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天津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現城市定位目標的關鍵時期。全市的科技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緊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推進自主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此,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天津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編制和實施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
  • 性質:規劃
  • 地點:天津市
  • 內容:科學技術發展
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一)
“十二五”時期,是天津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現城市定位目標的關鍵時期。全市的科技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緊緊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推進自主創新,搶占科技制高點,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此,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以及《天津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編制和實施本規劃。
一、科技發展回顧與面臨的形勢“十一五”以來,天津科技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奮鬥目標和工作思路,加快濱海新區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型城市建設,著力構築自主創新高地,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目標和任務,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取得階段性重大進展。到2010年,綜合科技進步水平連續九年居全國各省市第三位;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5%;公民科學素質大幅度提升,達標率由“十五”末期的4.22%提高到2009年的7.92%,在創新型省(市)評價中位居前列。
(一)主要成效 1.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開發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天河一號和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特巨型子午線輪胎裝備和檢測設備、椎光束螺旋CT機等一批標誌性自主創新產品,化學、化工、精密儀器、幹細胞、膜材料與分離技術等一批學科和技術領域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在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納米材料和幹細胞等國際前沿領域取得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組、冠狀病毒和肝炎病毒晶體結構、單壁碳納米管、幹細胞分化調控機制等一大批具有國際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新的科技優勢。累計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63計畫、973計畫、科技支撐計畫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近4000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71項,專利申請量從2005年的1.17萬件增加到2010年的2.5萬件、授權量從3045件增加到1.1萬件,被世界科學、工程、國際會議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近3萬篇,我市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研究開發高地和高技術原創地。2.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增半導體照明、民用航空、積體電路、高端重型裝備製造、風力發電、泰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等6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我市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達到14個。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2005年的2141.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100.8億元,增長了138.2。2010年,電子信息、航天航空、光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和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材料等領域分別實現產值2018.0億元,170.1億元、1737.2億元、444.5億元、538.7億元、174.3億元,科技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85億元。半導體照明、高性能計算機、新能源汽車、信息安全等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成為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批新增長點和發展引擎。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不斷壯大。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8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7家,群體銷售規模達到2940億元。認定先進技術型服務企業32家。天士力、賽象科技、鋼管公司等14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五年里,累計投入市級科技專項資金4.2億元,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873家;65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得到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扶持,獲得國家科技資金3.6億元。湧現出長榮印刷設備、天地偉業安防產品、松正電動汽車等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創新產品。賽象科技等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成功上市,一大批高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正在發展成為科技小巨人。3.濱海新區研發轉化基地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濱海新區成為國家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區。濱海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創新型園區,並實現30平方公里擴區及更名。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成立並加快發展,被列為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綜合性技術大平台、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海內外110個生物醫藥研發團隊進駐。