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絪縕之氣

宇宙的本原是元氣,氣充滿宇宙之間,此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氣具有自身運動的能力和規律,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結果,便產生了萬事萬物。明末清初王夫之關於本體學說的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絪縕之氣
  • 定義:明末清初王夫之關於本體學說的命題
出自《張子正蒙注·參兩篇》:“天無體,太和絪縕之氣為萬物所資始,屈伸變化,無跡而不可測,萬物之神所資也。”《易·乾象》有“保合太和”之語,謂保持一種合順至極的和諧。王夫之注張載的《正蒙·太和》中“太和”為“和之至也”,即用此義。《易·繫辭下》有“天地絪縕”之語,王夫之注《正蒙·太和》中“絪縕”為“太和未分之本然”(《張子正蒙注·太和篇》,下同)。可見,“太和絪縕之氣”是指處於極為和諧狀態混沌未分的本原之氣。王夫之認為:①整個宇宙(“太虛”)中都充滿了氣,除了氣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氣有聚和散兩種運動方式,當氣聚集在一起時,便會生出有形的事物,當氣散時,它就沒有形象,所以人們也就看不見。人們往往把看不見的東西稱之為“無”,其實這種“無”並不是絕對的虛無,而不過是氣的一種無形狀態。他指出,如果像老子那樣,將天地比做風箱,將萬物的產生說成像風箱排氣一樣,可以從無到有,那就勢必要承認有個風箱鼓動者,即造物主,這顯然是荒謬的。②太和絪縕之氣是不斷運動的。氣中包括陰氣和陽氣兩個部分,它們的對立統一,就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陰陽者氣之二體,動靜者氣之二幾,體同而用異則相感麗動,動而成象則靜,動靜之幾,聚散、出入、形不形之從來矣。”王夫之指出,懂得了氣能自己運動的道理,就知道世間無所謂鬼神。“陰陽相感聚面生人物者”就是“神”;“合於人物之身,用久則神隨形敝,敝而不足以存,復散而合於絪縕者”,就是“鬼”。王夫之不贊成張載用莊子“生物以息相吹”來說明氣的運動,這容易使人誤認為是外力推動的結果。王夫之的這種氣化理論在當時來說是超出前人的,在儒學發展史上集先前一切元氣學說之大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