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崗寺遺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西12公里,遺址在一橢圓形的台形土墩上,東西長205米,寬102米。遺址頂部平坦,上面曾經有座殘寺名太崗寺,遺址以此命名。在太崗寺遺址四周也有與太崗寺遺址大小類似的土墩,可能與太崗寺遺址性質相同。根據文化堆積和文化遺物的特點,可分為上、下兩個文化層。上下兩層雖然土質土色有區別,文化遺物的數量比例、類別上也有不同,但主要的遺物並無顯著差別。應為同一文化不同時期的堆積。文化層中發現的遺蹟有螺螄殼堆積、灰坑、紅燒土居住面、墓葬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崗寺遺址
- 城市:南京
- 發現時間:1957年
- 位置:南京中華門外西12公里
遺址結構,考古發掘,遺址類型,出土文物,
遺址結構
太崗寺遺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西12公里,根據文化堆積和文化遺物的特點,可分為上、下兩個文化層。上下兩層雖然土質土色有區別,文化遺物的數量比例、類別上也有不同,但主要的遺物並無顯著差別。應為同一文化不同時期的堆積。文化層中發現的遺蹟有螺螄殼堆積、灰坑、紅燒土居住面、墓葬等。
螺螄殼堆積往往一層達數百個之多,堆積厚0.2-0.5米不等。這些螺螄殼體較大,一般長10厘米左右,它們當中還夾有許多草灰、竹木炭灰、蚌殼灰及少量蚌殼,有的還夾有陶片。由此推斷,螺螄殼堆積系當時的人煮食後的遺留,螺螄等水生動物可能是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物之一。灰坑形狀為橢圓形,大小不一,多依自然地形形成,坑內土中含有大量陶片,獸骨、龜板、蚌殼、螺螄殼等。墓葬無墓壙,多數無隨葬品,有幾具有頭無身,還有幾具只有部分身骨。從屍骨的情況看,為非正常死亡,可能為戰死或罪人。
考古發掘
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在一橢圓形的台形土墩上,東西長205米,寬102米。遺址頂部平坦,上面曾經有座殘寺名太崗寺,遺址以此命名。在太崗寺遺址四周也有與太崗寺遺址大小類似的土墩,可能與太崗寺遺址性質相同。
1960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發掘了此遺址。從發掘結果看,土墩高處的文化層薄,低處的文化層厚。土墩系早年自然形成,文化層為後來的堆積。
遺址類型
從太崗寺遺址的文化遺存看,太崗寺是一個兼有農業、漁獵、採集經濟的文化遺址,漁獵經濟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制陶術和冶銅術都很發達,階級壓迫已經出現,並且有宗教信仰。根據文化遺物特點看,太崗寺遺址的文化遺存屬湖熟文化。
出土文物
文化遺物有陶、石、銅、玉、骨、蚌等器。石器的石料就地取材,大多數為頁岩、閃長岩、石灰岩與砂岩等。製作方法系打制後再磨光刃部或部分磨光。只有小件石器為全身磨光。不少石刀與石斧有鑽孔。主要器形有錛、斧、刀 、鐮、鑿、杵、鉞、犁、鏃、紡輪、球等。銅器有鏃、刀等,玉器有、玉飾件各一件。骨器有鏃、針、笄、匕、錐、鉤針等。
陶器占文化遺物的大宗,陶系以夾砂陶與灰陶為主,泥質紅陶與灰陶次之。夾砂陶器燒造火候較低,多為手制,素麵占主導地位,也有的飾繩紋,器形以鬲、尊、 、罐等為多;泥質陶器火候較高、多為輪制,裝飾花紋為幾何紋。器形以罐、盆、碗、缽類為多。此外還有少量磨光黑陶和印紋硬陶、釉陶。釉陶以上層出土最多,釉陶質地堅硬,燒 造溫度較一般陶片高,施青綠色釉,類似西周及漢初的青釉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