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區1941年秋季反“掃蕩”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部隊為保衛太岳抗日根據地、反擊日軍大規模“掃蕩”的作戰。

1941年8月初,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以第386旅第17、第18團和決死第1縱隊第57團組成太岳南進支隊,在活動於浮山、安澤以南地區的第212旅策應下,進入太岳南部的臨屯公路以南、沁河以西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開闢抗日根據地。日軍為消滅驅逐岳南八路軍部隊,摧毀岳南抗日根據地,於9月20日以第36、第41師、獨立混成第16旅主力及獨立混成第4、第9旅各一部共2萬餘人,分別由安澤、浮山、屯留、長子等地向岳南的南北孔灘、馬壁進行合圍“掃蕩”。南進支隊及第212旅,採取以小部隊與敵接觸,主力避免與敵拼消耗的方針,尋機打擊進犯之敵。23日,日軍占領端氏、馬壁後,分兩路向南進支隊左右後方迂迴。在此緊急情況下,南進支隊以少數兵力阻敵,掩護主力轉移至沁河以東王河、白馬山地區。日軍在沁河以西合擊未逞,即以一部兵力在沁河沿岸及以西地區控制要點,建立臨時據點,實施以燒殺掠奪為主的“清剿”。25日,返回沁河以西的南進支隊第57團及第17團第3營在馬壁西南界牌嶺斃日軍50餘人。當日夜,該支隊第19團一部襲擊南孔灘,斃日軍10餘人。27日黃昏,日軍由觀壁、端氏、鄭莊等地分三路向沁河以東沙莊、白馬山、古堆村等地進犯,企圖再次合擊南進支隊主力。南進支隊於29日拂曉跳出日軍合擊圈,安全轉移到沁河以西唐村附近。10月2日,日軍結束對岳南地區的“掃蕩”。10月初,“掃蕩”岳南的日軍連同偽軍共3萬餘人,開始向太岳區北部以沁源為中心進行“鐵壁合圍”式的“掃蕩”。岳北地區軍民在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薄一波指揮下,採取以主力分遣作戰、廣泛開展民眾性游擊活動、內外線積極配合等戰法,開展反“掃蕩”作戰。6日,駐沁縣日軍1000餘人進犯故縣鎮;屯留、鮑店日軍2000餘人分兩路鉗擊張店;岳陽(今古縣)、洪洞、趙城日軍亦同時向岳北地區合圍。太岳縱隊第59團在閻寨東南刁哨嶺阻擊由鮑店出動的日軍,經數小時激戰,斃日軍100餘人。其他各路日軍在深入岳北根據地的腹地時,遭到游擊隊的襲擾。太岳縱隊主力則適時轉移到外線,挫敗了日軍的合擊企圖。13日,日軍被迫撤退,太岳縱隊各部乘機予以打擊。17日,決死隊第1縱隊第25團第1、第3營襲擊撤退駐安澤圪塔溝之日軍,斃傷其50餘人。18日,第25團第2、第3營於沁源南之將軍溝、邊寨等地擊斃撤退的日軍100餘人。其他各路日軍在太岳縱隊痛擊下,相繼退出岳北抗日根據地。至此,歷時近1個月的太岳區反“掃蕩”作戰即告結束。此次反“掃蕩”作戰,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部隊以傷亡和失蹤382人的代價,共殲滅日偽軍1360餘人,保衛了太岳抗日根據地,並為而後向中條山區發展創造了條件。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