥行署,偽英王府也。在城西門,府屋頗多,不華美,亦不甚大,門牆皆彩畫而已。”[見圖13]可以肯定,英王府位於安慶城西門,那安慶地方個別學者(以下簡稱:安學)考證的任家坡屺園是不是在城西門呢?筆者在此可以否定它,自古屺園都不屬於城西門。
安學提出:任家坡太史第屺園在城西門依據是此屋雖離南門最近,但古城子午線只分東西、不分南北,任家坡太史第位於古城子午線以西,故屬於城西門。
筆者認為:安學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安慶城,純屬無知!安慶城古城最早開六門,西門正觀門俗稱八卦門、南門盛唐門後改曰鎮海俗稱大南門、東南門康濟門俗稱小南門、北門集賢門、西北門萬觀門俗稱小西門元代封閉。城池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入大南門就是近三十米高的盛唐山,古人別說是站在城樓,就是在城樓上再建一座太平天國望樓也是絕對看不到北門集賢門的。趙烈文日記記載“在城西門”時趙烈文可是剛入安慶城,大白天的看不到星辰如何專業測量古城子午線?何況還不知道趙烈文懂不懂測量,因此趙烈文當時依據“在城西門”不可能是因為古城子午線。
另外,安慶城並非與國內大多數古城那樣,南門做正門、北門是後門,南北門連線即所謂子午線作為古城中軸線。安慶城正門是西門即正觀門,正觀門無論是規模還是瓮城都是其它城門不能比的,正門外左側是谷龍巷、上濠,右側是溝兒口、下濠,正門內左是縣下坡、司下坡,右是五壋坡,黃家山;正門內、外呈乾[天]、坤[地]、艮[山]、兌[澤]、震[雷]、巽[風]、坎[水]、離[火]八卦布局,因此正觀門俗稱八卦門,也是安慶古城正門。熟讀安慶地方志或曾國藩以及幕僚們史料記載的就會知道,所有正式儀式或官員入職全部進出正觀門,而其它家眷或家屬白紅喪喜事全進出南、北偏門。另東門樅陽門是古城後門,後門無大山依靠,因此明代在東門外建振風塔以彌補先天地勢上的不足。
筆者多次考證發現,安慶古城東西門之間的連線才是古城中軸線。一般古城進正門左右擁有鐘、鼓二樓,安慶城也一樣,進正觀門便是西門大街(即後期分段為:西門內正街、司下坡、龍門口、倒扒獅、四牌樓西街),左鼓樓(今譙樓)、右鐘樓(縣學宮處,毀),再往前即四牌樓(古城中心點)、東門大街(即後期分段為:錢牌樓、天后宮、小拐角頭、東門內正街)而至東門樅陽門。自古安慶古城不但以此為中軸線繪城池圖,而且所有衙門全部位於此中軸線北側,從西向東依次是:懷寧縣衙、江防署、布政司藩署、巡撫院署、安徽省政府、安慶市政廳、按察司臬暑、安廬道暑、安慶府衙等。[見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
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筆者多年研究,簡要來說因古人設立衙門都是坐北朝南,署衙大門朝向古城內正街或大街;安慶城有史料記載的衙門(指政府署衙,各分局、分所、分營除外),可以說沒有一處位於古城中軸線以南,如早期不存的:元季淮西分司、明季督學察院、明季巡江察院、明季守備暑、明季將軍府等等,也都全部位於古城中軸線以北。