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科研大樓建成使用,建成工業酶國家工程實驗室,中科院在津研究和育成機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千萬億次計算機超算中心、濱海工業技術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濱海新區研發轉化基地等一大批重大研發轉化平台加快建設。4.區縣科技創新能力和進步水平明顯提升。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的區縣由“十一五”末的8個增加到15個,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縣)由2個增加到5個。濱海新區大港管委會建設的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通過國家驗收。建立健全市區縣聯動機制,建成河北區創意產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平區科技服務業生產力促進中心、武清區高端腳踏車共性技術平台等一批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推動了區縣特色產業發展。5.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其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累計達到11個;新增國家部委級重點實驗室22個,累計達到36個;新增市級重點實驗室32個,累計達到69個,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能力得到增強。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11個增加到31個,市級工程中心由18個增加到60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由10個增加到28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由89個增加到330個,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國家級孵化器和生產力促進中心達到14個,市級孵化器和生產力促進中心達到57個,科技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建成和完善了大型科研儀器協作共用網、科技網、科技文獻中心、科技發展戰略中心、科技統計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技術交易市場等,促進了科技資源的共享共用。6.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累計參與各類科技項目研究的科技人員近5萬人次,培養研究生2萬多人次,得到技術職稱晉升的達到1萬人次,引進海外留學生以及國內外研發團隊1000多人。兩院院士由30位增加到37位,何梁何利獎獲得者增加了6位,973首席科學家由2人增加到17人,國家優秀創新群體和創新團隊由4個增加到15個,入選國家千人計畫48人、市千人計畫10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由28人增加到46人,長江學者由48人增加到88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由61人增加到94人。7.科技進步環境得到最佳化。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建立了一批產學研創新聯盟,組建了面向企業和農村的科技服務隊及科技特派員隊伍,加快了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人才向企業轉移。著力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組建了國內第一個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和科技融資控股集團公司,與商業銀行共建了科技投融資平台,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了打包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集合債券等多種融資方式。累計為3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無抵押、無擔保小額貸款2.6億元,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2.35億元。制定實施了《天津市自主創新產品認定管理辦法》、《天津市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項目鑑定辦法》等30多項激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及實施細則。廣泛開展科普工作,共組織科普講座6.7萬場,各種科普展覽超過2萬場,開展科普競賽8300餘次,每年公眾參與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科技周活動在全社會產生廣泛影響,每年公眾參與數量達百萬人次。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全市已認定市級科普教育基地達93家。8.科技體制改革和開放深入推進。制定實施濱海新區科技體制改革專項實施方案。與國家科技部建立 了部市會商工作制度,與區縣建立了聯手工作機制,與各部門開展了多方面協作,促進了科技工作的統籌協調。加強與中科院、醫科院、農科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國家科研院所的合作,100多項國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津實施轉化和產業化。加強與美歐、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建成中意中醫藥聯合實驗室、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孵化器等科研與轉化機構,實施了幾十項高水平的國際聯合研究項目。
(二)基本經驗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經濟發 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推動落實力度,為“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的執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計畫、規劃與綱要緊密銜接。年度計畫與五年規劃緊密結合,近期科技工作與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相互銜接,有效地推動了重點領域、新興產業、創新體系等規劃任務的落實,促進了決策過程和項目管理的科學化、程式化。三是強化政策配套和重大項目帶動。認真落實國家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市委、市政府關於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等十幾個重要檔案,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實施80項自主創新產業化大項目、111項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項目,為科技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四是把握實施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緊緊抓住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強與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的合作共建,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在聚集國內外科技資源、建設國家級重大研發轉化機構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三)存在問題從總體上看,我市科技發展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社會事業進步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強化。