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廟秦公墓

太公廟秦公墓

太公廟秦公墓,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以東5千米處,渭河以北二級台地上,主要包括太公廟、西高泉、洪源、南陽、寧王等自然村,範圍約6平方千米,是春秋時期的古墓。

1978年,在太公廟秦公墓發現的春秋樂器坑,出土8件銅器,鐘5、鑮3件。5件鐘均有銘文,可分為兩組,2件銘文為一組連讀,另3件為一組連讀;3件鑮也有銘文,風格一致,為研究秦的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2013年,發掘了太公廟秦公大墓(一號大墓)和車馬坑,且在其東北分別發現了疑似兆溝的陵園設施,對推動以秦都平陽為紐帶的早期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9年10月7日,太公廟秦公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公廟秦公墓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以東5千米處,渭河以北二級台地上
  • 所處時代:春秋
  •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8年,在太公廟秦公墓發現的春秋樂器坑,出土8件銅器,鐘5、鑮3件。5件鐘均有銘文,可分為兩組,2件銘文為一組連讀,另3件為一組連讀;3件鑮也有銘文,風格一致。
太公廟秦公墓
太公廟秦公墓位置圖
2013年4月,值太公廟村部分村民宅基拆遷重建之機,應陳倉區博物館的請求,並經請示省、市文物局,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派人前往該村,發現了太公廟秦公大墓(一號大墓)和車馬坑,且在其東北分別發現了疑似兆溝的陵園設施。
2013年5月~2018年1月,根據考古現場調查得到的初步線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及陳倉區博物館聯合組隊,對平陽遺址所在的寶雞太公廟村周邊以及新建西寶中線外圍和以南,楊家溝村以東,鞏家泉村以西之間約140萬平方米的範圍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勘探工作。主要收穫是,探明了寶雞太公廟村以及周邊遺址範圍內只分布有1座“中”字形大墓,該大墓東南側有一處“凸”字形車馬坑,西南側為樂器祭祀坑,共同組成一個秦公陵園。

遺址特點

太公廟秦公墓
太公廟秦公墓,M1位於太公廟村北部。平面形制為東西向“中”字形,方向93°,由墓室及東、西墓道三部分組成。東西全長約132米,總面積約1906平方米。其中墓室東西長約60米、東端寬約18米、西端寬約20米、最大深度12.5米。東墓道長約54米、東端寬約9.5米、西端寬約13米,底部為東高西低的斜坡道。西墓道東西長18米、東端寬11米、西端寬8.6米,底部亦為斜坡道,西高東低。
太公廟秦公墓
太公廟村附近遺址分布圖
“凸”字形車馬坑(K1)
K1位於太公廟村內,一號大墓M1東南57米處。平面形制為東西向“凸”字形,方向94°,東西全長72.5米。其中主體坑東西長54.5、南北寬20米,面積約1075平方米。最大深度4.5米。勘探時發現底部有銅節約、馬骨、硃砂、板灰等。
大墓臨近處的“壕溝”
太公廟秦公墓一號大墓M1、車馬坑K1東部和北部的壕溝,發現疑似“兆溝”設施。由於當地農民取土,壕溝多處遭到破壞。壕溝現存三段,東段壕溝G2殘長約180.6米、寬4.6~5.5米、深3.6~4.5米;北段壕溝G1殘長約340米、寬5.6~7米、深2.6~4.2米;西段壕溝G6殘長約465.6米、寬3.8~4.2米、深3.5~4.2米。壕溝各段的地層堆積大致相同,大部深2~2.8米,部分區域生土以上地層因取土遭到破壞。大部地層堆積分3層。第1層,耕土層,厚0.3米。土色灰褐,土質鬆散,含植物根系、磚、瓦殘塊等。第2層,近現代擾土層,厚1.2~1.5米。土色黃褐,土質較硬,含植物根系、陶片、料礓石塊。該區域大部分為水澆地,土質鬆軟,含水分量大。第3層,壚土層,厚0.5~1米。土色紅褐,土質較硬,含白色鈣絲、料礓石塊等。以下為原始土層,土色黃褐,純淨,土質均勻。

