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一號

天琴一號

天琴一號(全稱:“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是中山大學羅俊團隊主導研製的衛星,是‘天琴計畫’的第一顆技術試驗衛星。

該衛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感測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雷射干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2019年12月2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20年8月2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刊發“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琴一號
  • 外文名:Tian Qin No. 1
  • 類別:人造衛星
  • 發射時間:2019年12月20日
  • 發射地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研製歷程,獲得數據,主要功能,最新訊息,

研製歷程

2014年,羅俊團隊提出“天琴計畫”,計畫在10萬公里高度的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衛星組成臂長17萬公里的等邊三角形編隊,建成空間引力波科學探測系統。
2018年4月,“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計畫通過了教育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組織建議書評審。
2019年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表示:位於珠海的“天琴一號”地面觀測台站已經基本建成,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即將運行。位於深圳的空間引力波探測地面模擬裝置進入可研階段。“天琴一號”技術驗證試驗衛星預計2019年年底前發射。
2019年12月2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20年1月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2所獲悉,根據最新試驗結果分析,天琴一號衛星已經成功完成無拖曳控制飛行驗證。

獲得數據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羅俊透露,中山大學“天琴一號”衛星近期已獲得全球重力場數據,這是我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全球重力場數據。該項技術此前一直為美國和德國所壟斷,“天琴一號”使得我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的國家。 地球重力場數據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能服務於大地測量、地球物理、油氣資源勘探、國防安全等領域,有助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羅俊還透露,“天琴二號”驗證衛星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主要功能

天琴一號將對高精度空間慣性感測器、無拖曳控制技術、微牛頓量級的推進技術、雷射干涉儀等核心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中山大學天琴中心副主任葉賢基說,“天琴一號”將肩負三大科學任務:空間慣性感測器進行在軌驗證、對微牛級可變推力的微推力器進行在軌驗證和對無拖曳控制技術進行在軌驗證。同時,“天琴一號”也將對高精度雷射干涉測量技術、高精度質心控制技術、高穩定性溫度控制技術等引力波空間探測共性關鍵技術,開展在軌驗證。
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朝輝稱,“天琴一號”不僅適用於空間引力波探測計畫,還將滿足其他基礎科學空間實驗對航天技術的發展需求,將為開展下一代衛星重力測量、深空探測、基礎科學實驗等提供重大技術儲備。

最新訊息

2020年5月21日,由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共同研製的天琴計畫首顆試驗星“天琴一號”任務周期正式結束。據實驗人員介紹,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
2020年8月21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經典和量子引力》(Classical Quantum Gravity)刊發“天琴一號”試驗衛星第一輪實驗結果,結果顯示“天琴一號”在軌驗證的所有技術指標不僅超過任務預期目標,也超過中國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部分技術指標比國內現有指標提高兩個量級及以上。
2022年3月8日,“天琴計畫”首席科學家羅俊表示,近期“天琴一號”衛星獲得全球重力場數據,這是中國首次使用國產自主衛星測得這一數據,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德後第三個有能力自主探測全球重力場的國家。
2022年11月,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作為空間探測領域重大成果,在國家航天局展廳展出,向世界展示空間引力波探測的中國方案。作為天琴計畫第“2”步的“天琴二號”技術試驗衛星項目正在順利推進,預計將於2026年初具備發射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