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還不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還不快,高新技術產業總體規模偏小;戰略性新興產業亟待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化程度比較低;社會領域的科技進步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發展的基礎能力還較為薄弱。當前,科技發展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是: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氛圍不夠濃厚,民營企業發展活力還不足,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數量較小,缺乏帶動作用強的科技型領軍企業。體制機制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待進一步破解。產學研用合作還不夠緊密,缺乏有效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安排。科技投融資體系還不健全,創新服務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適應新階段發展要求的科技巨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需要最佳化與完善。h全社會的科技投入力度需要加大。市、區縣、功能區的財政科技投入總量較小,各區縣科技投入不平衡。企業的科技投入不足,開展創新活動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所占比重較低。(四)發展環境新的科技與產業革命孕育重大突破。國際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複雜變化,世界產業格局面臨深刻調整,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為新科技革命、新產業革命和人類文明進步帶來強大的推動力。世界各國在克服國際金融危機中,不斷推出新的科技創新戰略,紛紛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搶占科技和經濟的制高點,科技競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經濟科技全球化與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經濟科技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合作越來越密切,為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全球科技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推進科技對內對外開放,加強區域間的科技聯合與協作,提高科技發展的國際化水平,已經成為一個城市和地區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增強競爭能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轉變發展方式需要科技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科學發展的新要求,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多方面有利條件。同時,面對能源資源緊缺、生態環境約束和人口老齡化、公共安全等社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必須緊緊依靠科技的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創新驅動型為主轉變,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轉變。天津跨越發展對科技提出更大需求。“十二五”時期是天津在高起點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關鍵五年。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對天津工作的重要要求,加快實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奮鬥目標和工作思路,構築“三個高地”,打好“五個攻堅戰”,對科技發展提出了巨大需求。科技工作要立足全市發展的大局,充分認識肩負的重要使命,為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實現天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科技發展進入加速騰飛的新階段。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積累,我市科技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縮小了與先進地區的差距,為在今後一個時期實現新的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二五”時期,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攻堅期,要掌握和突破更多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是科技綜合競爭力的躍升期,要顯著增強科技投入產出能力、企業主體創新能力、創新創業環境支撐能力;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期,要顯著提高創新載體的數量和質量;是濱海新區高水平研發轉化基地建設的關鍵期,要發揮其在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產業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的帶動作用。必須緊緊抓住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進入新階段、科技發展進一步加速的有利時機,著力加強同京冀等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聚集和用好國內外科技資源,把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推進科技全面滲透、更深融入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更好地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二、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指導方針,把握國家和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重大需求,以構築自主創新高地、建成更高水平的創新型城市為戰略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科技發展的主線,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著力在更多領域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著力在更大範圍內聚集科技資源,著力在更高水平上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著力以更高標準營造創新創業環境,顯著提升科技發展實力和競爭能力,促進科技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引領和支撐我市率先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二)基本原則 落實國家戰略部署與適應天津實際需求相結合。