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柳青年畫
- 別名:楊柳青木板年畫
- 屬性:木版印繪製品
- 產地:天津市楊柳青鎮
- 產生年代:明代崇禎年間
- 盛行時期: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
- 製作方法:半印半畫
- 主要題材:仕女、娃娃、神話傳說
- 代表作品:《五子奪蓮》、《蓮年有餘 》等
發展歷史,孕育時期,鼎盛時期,走向衰落,蓬勃發展,製作方法,藝術特點,題材作品,題材,作品,傳承保護,
發展歷史
孕育時期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鬥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了極大發展。
楊柳青年畫已知最早的畫店為戴蓮增、齊健隆兩家,他們最初可能都是畫工,以人名代店名。戴蓮增畫店的歷史最早可上溯至明代崇禎年間,後來,戴、齊兩家又分為很多畫店,重要者為“蓮增、美麗、蓮增麗;健隆、惠隆、健惠隆”。
鼎盛時期
清代光緒以前是楊柳青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可謂是“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年畫因以產地得名。 康乾時期,楊柳青年畫的風格嚴謹,背景簡潔,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畫。嘉慶、道光年間,楊柳青年畫的風格漸趨活潑,畫面熱鬧、色彩豐富,背景也各式各樣。
鼎盛時期,楊柳青年畫發展到以楊柳青鎮為中心,包括周遭的南鄉三十二村莊(楊柳青、周家莊、李家莊、趙家莊、古佛寺、炒米店、木廠、馮高莊、郭家莊、大杜莊、小杜莊、宣家院、畢家村、小甸子村、宮家莊、閻家莊、康莊、房家莊、東西流城村、老君堂、岳家開、王家村、大沙窩、小沙窩、新口村、鄭家莊)都在印製年畫。
走向衰落
清末民初,農村凋敝,石印年畫興起,楊柳青年畫生產日漸衰落,但猶有十六、七家(如戴蓮增金記、萬盛恆、萬盛昌、戴蓮增、蓮增戴記、義順號、戴美麗、慶和、玉萬等畫店)。到國內革命戰爭、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因為社會原因,年畫業逐步轉到天津,楊柳青年畫印製上又逐漸採用洋紙洋色,作工日漸粗糙,雖仍然保持紅火熱鬧之特色,但整個年畫業已日趨衰替。楊柳青年畫隨即擱置發展,年畫在生產銷售上均受到很大破壞,畫店相繼倒閉,有些則主要以刻印神碼勉強維持,至解放前已瀕於藝絕人亡的境地。
蓬勃發展
解放後,楊柳青年畫重見天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曾到楊柳青畫社視察,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解放後曾多次舉辦楊柳青年畫評選活動,湧現出許多的優秀作品。隨著政府對年畫的扶持和民間藝人對鄉土藝術感情之深,楊柳青年畫發展迅猛,其知名度也日益提高,楊柳青的年畫作坊蓬勃發展起來。
製作方法
楊柳青年畫的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
其製作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
製作程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色彩素雅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藝術特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畫面色彩明顯,柔麗多姿。以宣紙印刷,用國畫彩料,年久色彩不褪不變。
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
楊柳青年畫具有筆法細膩、人物秀麗、色彩明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氛祥和、情節幽默、題詞有趣等特色,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
楊柳青年畫題材範圍極廣,包括風俗、歷史故事、戲曲人物、娃娃、美人、花卉、山水及神碼等,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
年畫特點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蓮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
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製作時,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楊柳青年畫受到北方版畫和院體畫影響,精工細膩,有畫、刻、印、描、開臉等多種工序。年畫作坊擁有畫師、雕版師、刷印工、裱工,還有以填色、開臉為副業的農民。一張年畫除主要領先畫師創作外,從刻版到水印加彩完成,還要眾多民間藝人通力合作。其中楊柳青的畫師尤有相當高的技藝,清代時有的還曾被如入宮廷,北京前門外一帶畫店中也有楊柳青畫師,清末又有上海畫家錢慧安受聘為楊柳青年畫創稿。
楊柳青年畫歷史長,淵源久遠,產量多,製作精細,在中國民間年畫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楊柳青年畫歷史長,淵源久遠,產量多,製作精細,在中國民間年畫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題材作品
題材
楊柳青年畫題材風格各代均有不同特色。明代遺物所見甚少,大略有手繪及版印填色兩種,而版印者猶未離書籍插圖之規範。清代康乾之際,年畫中一部分仍承續傳統題材之歷史名人故事,同時也有表現吉祥昌盛美好幸福的美女娃娃,套印塗色上極力追求院畫風格。其後隨著社會相對穩定及經濟繁榮,年畫中適應觀眾心理要求盡力向場面繁華熱鬧人物眾多,結構複雜發展。歷史及戲曲題材日益增多,繪刻精細,設色雅致,有張幅極大者,供應對象大多仍為城市市民。
清代後期,國勢漸衰,人民嚮往幸福生活,於是發財致富、五穀豐登之吉慶民俗畫,反映山河壯美的風景畫,除霸安良之俠義公案畫等遂得到發展。太平天國軍隊進入楊柳青後,由於太平天國信奉拜上帝教,反對個人崇拜,提倡人人平等。所以,太平天國時期的年畫,內容包括花鳥魚蟲、走獸風景,惟獨沒有人物。辛亥革命後,某些人曾試圖對年畫進行改良,也畫了一些歌頌共和及描繪軍閥戰爭的作品,但未得到很好的發展。
