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爵人爵

天賦予人的道德品格與人在社會上的官職祿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爵人爵
  • 定義:天賦予人的道德品格與人在社會上的官職祿位
孟子用以標示“德”與“位”關係的兩個相對的概念。《孟子·告子上》云:“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做這種區分目的在於尊德行,即把“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抬到高於“公卿大夫”的位置上。在先秦,“爵”的原本意義是基於血緣宗法制度而世襲的經濟政治上的富貴特權地位,即所謂“名分”。《孟子·萬章下》曾載孟子回答北宮錡關於“周室班爵”問題,但也只是“聞其略”。孟子提出“天爵”之論,無非是取“爵”之尊貴之義,再冠以“天”之崇高神聖美名,使道德標準高於經濟政治標準。《孟子·公孫丑上》論及仁、智關係時指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孟子·告子上》亦云:“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這些天爵人爵歷史演變說法只是孟子個人的理解與闡釋,古今之別在於古之人由於有德行受擁戴而得位是個自然過程,而今人則是有意以修德(天爵)為手段來要“公卿大夫”的權位(人爵),而一旦“人爵”到手,就拋棄“天爵”,把“仁義忠信”丟掉,這就是得位而失德。這樣必然會導致滅亡的後果。類似的思想在《孟子·萬章上》也有論述:“匹夫而有天下,德必若舜禹。……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天爵”、“人爵”之論和孟子關於“天受”、“民受”、“天與”、“民與”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引用並發揮了《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思想,為其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主義傾向尋求理論根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