突出優勢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社會發展的科技需求,抓住和用好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條件,緊跟國家戰略導向與發展重點,更多參與國家重大部署,承建一批新的國家級產業化基地、重大創新平台、重大科技項目,培育和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優勢。促進經濟發展與推動社會進步相結合。不斷提升科技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對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以人為本,使科技在更大範圍內惠及民生。發揮引領支撐作用與提升科技實力相結合。加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與支撐作用,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全面促進社會領域的技術進步。將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解決科技自身能力建設投入不足、科技條件和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增強整體科技實力與持續創新能力。深化體制改革與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相結合。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基礎作用,加強政府的調控與引導,促進產學研用、科技與金融的緊密合作。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更多更快地聚集國內外科技資源,促進引進資源的根植化發展,增強科技發展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濱海新區龍頭帶動與區縣協調聯動相結合。加快高水平研發轉化基地建設,進一步發揮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加速推進區縣科技進步,發揮科技創新對發展區縣經濟、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支持區縣特色產業和示範工業園區發展,增強各區縣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三)發展目標加快提高優勢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自給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科技對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能力,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在全國各省市中繼續保持第三位。到2015年,建成水平高、帶動作用強的創新型城市,成為我國自主創新高地、高水平研發轉化基地、北方產業創新中心
三、重點任務結合國家和本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14個重點領域,加快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在信息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等12個領域,增強已有優勢,培植新的學科優勢,形成壯大一批國內領先的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領域;搶抓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發展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海洋科技和科技服務業兩個科技產業;強化頂層設計,重點建設完善技術創新、知識創新、科技服務和區域創新體系;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養,聚集壯大高端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
(一)重點領域及其優先方向按照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部署,依據國家和我市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重大需求及其新變化,研發和套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優勢產業,加強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大力推進資源環境、人口健康等惠及民生的科技進步與創新,促進社會管理進步與和諧社會建設。重點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14個重點領域,加快攻克和集成套用99個重點方向的1000項以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獲得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1.航空航天領域重點圍繞航空地面特種設備、飛機零部件深度維修、航空材料、柔性數字裝配、新一代國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統、航空模擬仿真系統等6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2.石油化工領域重點圍繞油氣勘探開發、石油煉製、石化下游產品、催化劑、高端精細化工產品、綠色化工過程及其裝備等6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3.裝備製造領域重點圍繞成套裝備、先進制造技術、高性能高可靠基礎零部件、裝備製造智慧型化、裝備製造綠色化等5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開展集成協同、製造服務、製造物聯等關鍵技術開發與示範。4.電子信息領域重點圍繞基礎與套用軟體、積體電路、物聯網、雲計算、信息安全、新一代通信技術、三網融合、電子材料和關鍵器件、微電子與光電子、數位技術等10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5.生物醫藥領域重點圍繞新藥創製、傳統藥物提升改造及中藥現代化、細胞治療產品、生物化工和生物新材料、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生物晶片及臨床檢測試劑、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開發、實驗動物、海洋生物技術等9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6.新能源領域重點圍繞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與能源效率改進技術、能量高效存儲及轉換技術、智慧型電網等4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7.新材料領域重點圍繞半導體照明技術、新型顯示材料與器件、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先進能源材料、生態環境材料、功能結構一體化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高檔金屬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新型多用途舒適紡織材料等10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8.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汽車領域重點圍繞工業高耗能行業節能關鍵技術與設備開發及套用示範、電氣節能技術開發及套用示範、工業鍋(窯)爐節能降耗新技術及產品、新能源汽車整車及控制技術、電機及控制技術、動力電池及管理系統、充電控制技術及設備、電動空調等專用部件及總成、車輛替代燃料及輕量化等節能技術、高端汽車電子及汽車關鍵零部件等10個方向,開展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9.