我們再來看看存在爭議的馬王坡“清節堂”與任家坡“屺園”,前者清節堂位於古城倒扒獅街即西門大街,倒扒獅又稱黃門坊,因題“黃門司諫”,自古就屬城西門;明嘉靖三十三年《安慶府志》有記:“卷之五,地理志,坊,懷寧,黃門,在縣學東。”而且清鹹豐、同治年間清節堂所屬黃門坊、忠節衢也屬於城西門,可決定清節堂“在城西門”。而後者屺園,不但位於古城中軸線以南,而且偏居一偶,歷來就是古城城南邊緣附屬民宅與倉庫之地。自明代有史可查屺園屬於古城南門,且清鹹豐、同治年間,此處主街只能通達城南與城中,不能直達城西門,直至上世紀安慶城才穿‘縣學宮’破山修了一條道路到達西門。數百年來屺園一直歸屬同安衢,太平天國前、後時期可查史料記載例如:
1、清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記載:“卷之三,地理志,鄉鎮,懷寧,衢,同安,在大南門內。”
2、《懷寧縣誌名勝》清桐城碩儒姚永朴(1861一1939)作《論墨絕句》注云:“霄漢樓在鎮海門內,康熙中禮部郎任塾,購廢址為園,名之曰屺,將毋之義也。”鎮海門即大南門。
3、民國四年《懷寧縣誌》記載:“名勝,霄漢樓在鎮海門內,邑紳任塾購廢址為園,名之曰屺,將母之意也。中豎樓,曰‘霄漢縹緲欲飛,江山滿目’。”鎮海門即大南門。
4、《安慶史志》記載:“霄漢樓:在今大南門內。”
可見安學例舉趙烈文日記中“在城西門”一詞來作為屺園證據是站不住腳的,可以說提出任家坡位於城西門,是對安慶古城不了解,屬斷章取義。
二、太平天國英王府壁畫
對於安慶古城任家坡太史第這組任塾“屺園”,被安學定為太平天國英王府舊址,是因為屺園東組二進發現壁畫殘痕,安學們剝剔出被白堊土層覆蓋的壁畫,即所謂的“獅鳳梧桐”、“瓜瓞綿綿”、“駿馬飛鳳”和“暗八仙”四幅壁畫[見圖12]。這一點,筆者與眾多學者對此壁畫的時期都無異議,那此壁畫是不是就能證明此宅是太平天國英王府呢?
安學提出:太史第這組任塾“屺園”老屋,在太平天國時期是故城第一巨宅,據“賊目踞大宅,群賊各居民房,謂之打館”記載,老屋顯然為“賊目”所踞,故必屬英王府。
筆者認為:這樣的考證似乎有些欲蓋彌彰,此宅屬於清早期建築,保留至今見證了太平天國運動,屋內出現太平天國時期壁畫很正常,但是安學指正此宅是“太平天國時期故城第一巨宅”,筆者不這么認為。首先要看任家坡屺園這組房屋是不是都是原先太平天國時期建築?
筆者數年數十次去任家坡屺園現場考證,發現此宅半數都是清光緒年間之後的建築,特別是中組三、四兩進、東組一、三(後焚毀)、四三進都是清末民初近代徽派建築;甚至連中組首進門樓,至少也是後期改建過的,惟獨中組與東組二進還是清中期建築,其中發現的太平天國壁畫正是出現在東組二進牆壁上。
如此看來,說此宅是“故城第一巨宅”可以說太過牽強;先不說清節堂這組府邸,就談安慶古城當時至少擁有五萬以上軍民,城內規模相似或超過屺園的大屋還有不少,如:大二郎巷湖南會館、四方城公館、天台里世太史第、榮升街大屋、孝子坊濮家老屋、忠孝街探花第等等。特別是湖南會館,這組房屋規模不小,主體建築分三組,並且占據大半個大二郎巷,核心建築也是太平天國之前清中期建築,《曾文正公手書日記》中對湖南會館有多處清晰的記載:
“旋至湖南會館一看,將收拾為季弟停柩之所。”
“用六十四人大輿舁入西門,至湖南會館暫為安置。各官紳皆來行禮。余於申刻行家奠禮。”
“在季弟靈櫬公館內三宿。”
“是日辰刻至季弟公館,指示漆棺之法。”
“旋至季弟公館,看漆棺之當否”
“傍夕至季弟靈櫬公館”等等。
