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畫像:瑞士德語文學十大家

天才的畫像:瑞士德語文學十大家

瑞士文學如同瑞士這個國度之於世界一樣,是世界文學璀璨的一顆明珠,而在瑞士文學史上,若論影響力和創作力,德語作家竟雄踞了重要的位置。本書深度論及瑞士德語文學的發展概況,並遴選出凱勒、施皮里、羅伯特‧瓦爾澤、黑塞、弗里施、迪倫馬特、穆施克、畢希澤、赫利曼和貝爾弗斯等十位大師級的作家,依據各自生平、作品和影響的脈絡,描繪出一幅清晰生動的瑞士文學大師群像。他們是以紙筆為生的一介文人,他們是堂吉訶德式的理想騎士,有著不屈和執著的品格,歷經磨礪後,成為佳作傳世的文學大家。本書不僅對瑞士的文學史作了系統梳理,也藉此對瑞士的歷史源流和民族文化作了深度解析,打開了中國人了解瑞士的一個視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才的畫像:瑞士德語文學十大家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頁數:346 頁
  • 開本:32 開
  • 品牌:重慶大學出版社
  • 作者:閻寒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48422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一個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
2.一部豐滿的人物傳記合集,描繪出一幅瑞士德語作家群像,有力填補並充實了瑞士和世界文學史。
3.每一位作家均依“知人論世”,“因情析文”的手法加以人物描畫和作品賞析,為文學史讀本的典範。
4.國內第一部系統、詳細、深入介紹瑞士德語作家的專著,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作者簡介

閻寒,女,德國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199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獲碩士學位。2001年,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主修德語文學,輔修現代漢學,2005年獲海德堡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瑞士伯爾尼自由中學,並擔任瑞士諮詢特邀記者。著有:專著《歌德威廉邁斯特小說中服飾的象徵意義》(德文)及論文、譯文若干篇。

圖書目錄

導讀寫作在語言疆界的邊緣
第一章凱勒——英雄詩人
第二章海蒂——一個瑞士傳奇
第三章羅伯特·瓦爾澤——散發芳香是玫瑰的命運
附錄克萊斯特在圖恩
第四章赫爾曼·黑塞——做你自己
第五章馬克斯·弗里施——瑞士民族詩人的誕生
第六章迪倫馬特——一位天才的畫像
第七章越界者穆施克——在他者中找到自己
第八章畢希澤——最瑞士的瑞士作家
第九章托馬斯·赫利曼——最是寂寞黃昏時
附錄酒醉黃昏
第十章貝爾弗斯——雙子星座又見傳人
引用書目
譯名對照表
圖片著作權說明
後記

後記

從來沒有想到,我的生命會和瑞士發生交集。2007年9月,我來到瑞士。臨行前,依依不合的德國同事送給我厚厚的兩本書,弗里施的《斯蒂勒》和施皮里的《海蒂》。從這兩部經典開始,幾年間,我幾乎讀遍了瑞士當代德語文學作品,並且同一些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閱讀文學經典為我了解客居國提供了獨特而深刻的視角,使我能夠透過表象,直面本質。
在國人眼中,瑞士是“富裕”、“和平”、“美麗”、“整潔”的代名詞,甚至是一座“人間天堂”。這些印象不能說錯,但是卻不無膚淺片面之嫌。這本書向您講述瑞士怎樣從落後窮國一躍成為現代民主國家的心路歷程,並向您展現“天堂居民”也有悲傷喜樂。隨著中瑞自貿協定的簽訂,兩國政府、企業和人民間的交流將日益頻繁,在越來越多的國人赴瑞士觀光考察身臨其境的同時,我願意把這本書獻給所有對瑞士感興趣的同胞。因為,文學是深度了解一個國家及其國民的鑰匙。
寫作是份寂寞辛苦的工作。我很高興結識了許多愛好文學的朋友,他們伴隨我走過了這段不尋常的人生路。在此,我要感謝各位友人及機構對本書的支持與關注,他們是:中國駐蘇黎世總領事館梁健全領事、出版人楚塵先生、楚塵文化的郝志堅編輯、《世界文學》的杜新華編輯、瑞士《自然》雜誌的編輯Regula Tanner女士、攝影師Edouatd RJeben先生、攝影師Yvonne Bohler女士、翻譯家蔡鴻君老師、“瑞士文學檔案館”的ursula Ruch女士、“瑞士資訊”中文部及讀者、“瑞士文化基金會”、“弗里施檔案館”、《瑞士畫報》、德國菲合爾出版社、德國Wallenstein出版社,我的鄰居、像母親一樣關心我的、2013年辭世的Matxrit Tanner-Zweifel。另外,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先生Oliver Kruger對我的支持與理解,感謝他為我創造的自由空間。當然最要感謝的還是十位作家及翻譯界的前輩,感謝他們創作出了不朽的文學作品。

