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教育

太平天國教育

1851~1864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運動。太平天國教育在這次革命運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基本特徵是把教育與政治和宗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也利用了西方早期基督教教義中的某些平等思想和宗教信仰以及儀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平天國教育
  • 教育概況: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
  • 教育內容:“拜上帝教”的宗教教育
  • 領導者:洪秀全
教育概況,教育內容,教育實施,採取臨時性的方式,科舉制度,符合人民的要求,太平軍士兵的教育,教育同等,

教育概況

太平天國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制度,對於封建的文化教育,特別是作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予以無情的打擊。太平天國教育的反儒方針是早已確定了的,但為了適應各個時期革命的需要,所採取的措施有所不同。在起義前的革命醞釀時期,洪秀全和他的族弟洪仁在村塾教書時,就把代表封建教育正宗的孔子的牌位毀掉,表示與封建文化教育的決絕,不過他們也常利用儒家經典中某些對太平天國革命有用的部分,如《禮記·禮運篇》的大同思想等,來宣揚革命的道理。起義後,為了配合軍事進攻,採取了較為徹底的反儒政策,如視孔子為“邪神”,把儒家經典作為“妖書”予以焚毀,不準買賣藏讀。奠都南京後,對儒家的態度又略有改變,主要是採取了改造的政策。

教育內容

太平天國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拜上帝教”的宗教教育。它把政治、宗教和教育統一起來,宗教教育同時也就是政治教育。他們把洪秀全當作宗教的最高領袖──上帝的兒子。基督教的《聖經》──《舊約全書》和《 新約全書 》,經過太平天國重新翻譯並對其中不合於太平天國革命利益的部分進行了大膽修改,成為太平天國的《舊遺詔聖書》(“舊約”)和《新遺詔聖書》(“新約”)。1853年前“天父、天兄下凡詔旨”和“天王詔旨”多件,則編為《真命詔旨書》(“真約”),旨在確立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神聖地位。這三本書是太平天國最重要的官書,也是太平天國教育的主要教材。按《天朝田畝制度》規定,這是每個兒童必讀的教科書。此外,《主禱文》、 《讚美經》、 《天條書》、《幼學詩》、《三字經》和《御製千字詔》等政治、宗教讀物也是太平天國教育的重要教材。到了後期,經過刪改的四書、五經也成為重要的教材。除政治、宗教的讀物外,太平天國的一些領袖也注意到了科學技術的傳授,要求學習西方的文化知識。洪秀全本身就是中國近代努力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洪仁在資政新篇中也提倡學習科學技術太平天國還為它的軍隊編印了一些軍事技術教育的教材,如《武略》、真聖主詔明大小兵法水旱戰法和《兵法四則》等。

教育實施

採取臨時性的方式

太平天國推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地方基層組織“兩司馬”負責,對他所管轄地區的民眾進行教育。這種制度,使“二十五家中童子俱日至禮拜堂”受教育,同時也把成人教育和婦女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凡禮拜日,伍長各率男、婦至禮拜堂,分男行、女行,聽講道理。”太平天國的教育多半是採取臨時性的方式;因軍事影響和其他原因,正規的學校教育還無力建立起來。

科舉制度

1860年太平天國領導人曾接受容閎的建議,計畫建立學習西方的新式學堂,但未實現。太平天國建國後因急需人才,不得不沿用舊時考官制度的形式──科舉制度,藉以吸收一部分知識分子為建設國家之用。太平天國的科舉制度雖然在形式上與清朝的科舉制度有相同之處,但在實質上兩者有重要的區別:舊制科舉為封建政權服務,而新制科舉則為革命政權服務;舊制科舉考試的內容根據儒家經典,新制科舉則根據太平天國出版的官書。

符合人民的要求

在方法上,新制科舉有很多地方比較符合人民的要求,例如考試的手續簡便,考期短,場次少。應試錄取和授官職的機會比較均等,不分男女貴賤都一視同仁,廢除了封建的門第出身等限制──“無慮布衣、紳士、倡優、隸卒”,“無論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聽卒,均準與考”。考試還照顧到考生的飲食、起居、旅費等,以減少考生的困難和費用,給勞動人民民眾及其子女以應考的方便。此外,還實行招賢制和保舉制,羅致人才。為了使文化教育接近於人民,太平天國對文字進行了改革,並且反對浮文巧語,提倡文以紀實、言貴從心的樸實明曉的文風。太平天國特別重視士兵和民眾(包括兒童和婦女)的教育。

太平軍士兵的教育

主要可分為精神訓練和術科訓練兩種:精神訓練以政治、宗教的思想教育為主,術科則以軍事操練為主太平軍士兵的軍紀教育也非常嚴格,例如規定:“軍兵男婦,不得入鄉造飯取食、毀壞民房,擄掠財物”;“凡我們兄弟俱要修好煉正,不準吹洋菸、 吃黃煙、 飲酒、擄掠、淫,犯者斬首不留”等。太平軍嚴格的軍事教育,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支紀律嚴明、勇猛善戰的軍隊。太平天國對人民民眾的教育是為了使他們懂得革命的道理,提高革命的覺悟,動員他們參加革命的武裝隊伍,或對太平軍提供物質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支持。“講道理”是一種宣傳革命道理的社會教育活動,是太平天國民眾教育的普遍常用的實施方式。就連清朝政府的反動官吏在記載中也承認:太平軍“所踞之地,動輒鳴鑼傳集賊眾百姓,於何日、何時、齊集何處,聽講道理。……凡刑人必講道理,擄人必講道理,倉率行軍、臨時授命必講道理”。以理服人,使人心悅而誠服,這是太平天國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太平天國還常利用歌謠、標語、口號和宗教儀式等對民眾實施宣傳教育活動。太平天國對一切因兵燹而遭受災害的兒童和婦女,“均給予衣食及教育”,開辦臨時性的義學、女館和育才館等。

教育同等

為了使更多的兒童能受到更有效的教育,各級幹部常收養兒童作為“義子”,用“帶徒弟”的方式對兒童傳授各種必要的知識技能,包括政治、宗教的思想教育和武藝訓練等。根據洪秀全確定的“天下多男人,儘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儘是姊妹之群”的平等原則,太平天國對婦女教育同等注意。婦女與男子一樣有接受教育、參加科舉和工作的機會。她們當中有許多人成為勇敢善戰的戰士和“熱心與受人歡迎”的教師。太平天國還推行生產教育,建國後兩次修訂曆法,廢除舊曆中的封建迷信內容,傳播農業知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