還有天台里世太史第,他的主人趙畇在《遂翁自訂年譜》也有記載:“十二月購天台里宅宅故懷寧都御史楊勤恪公汝谷舊第亂後僅存時為外江軍需局”,“軍需局交還天台裡屋略為修葺移居之”,可見安學提出天台里世太史第是後建房屋,也是沒有很好的去調研此屋,顯得不夠專業。
證據
出現了太平天國壁畫就能確定屺園是英王府嗎?筆者認為也還不能決定。太平天國壁畫不光只王府有,其它太平軍官員官邸也是有壁畫的;當時不但安慶城內有壁畫,就連城外街道兩側也到處都是太平天國壁畫。“獅鳳梧桐”、“瓜瓞綿綿”、“駿馬飛鳳”和“暗八仙”四幅壁畫中飛禽是不是‘飛鳳’暫且不論,像‘獅’、‘馬’這樣級別不高的壁畫能定論英王府嗎?就算是飛鳳,安慶城可配此級別的也大有人在。如:秦日綱,癸好三年十一月東王調翼王回京主防務,以頂天侯秦日綱代之,甲寅四年封為燕王,安慶設有行轅府邸。張潮爵,癸好三年八月從翼王赴安慶安民;十一月,頂天侯秦日綱代之翼王,而潮爵為之副。城破前為安徽省文將帥、爵力天義;“惟潮爵猶有餘力,單舟冒重圍而遁,清人據其第,檢視其宅第,猶於其樑上得米五斗。”張潮爵長期駐守安慶,他又是天王表弟,屺園雖不是英王府,但也不排除是他的府邸可能性。《曾文正公手書日記》記載:“三月初一日,是夜得探報,現守安慶者為偽受天義葉芸來、格天福陳時永、貢天福向仕才同偽啟天義張朝爵、延天福施永通、欣天福侯淑錢等。”可見安慶城雲集太平天國眾多義、安、福、豫、燕、侯六等爵,除了英王嫡系將領以及瑞人家眷外,其它將領府邸也在安慶。
如鑰天福馬玉堂安慶宅第,見
李瀚章著《曾文正公奏稿》有記載:“卷十四《克服銅陵縣無為州等處折》鹹豐十一年十月十四日。先是無為州賊目馬玉堂之妻子在安慶城內,曾國荃執而不殺,以密諭招降之。馬玉堂感激投誠,其機已於十九月漏泄。偽頂王、朱王將馬玉堂鎖拿,意圖堅守州城。馬酋黨羽在城中闖亂,人聲鼎沸。我軍突至,因其內亂而攻之,城遂大驚。王明山令節字、智字兩營,旱隊潛伏南門外,而自率萬化林、唐學發等攻大東門。李朝斌、李濟清、張得友等攻小東門。王遠和、郭明螯等攻倉北門。萬炮雷轟,子如密雨。逆眾大潰,遂於北門竄出。水陸各營,登岸追擊,殺斃二千餘人,又入城搜殺五六百人。”還有《求闕齋弟子記》中王家璧記載:“賊酋馬玉堂之妻子,先在安慶城,國荃執而不殺,以密諭招降之”[見圖15]。王定安著《曾忠襄公國荃年譜》也為此記載:“先是賊酋馬玉堂妻子在安慶公執不殺,諭降玉堂”等等。[見圖14]
有學者考證鹹豐十一年英王陳玉成管轄屬下將領(包含借調忠王等屬下將領)有:格天義提統軍務陳時永、秉天義黃如來、浩天義劉瑲林、亮天義藍成春、傑天義賴文光、則天義梁成富、招討主將宏天義陳學禮、平西主將吳定彩、涵天安羅振舉、貢天安向仕才、迨天福,大左隊量天安唐政才、小左隊泳天安馬融和、左一隊籲天安卜占魁、左二隊羨天安倪龍會、蓋天義龔得樹、天福薛郊倫、永天福鄒寧保、占天燕李士賢、功天安陳得才、副掌率開朝忠良朝將殿前軍主將吳汝孝(筆者疑,巴夏禮等洋人的記載安慶城破前已封王)、耆天義葉芸來、鑰天福馬玉堂、楗天燕彭學進、鑠天侯汪新彩等,他們大多在安慶有宅第。
遊覽過國內其它太平天國王府的市民會發現,排在陳玉成英王爵位之後的幾位王爵它們的王府石柱、大門、壁畫中都出現與之對應“龍”的身影[見圖60],如:太平天國忠王府五爪雙龍戲珠圖及龍紋、太平天國輔王府盤龍柱、太平天國侍王府雲龍與五爪金龍、太平天國來王府(殿)飛翔蛟龍、太平天國戴王府龍紋等,而屺園卻沒有任何龍的痕跡,而多數老者回憶清節堂頭門(照壁)、大門及大殿等都有龍的痕跡。
