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船

天氣船,長時間在大洋的固定位置上進行常規海面氣象觀測及高空氣象探測業務,及時傳送氣象報,為全球天氣預報(及研究)服務的專業性調查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氣船
  • 外文名:Weather ship
技術參數
船上一般都裝有完備的、先進的氣象觀(探)測儀器,如天氣雷達、無線電探空設備、測風雷達、海洋氣象觀測平台及設備等。此外,天氣船要能夠堅持長時間定點觀測,所以又要求船舶的船體大、抗風能力和穩定性強等條件。20世紀60年代進入了世界性海洋開發的新時代,所以必須對世界大洋的海洋氣象環境有深入了解,並及時把握其變化。為了在大洋上填補海洋氣象網的空白,許多海洋國家都建造或改裝了自己的天氣船。如日本早在1927年就建造了“春風丸”1號,到2003年先後建造過17艘“氣象觀測船”,但早期的船噸位小,甚至是木製的,相當一部分已被廢棄或改作他用。至今仍活躍在海上的是60年代建造的“凌風丸”號(2 082噸,1966年建)和“啟風丸”號(1796噸,1969年建)(見圖)兩艘天氣船,一年之中它們都能有250天堅持在大洋上的定點站位執行常規或加密的海面氣象觀測、雷達探測和高空探測。
它們的站位包括T站(130°E,20°N)又稱定點、N站(135°E,29°N)又稱南方定點,以及長江口外的東中國海區域(126°E,32°N附近)等,為颱風、海上氣旋和梅雨等災害性天氣預報及防災減災發揮了重要作用。另外,蘇聯的“潮汐”號天氣船(3 283噸,1969年建)70年代也在菲律賓東北海域進行海面和高空觀測,對西北太平洋颱風的監測及預報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還有蘇聯的“季風”號(1966年建)、英國的“天氣報告者”號(1 800噸,1944年建,1961年改裝)和荷蘭的“積雲”號(1 987噸,1963年建)等。根據中國中央氣象局提供的資料,已經進入世界天氣監測網(WWW)的天氣船觀測站:太平洋上除上述的T、N兩站外,還有P(145°E,50°N)、V(165°E,35°N)等站,大西洋上有A(34°W,60°N)、B(50°W,55°N)、C(35°W,52°N)、D(40°W,45°N)、E(48°W,35°N)、I(20°W,60°N)、J(20°W,53°N)、K(15°W,45°N)等站。
在這些站位上進行觀測的天氣船分別來自美、俄、加、英、德、法等海洋大國。在1985~1993年期間實施的中美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聯合考察以及熱帶海洋及全球大氣(TOGA)研究計畫中,中國曾先後派出由“向陽紅5號”、“向陽紅9號”、“向陽紅14號”和“實踐”號等多艘調查船,改裝後兼備天氣船的功能。它們在熱帶及赤道附近幾個定點除了進行了常規和非常規海面氣象觀測及高空氣象探測外,還包括施放系留氣球、錨定浮標、漂流浮標和0~200米深度的溫–鹽–深觀測等。獲得了大量極為寶貴的資料,用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及預報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