楊柳青年畫題材的一大種類是娃娃,這些娃娃體態豐腴、活潑可愛。他們或手持蓮花;或懷抱鯉魚,都象徵吉祥美好,惹人喜愛。
有些年畫是帖在大門上的,因此又稱門畫。畫的內容包括:鬥神、財神、門童。鬥神又有幾種,有捉鬼驅邪的鐘馗,掛在門背後有手持兵器的古代武將。在兩扇門上,一邊是關公,一邊是張飛;或是秦叔寶、尉遲慕;或是程咬金、羅成。財神也分文財神、武財神,一邊是手展"招財進寶"條幅的比干,一邊是手展"雙喜臨門"條幅的趙公明。門童有胖娃娃或鯉魚跳龍門等。
作品
楊柳青年畫採用寓意寫實等手法,構思巧妙別致,線條流暢清新,敷彩古樸曲雅,富於濃郁的生活氣息。如反映人民民眾嚮往國泰民安和幸福生活的《萬象更新》、《蓮年有餘》、《富壽平安》等作品,流傳極廣。邵文錦創作的《山鵲山鵲別處啼》成為現代楊柳青年畫的代表作之一,被中國美術館永遠收藏。
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例如《莊稼忙》、《慶賞元宵》、《秋江晚渡》、《攜壹南村訪舊識》、《新年多吉慶,合家樂安然》、《漁婦》,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女子求學》、《文明娶親》、《搶當鋪》等。
楊柳青年畫中的娃娃仕女、戲曲故事、時樣節景、花果清供等類別,如《麒麟送子》、《五子奪蓮》、《忠義堂》、《文姬歸漢》、《五穀豐登》等很受人們的喜愛。
楊柳青年畫作品圖冊資料來源
傳承保護
楊柳青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製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澱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百科全書”。
楊柳青年畫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木版年畫曾一度衰落,抗日戰爭時期全部停業,損失最為慘重。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
新中國成立以後,搶救楊柳青年畫的工作隨即展開。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員對楊柳青年畫進行了專門調查,並很快給鎮上僅存的一家年畫作坊寄來了500元錢。
1953年,韓春榮、霍玉堂等六位老藝人組成“楊柳青年畫生產互助組”,恢復了生產。
1956年,“楊柳青鎮和平畫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畫社影響逐漸擴大。
1958年,天津榮寶齋、德裕公畫店歸併,成立“天津楊柳青畫店”,後更名為天津楊柳青畫社。它的成立,使楊柳青木版年畫成為中國最早被國家以成立專業性經營單位方式予以保護的藝術種類。
隨後,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楊柳青年畫的搶救―――畫社四處尋訪,收集了6000餘塊年畫古版和明代以後的年畫樣品一萬餘張;而老藝人們雲集畫社,也使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的全部製作技藝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1960年的正月初二,周恩來總理親臨楊柳青畫店,對年畫的發展作了重要指示。
1960年畫社招收第一批學徒,同年,畫社遷往天津市內。
20世紀60年代,年畫市場需求量很大,但木版手繪年畫基本被機制印刷年畫擠出了市場。畫社以出版連環畫、膠印年畫等產品的收入,補貼傳統楊柳青年畫的搶救與保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經濟起飛,家居環境的改變,膠印年畫需求大幅滑坡,畫社經營一度陷入困境。後來,傳統木版手繪年畫作為藝術品重獲青睞,產量逐年攀升。
除楊柳青年畫社外,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民間年畫作坊也在楊柳青重新興起,以霍慶順、霍慶有兄弟為代表的霍氏家族在楊柳青鎮建起了新時期鎮上第一家年畫作坊。
2004年,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被文化部批准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對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史追溯、整理及研究工作啟動。
同年,天津市文化局和楊柳青畫社在天津舉辦“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保護工程研討會暨楊柳青畫社藏品展”。
2005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中國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精品展”。
2006年6月8日,天津楊柳青畫社獲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2006年5月20日,楊柳青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楊柳青畫社被命名為天津老字號,成為天津標誌性品牌商鋪。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天津市的霍慶順、霍慶有、馮慶矩和王文達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0年5月9日,世博天津活動周開幕,楊柳青年畫作為參展項目向世人展示。
在霍氏兄弟之後,楊柳青鎮已陸續出現近50家年畫作坊、60多家年畫店鋪,有700多人從事年畫的製作與銷售,年營業額突破1000萬元。已經初步形成產業化的楊柳青年畫製作,經濟好轉、影響力日盛。
資料顯示,楊柳青畫社保存古版6508塊,其中:完整可印製的畫版1305種,計5643塊;散版865塊。保存自明代以後的彩色年畫700種,計4056件;線描坯子2018種,6808件;完整保留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勾、刻、印、繪、裱的傳統工藝,以潘忠義、張興澤為代表的大批技藝精湛的老藝人在年畫的傳承與研究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與此同時,天津楊柳青畫社還培養了近200名專業藝術工人和創作人員,使楊柳青年畫獨特的風格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