任家坡屺園並非安慶地方學者所考證的太平天國英王府,那英王府到底在哪呢?筆者雖不是專業考古人士,但對安慶城自宋以來各主要歷史遺蹟可以說一般都知曉一二;經過多年研究考證,筆者先將真正的“太平天國英王府暨督帥行署”考證如下:
一、太平天國英王府位置考證
影印本《曾國藩日記》的記載:“八月廿一日,早飯後清理檔案,旋開船至南門登岸,移寓公館,即偽英王陳玉成之府也。一連三所,其東一所為就天燕陳時安之偽宅。”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也有記載:“八月二十五日,辛巳,晴。子思先生昨約進城,遣小舟迎之來,飯後同行到督帥行署,偽英王府也。”可見曾國藩督帥行署入駐的公館主體建築的前身,即是太平天國英王府。
英王府這組房屋是誰給曾國藩選為督帥行署的呢?目前國內還沒有任何學者去研究,而筆者經多方考證分析,督帥行署選址除了九帥曾國荃外,還有一位竟是曾國藩的幕僚、晚清重臣、淮軍創始人與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安慶女婿、曾國藩門生李少荃李鴻章。《曾文正公手書日記》有記:“八月十一日,巳正登舟,九弟送至舟次,恰李少荃到,談及大喪典禮,宜在安慶省城舉行,一面設立帳殿,以便百官行禮,一面打掃公館,以便余近日移居”。
李鴻章不但為曾國藩選址督帥行署,且歷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國安慶保衛戰”也是因他提議而讓安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鐵血城市之一。公元1860年時湘軍督帥曾國藩是否堅攻安慶的戰略決策還猶豫不決,大多數湘軍將領認為攻打太平天國最強悍的賊首陳玉成老巢安慶,根本就沒有把握,反對聲很多,而作為曾國藩最器重的門生李鴻章的一番建議,讓曾國藩決定一定要攻下安慶,以至後來曾國藩多次抗旨也決不撤兵,堅定拿下安慶這一巨邑。
《曾文正公手書日記》有記:“鹹豐十年五月初十日,……與希庵熟論安慶、桐城兩軍應否撤圍,約沉吟二時之久,不決。中飯後得少荃數言而決。因寫信與胡中丞,定為安慶、桐城二軍皆不撤動,青草塥希庵之軍亦暫不動。”
安慶城克,曾國藩移署皖城,先至城外河下水次公署,後曾氏兄弟同入正觀門進城。移署安慶,所帶公文行李眾多,河下雖是安慶古城正門外門戶港口,但距離城內英王府還是很遠,因此開船至南門外江乾石灘渡停靠才登岸,進安慶南門鎮海門,經南門大街至古城中心四牌樓,西轉西門大街百餘米即到馬王坡英王府,實屬方便。
入城後李鴻章也搬進督帥行署居住,只不過居住的不是公署內寓而是公館內幕府,曾國藩時常到李鴻章房中與之洽談,《曾文正公手書日記》有記載:
“十月廿二日,至少荃處(註:少荃處,即督帥行署李鴻章住處),與錢菬甫久談,渠請兵甚切,余以非二月不能籌出一支兵速赴上海。”
“十一月初六日,至少荃處一敘。”
“十一月廿六日,至少荃處久談。”
“十一月十四日,……傍夕,至少荃處一談。”
地圖信息
位置:建設路街道任家坡街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