現代農業領域重點圍繞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安全種養殖與質量監控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儲運、健康養殖、農業節能減排、設施農業技術、農業信息化等7個方向,開展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與良種產業化、農產品安全可追溯系統、設施農業技術與裝備、動物體細胞克隆與轉基因關鍵技術、冰溫氣調保鮮技術與裝備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10.現代服務業領域重點圍繞支撐現代物流關鍵技術、現代金融關鍵技術、科技金融服務、軟體與信息服務、服務外包、工程設計、科技中介、檢驗檢測、動漫創意關鍵技術等9個方向,開展自動識別與無線感測技術在現代物流業中的研發與套用,GPS、GIS、RS在現代物流業中的技術開發與套用,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平台,新能源、新材料、環境、醫療領域的檢驗檢測計量標準和溯源體系,動漫設計與製作,網路遊戲等關鍵技術研究。11.資源環境領域重點圍繞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環境改善、海水利用等海洋資源高效開發、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碳減排和氣候變化應對、新型環保功能材料、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等8個方向,開展水資源安全保障及深度處理關鍵技術與設備、城市節水與工業節水技術、海水資源綜合利用和海洋環保與監測、廢物處理處置資源化技術與成套裝備、典型行業節能減排低碳技術、大氣複合污染控制、生態重建與修復、氣候變化應對與適應等關鍵技術與產品開發。12.城鄉建設與交通領域重點圍繞天津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城市建設規劃與設計、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築節能、交通節能、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等6個方向,開展天津濱海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與村鎮建設、建築工業化與綠色建築建造技術、建築和交通節能新材料與新技術、港口建設與航道疏浚技術、城市軌道交通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發展低碳城鎮規劃、綠色建築設計等技術。13.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領域重點圍繞公共安全平台體系、安全生產預警與救援、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保障與檢驗檢疫、突發公共事件防範與快速處置、自然災害監測與防禦等5個方向,開展公共安全綜合應急平台關鍵技術與應急處置技術、重大工業事故監控預警及應急救援技術與裝備、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規劃與處置技術、新一代110指揮調度系統研發、重大自然災害預測預警與應急回響技術及裝備研究。14.人口健康領域重點圍繞促進生殖健康、重大疾病與多發病防治、中醫臨床診斷與療效評價、城鄉社區衛生適宜技術套用等4個方向,開展安全有效適宜的避孕和節育技術,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及糖尿病等重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技術,城鄉社區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監控、預防、診療和康復適宜技術,中醫藥診療及評價技術與標準制定,同種異體器官、組織、細胞移植新技術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究。
(二)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在信息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化學與化工學科、新材料與納米技術、先進能源技術、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環境科學與技術等12個領域,增強已有優勢,培植新的學科優勢,在一批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標誌性成果,使我市基礎研究與新一代前沿技術研發整體水平有較大提升,到2015年三大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論文數量達到12000篇,進入全國先進行列。1.信息科學與技術重點圍繞面向信息科學原理研究、面向信息科學的新型關鍵產品與器件的套用基礎研究、面向信息的重點交叉課題3個方向開展基礎研究。重點支持光電功能器件及集成技術研究、可信安全核心技術研究、認知方法及新型服務計算理論與方法研究、智慧型感測技術研究、太赫茲技術研究、物聯網(複雜網路)相關基礎理論和方法研究等前沿技術。2.先進制造和自動化技術重點支持微納操作與系統、綠色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理論與關鍵技術、特種機器人機構學與控制、複雜零部件加工製造技術、複雜系統協調控制等前沿技術。3.新材料與納米技術重點支持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光電磁功能材料、新型輕質高性能材料等方向研究,突破現代材料設計、製備與強化技術方面的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問題。4.先進能源技術重點支持風電場運行最佳化高度技術、微電網技術、低碳建築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術、太陽能高效利用技術、生物質能源技術、基於超低排放的燃燒理論等方面研究。5.資源與環境技術重點開展污染物複合遷移機理、資源梯級利用與關鍵污染物控制的基礎科學問題、城市碳匯問題等研究。重點支持城市大氣複合污染現象的機理研究及防治方法、環境衛星與環境遙感技術、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的遷移機理與控制技術、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綜合利用的理論與新技術、海洋環境監測探測技術、海水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海岸帶生態環境變化機制及生態重建技術、海洋藻類資源利用理論及其環境特性、污灌農區農作物產地的環境質量保障機制與方法等方面的套用研究。6.藥物科學與技術重點支持基因工程藥物與新型疫苗的構建和表達,治療重大疾病藥物作用靶點發現解析及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最佳化,生物催化與轉化機理,天然生物活性物質及其衍生物的發現和作用機理,靶向、載體、透皮新型釋藥技術等研究,發現並確定若干新型藥物靶標以及若干新的疾病診斷和分子分型的標誌分子,建立完善新型藥物研究技術。7.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重點支持重大疾病相關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重大細胞生命活動的分子基礎、微生物與宿(寄)主的相互作用、生物資源的保護與高效利用、幹細胞相關技術等研究,突破蛋白質、免疫學以及微生物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獲取對學科和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原創性成果。8.現代農業技術重點支持動植物優異種質資源的挖掘及創新,種養殖業主要品種產量、品質、抗性等性狀形成機理及調控,動植物主要病蟲危害及致病機理與分子診斷,農產品貯藏加工基礎理論及技術等方面的研究。9.