文物遺存

銅鐘
五件銅鐘的形制是一致的,大小有所差別。甲鐘通高48厘米、甬高17厘米、幹徑8.4厘米、幹頻寬3.6厘米、旋寬1.9厘米、舞寬18X22厘米、兩銑間距27厘米。重24公斤。鐘內側兩面有六道溝槽,每面三道。乙鐘通高47厘米、甬高7厘米、舞寬16X22厘米、兩銑間距26.4厘米,重21.5公斤。鐘下沿有四道缺口,兩面對稱,缺口未伸及鐘身內側,與甲鐘的溝槽不同。丙鐘通高45.7厘米、甬高16厘米、舞寬16X21.5厘米、兩銑間距25.4厘米,重24公斤。丙鐘較甲鐘略小,因鐘身壁部較厚,故重量相同。丙鐘鉦部不在鐘身正中,而向右偏斜。丁鐘通高38.5厘米、甬高14.2厘米、舞寬14X19.6厘米、兩銑間距21厘米,重16.25公斤。戊鐘通高27.6厘米、甬高10.2厘米、舞寬10.2X12.8厘米、兩銑間距15.2厘米,重6公斤。鐘內側也有六道溝槽,每面三道。丁、戊兩鐘間重量頓減,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甲、乙、丙、丁四鐘均有鐘鉤,戊鐘鐘鉤缺失。
太公廟秦公墓
銅鐘
五件銅鐘的花紋是一致的。甬上端飾四條小龍,幹帶上有四組變形雷紋,旋飾重環紋,舞部紋飾可分為四個區段,每一區段內有三條變體菱紋相繞,鉦部紋飾可分為五個區段、一、三、五區段內各有枚三個,二、四區段內各飾兩條雙身菱龍。甲、乙兩鐘的鼓部飾兩隻風鳥,相向而立,丙、丁、戊三鐘的鼓部,除兩隻鳳鳥以外,右側還有一鳥,是其特點。
五件銅鐘均有銘文,按其連讀關係,可分為兩組。其中甲、乙兩鐘銘文合成一篇文章,應為一組,兩丁三鐘銘文連讀,應另為一組。全篇銘文共一百三十五字,其中重文四,合文一。
太公廟秦公墓
銅鐘銘文拓片
三件鑮的形制基本上是一的,只是大小有所不。三號鑮通高64.2厘米、鑮身高46厘米、舞寬26.6X22.4厘米,重46.5公斤,鼓下沿有兩個缺環,鼓部外側有澆鑄時留下的雙范印痕。二號鑮通高69.6厘米、鑮身高50.8厘米、寬28.4X24厘米,重56.25公斤。鼓部下沿有四個缺口。一號鑮通高75.1厘米、鑮身高53厘米、舞寬30.4X26厘米,重62.5公斤。鼓部下沿內側有四個缺口。鑮身中部鼓起呈弧形,鼓部平齊,有四個扉棱。側旁兩扉棱,由九條飛龍蟠曲而成,上延舞部,並連線成鈕。前後兩扉棱由五條飛龍和一隻鳳鳥蟠曲而成,在舞部各有一龍一鳳,相背回首。鈕上有環,一號鑮環缺失。三件花紋一致。鑮身上下各有一條由變形蟬紋、竊曲紋和菱形枚組成的條帶紋,條帶紋中間紋飾分為四個區段,每一區段有六條飛龍勾連,龍身線條流暢,布局疏密得當。舞部紋飾可分四區段,每一區段內有兩龍相繞,旁有一小鳳鳥。舞部正中有一圓孔。
太公廟秦公墓
三件皆有銘文。每一件鑮的銘文,與甲、乙兩鐘的銘文完全相同,只是行款有所差異。
太公廟秦公墓
鑮銘文拓片
八器銘文皆范鑄,剔剝時發現個別字內尚存有范土,范土堅硬,呈黃白色。過去出土的具有“秦公”銘文的器不多,這批秦公製作的銅器凡八件,銘文達一百三十五字之多,無論從形制、花紋及書體上,都給研究秦的早期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研究價值

太公廟秦公墓是一處內涵豐富的秦文化遺存,勘探發現的秦公大墓和車馬坑,是探索早期秦文化的重大發現,對推動以秦都平陽為紐帶的早期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太公廟秦公墓
銅鐘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太公廟秦公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太公廟秦公墓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虢鎮以東5千米處,渭河以北二級台地上。
太公廟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太公廟秦公墓,路程約8.6千米,用時約1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