序言

導讀:寫作在語言疆界的邊緣 瑞士建國要追溯到1291年,在此之前,瑞士只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南部邊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同帝國密不可分。1291年,烏里(Uri)、施維茨(Schwyz)和下瓦爾登州(Unterwalden)簽署了《永久同盟誓約》,這就是瑞士的雛形。1599年,瑞士成功地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1648年,瑞士的獨立獲得了承認。1798年,法軍進入瑞士,在拿破崙的命令下成立了海爾維西亞共和國(Helvetische Republik)。1848年瑞士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現代國家,這就是今天的瑞士聯邦。 在文學方面,聖加侖的修道院是古代高地德語文學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從12世紀後半葉到16世紀,瑞士陸續出現了騎士文學、歷史題材的民歌以及狂歡節戲劇等文學樣式。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家茨文利(Zwingli)翻譯的《聖經》是瑞士16世紀德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日內瓦的精神、政治領袖讓?加爾文則對瑞士的法語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世紀,啟蒙主義的洪濤巨浪席捲了阿爾卑斯小國,啟蒙者高舉追求個體幸福、實現個體教育的旗幟,追溯整理阿雷曼民族的神話,提倡愛國主義,倡導發揮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來自歐洲各國的詩人、自然學學者紛紛讚美阿爾卑斯山的壯美,同時他們也在大山的居民身上發現了崇高、高貴、熱愛自由的美德,這就是迄今仍未退色的瑞士神話的開端。在啟蒙時代,瑞士有眾多才俊之士橫空出世:約翰·雅各布·博德默(Johann Jacob Bodmer)不知疲倦地翻譯彌爾頓和荷馬,他編輯整理《尼伯龍根之歌》,出版文學刊物,他與蘇黎世同鄉約翰?雅各布?布賴丁格(Johann Jacob Breitinger)一起同戈特舍德(Gottsched)展開了究竟應該以法國文學,還是應該以英國文學為榜樣的論戰,影響了整個德語文學界。
歌德的朋友、神學家、哲學家拉瓦特(Lavater)努力揭示神性與自然之間的聯繫,他的著作至今還有廣泛讀者。有“平民教育之父”之稱的佩斯塔洛奇(Pestalozzi)不僅興辦學校,還撰寫教育小說和教育學著作來傳播自己的教育理念。伯爾尼的醫生、詩人、自然學家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不僅在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方面著作甚豐,他還留下了詩集《瑞士詩歌的嘗試》(Versuch Schweizerischer Gedichte),他在長詩《阿爾卑斯山》(Die Alpen)中第一次以雄渾的筆力讚美了當時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大山。
哈勒是啟蒙時代最勤勉、最全面的學者之一,他以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豐富了幾代人的頭腦。黑格爾稱他的學問高深如阿爾卑斯山。法國三大啟蒙思想家之一的盧梭,出生在瑞士日內瓦,他在教育小說《愛彌兒》中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他的文字感情豐沛,為瑞士法語文學開闢了新天地。總之,瑞士的文學、藝術、科學在18世紀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無怪乎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稱當時的瑞士為全歐洲最文明的國度。
19世紀中期,整個歐洲都進入了革命的年代,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得那樣:“這是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壞的時候;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也是絕望之冬;我們可能擁有一切,也可能一無所有;我們正走向天堂,也正走下地獄……”經過啟蒙者一個多世紀的播種,在全歐文明程度最高的國家裡,局勢還是比較明朗的。1847年,自由派僅僅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就贏得了“分離同盟戰爭”(Sonderbundkrieg),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在瑞士本土上進行的戰爭。1848年,瑞士聯邦宣布成立,阿爾卑斯小國完成了向現代民主國家的轉型。 在瑞士向現代國家邁進的19世紀,文壇上湧現出了三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們是耶雷米亞斯?戈特赫爾夫(Jeremias Gotthelf,) 、凱勒和康拉特?斐迪南?邁耶(Conrad Ferdinand Meyer)。