醫學圍繞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及代謝病等發病率升高趨勢明顯的慢性病,重點支持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病、腦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基因、神經、免疫等微環境和外環境對疾病發生髮展的作用,套用幹細胞等生物技術,表觀遺傳學、群體遺傳學等前沿領域新方法、新技術,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機理、療效評價及相關技術等方面研究,獲得具有原創性早期診斷和防治的新方法、新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的診斷和防治能力。10.生物醫學工程技術針對先進醫療器械關鍵技術與器件,診斷和治療新方法,神經工程生物材料和組織工程等方面開展套用基礎及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支持重大疾病診療儀器的新方法新技術、神經工程的基礎研究、再生醫學相關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11.城市建設與公共安全技術開展城市建設和公共安全的前沿技術研究,重點支持大型複雜結構體系設計理論與關鍵技術、軟土地基變形及控制理論與關鍵技術、城市災害機理及智慧型交通技術、海洋災害監測與預報技術等的研究,為保障城市建設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12.航空航天技術重點支持飛機故障診斷與智慧型維修技術、機場空管運行自動化技術、飛行器建模方法、飛行器非線性控制方法、飛行器組合導航與制導方法、飛行器安全防護技術等的研究,提出新方法、新技術,促進我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
(三)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落實國家和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把突破一批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作為科技發展的優先任務。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領域,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關,為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和支柱性產業的步伐。進一步發揮優勢,培育壯大海洋科技、科技服務業等科技產業。充分發揮各功能區、區縣特色產業園區的作用,大力推進創新成果的集成套用,實施科技產業化工程,構建完善產業創新平台,聚集更多國內外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等產業創新要素,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到201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0左右。1.航空航天產業以空客A320項目逐步達產為契機,配合國家大飛機製造、登月工程等重大專項實施,加強與中國民航總局、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的全面合作,發揮大項目帶動作用,延長產業鏈,支持相關配套產品和服務、航空維修、空管設備、機載設備等科技攻關和產業化,建設民航科技、新型運載火箭、飛行器控制及光電系統產業化基地,促進航空和航天產業集群化配套化規模化發展。2.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建設高性能計算機、軟體與積體電路、信息安全、三網融合、物聯網等產業化基地,加快推動下一代網際網路、新一代移動通信、雲計算、物聯網、高端汽車電子、新型光電子與雷射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開發與套用。3.生物技術與健康產業依託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等,加快重大疾病新藥創製、生物醫學工程、幹細胞、醫用診斷設備、家用電子醫療器械、功能成分高效分離提取、天然成分生物修飾、現代生物發酵、工業生物等方面的關鍵技術開發,建設中藥現代化、創新藥物、醫療器械與材料、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工業生物技術產業化基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綠色化與高新技術套用,促進生物醫藥研發團隊和企業聚集。4.新能源產業根據能源多元化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國家產業化基地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按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地制宜、多樣化利用的發展思路,加強風電、太陽能光伏、生物質能利用、地熱能利用、儲能系統等關鍵技術及相關裝備技術研發轉化,重點建設風電、太陽能、新型電池、生物質能等產業化基地。5.新材料產業以滿足產業升級的戰略性需求為導向,自主研發與引進消化相結合,加快高檔金屬材料、先進結構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及納米材料等基礎材料開發,建設納米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端金屬製品、光電功能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化基地,搶占新材料套用技術與產業發展制高點。6.節能環保產業推動水污染治理及水資源利用、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等資源環保領域的技術與設備產業化,加快建設半導體照明產業化、智慧型電網、廢物資源化利用等產業化基地建設。建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示範基地,帶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整車及產業鏈發展,培育龍頭企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7.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發展數位化工業母機和專用高端裝備,建設高速軌道交通、高端重型裝備製造技術產業化基地,推進飛機、汽車數位化裝配技術與裝備、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裝備、高精密加工技術與裝備、能源裝備、軌道交通成套技術及設備、大型造修船舶成套技術與設備、海洋工程技術與裝備、工程機械成套技術與設備產業化。8.海洋科技產業發揮我市海洋工程技術的領先優勢,重點發展海岸工程、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環境監測探測、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油氣開採與環保、海洋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和成套裝備,培育海水利用、海洋監測、海洋油氣環保等新興產業,依託塘沽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國家渤海監測基地,建設海洋工程及裝備、海水綜合利用與海水淡化、海洋監測技術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促進海洋傳統產業升級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9.科技服務業聚集國家級大院大所、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國內外知名諮詢機構等研發與服務資源;建設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國家級濱海新區文化產業示範區、天津創意街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搭建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促進動漫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形成工程設計與諮詢、研發服務 與外包、文化創意與動漫等科技服務業基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