三人之中,凱勒的成功之路最為曲折,成就也最大,他是具有世界聲譽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和詩人,在他的家鄉瑞士,他享有民族詩人的美譽。他之於瑞士,就像莎士比亞之於英國,歌德之於德國、巴爾扎克之於法國,就連他的同行邁耶也把凱勒譽為“祖國的保護人”。擅長歷史題材的邁耶對凱勒曾經有些不以為然,他惋惜地說:“我為您的才華感到惋惜,您把它浪費在低級素材和流氓無賴身上。
我只寫歷史素材,我需要的是國王、將軍和英雄。”凱勒只寫小人物——夥計、富裕農民、小手工業者、小店主、小商人,他們好逸惡勞,快活輕率,貪心不足,而正是他們構成了瑞士資產階級的主力,對這個階層,凱勒始終保持著善意的、嘲諷的態度。通過描寫小資產階級的人生百態,凱勒生動細緻地反映了過渡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倫理的深刻變革,他的作品與時代息息相關,可以說,他用作品培養了一代現代公民。另外,他還曾經投筆從戎,加入志願軍,親身參與了瑞士聯邦的建立、瑞士新憲法的修訂,並且擔任蘇黎世州政府秘書長一職達十五年之久。
1848年革命勝利後,瑞士成立了當時中歐地區獨一無二的民主政體,於是,歐洲各地的共和派、自由派、革命派都對瑞士趨之若鶩,這樣,在成為旅遊勝地之前,瑞士就成為了歐洲自由派嚮往的聖地。許多被自己祖國通緝的異見分子都在瑞士寧靜的湖光山色中找到了安身之處。當時有人笑談,一紙通緝令就是進入瑞士的簽證。從1848年到1918年的幾十年是瑞士近現代史上思想最自由、最寬容的時期:尼采在巴塞爾大學講授超人哲學,巴枯寧在提契諾創辦無政府主義學校,列寧在蘇黎世研究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喬伊斯在利馬特河畔吟詩作畫,幾步之遙之處,達達主義(Dadaismus)在“伏爾泰酒店”悄然興起,蘇黎世成了現代派藝術家薈萃之地。
時光推進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紀之交時,瑞士並沒有像歐洲其他國家那樣出現自然主義、表現主義等現代文藝流派,就連日後誕生在蘇黎世的達達主義也只對少數的瑞士作家產生了有限的影響。這一時期,瑞士文學在沿著兩條路走,一條就是19世紀三位大師開創的現實主義之路,另一條就是以描繪田園風光和山民自然狀態為內容的“鄉土文學”之路。其中,女作家施皮里(Johanna Spyri)憑藉兩部《海蒂》(Heidi)兒童故事道盡了現代人無限的鄉愁,掀起了人們對自然的嚮往。儘管有學者對故事脫離現實頗有詬病,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讀者對《海蒂》的喜愛,自從它於1880年問世以來,這個來自大山裡的小女孩就風靡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觀眾。《海蒂》是銷量最大的瑞士圖書,到2001年為止,已經被譯成了50種語言。有些故事永遠不過時,有些人物永遠不會老。海蒂正是如此。70年代,身份、故鄉、他者是瑞士文學的重要主題。其實,除了大名鼎鼎的弗里施和迪倫馬特之外,瑞士文壇上還活躍著一系列優秀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在本書中,筆者依據生平、作品和影響的脈絡系統地介紹了凱勒、施皮里、羅伯特·瓦爾澤、黑塞、弗里施、迪倫馬特、穆施克、畢希澤、赫利曼和貝爾弗斯(Lukas Barfuss)等十位瑞士作家,另外,筆者還把自己與赫利曼和貝爾弗斯的對話融人了正文。入選的作家作品各有不同,它們中既有通俗易懂、婦孺皆知的《海蒂》,也有艱辛晦澀的《雅各布·馮·貢騰》(Jacob VONGunten),既有已經蓋棺定論的民族詩人凱勒、弗里施,也有人生之路尚未過半的中年作家貝爾弗斯。他們中有以紙筆為利刃,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的公共知識分子如弗里施,也有特意迴避崇高,甘心躲進平凡庸常的瓦爾澤。無論是誰,他們都是以紙筆為生的一介文人,在功利的大環境下,他們堪稱另類。黑塞曾在《荒野狼》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們異於常人之處。“生活並不是一部英雄史詩,生活只是優雅的房間,人們住在這個房間裡吃飯,喝酒,喝咖啡,穿上一雙針織襪子,玩玩紙牌,聽聽收音機,感到心滿意足。誰要追求別的東西,誰身上具有別的東西~一具有英雄氣概的、美好的事物,崇敬偉大的詩人或崇拜聖人,他就是傻瓜或堂吉訶德式的騎士。”相傳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散步時仰望星空,並預言第二天會下雨,可是自己卻掉進了腳底下的水坑裡。兩千年後,黑格爾說,一個民族要有_些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