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成山景區

天成山景區

天成山位於千年古縣漳州市長泰區南部,屬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遊區,是廈門入泰第一山。形狀如馬鞍,雄偉挺拔,怪石嶙峋。以其神奇瑰麗的自然景觀和閩南佛教聖地而著稱於世,景區最大看就是石頭和幽洞,遍山巨石,或壘疊銜接,或縱橫交錯,可與黃山媲美,雖少了雲海奇松,依然美不勝收。雙髻兩峰對峙,北曰“天成”,南曰“晞髮”。“雙髻晴雲”為長泰古八景之一。景區以玲瓏別致著稱。林木蔥鬱,古洞幽深,自然景觀多達30多處,秀麗迷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成山景區
  • 地理位置長泰區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7:00
歷史沿革,景點介紹,官帽石,瑞煙岩記,楊瑩鐘植樹處,楊瑩鐘讀書處,佛字崖,古寨門,石鼓,通天洞,天池,通靈石,銀庫,樵陽居,布政廳,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天成山,成名於明朝,歷史沉澱豐厚。有宋驛道,明代古寺,戚繼光抗倭駐軍遺址,士大夫楊瑩鐘的山間莊園,鄭成功,鄭經屯兵之地,遍布天成山的聖地而著稱於世,景區最大看點就是石頭和幽洞,遍山巨石,或壘疊銜接,或縱橫交錯,可與黃山媲美,雖少了雲海奇松,依然美不勝收。雙髻兩峰對峙,北曰“天成”,南曰“晞髮”。“雙髻晴雲”為長泰古八景之一。景區以玲瓏別致著稱。林木蔥鬱,古洞幽深,自然景觀多達30多處,秀麗迷人。

景點介紹

官帽石

傳說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任漳州牧時,踏入朝天領古道,天成山雙髻峰映入眼帘,吟出“雙髻峰”詩一首;“絕壑藤蘿貯翠煙,水聲幽咽亂峰前。行人但說青山好,腸斷雲間雙髻仙。”誰知山風襲來,吹去老夫子的官帽,落到了天成山的半坡上。這帽子見風就長,最終長成現在的樣子。官帽石上鐫刻著“南無阿彌陀佛”,是臨漳諸縣善男信女的許願石。民間相傳,明朝永樂年間長泰仕子林震的母親曾在此拜石許願,祈求神靈保佑兒子金榜題名。林震參加永樂十八年(1420年)鄉試中舉,並於宣德五年(1430年)參加殿試奪得狀元。這塊石頭也被稱為狀元石。

瑞煙岩記

《瑞煙岩記》是一篇記述天成山瑞煙岩寺興衰的文字碑,碑文由瑞煙岩寺史建者楊瑩鐘的曾孫楊烜亨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撰寫,由元孫揚有年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立碑於此。《瑞煙岩記》記述了寫碑文的緣由,瑞煙岩第一、第四任主持的業績,還有天成山寨毀損的原因,及楊家人對未來的寄望。密密麻麻700多個楷書刻字,經歷了400多年的歲月侵蝕,字跡清晰可辨。解讀《瑞煙岩記》是了解天成山人文歷史的一把鑰匙。楊瑩鐘是明朝萬曆年間長泰進士,歷任戶部主事,贛州知府,廣西布政使等職。明朝天啟年間告老還鄉,建天成山寨,在天成山生活長達四十年之久。

楊瑩鐘植樹處

明朝末年至天啟年間,朝廷沒落,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乾盡傷天害理的壞事。時任廣西布政使的楊瑩鐘深受民眾愛戴,魏忠賢派人到廣西由說,欲拉攏楊瑩鐘。可楊瑩鐘為人剛正不阿,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婉言謝絕,得罪了魏忠賢。因擔心受到迫害,於天啟二年(1622年)告老還鄉,返回長泰故里。舉家上天成在此親手種下這棵芒果樹,歷經數百年的滄桑,這棵芒果樹仍一年兩季開花結果,成為天成山一處獨特的景觀。

楊瑩鐘讀書處

天成峰岩石眾多,由岩石自然形成的洞室就更多了,觀音洞是由兩塊巨石枕籍而成。明朝萬曆年間,長泰人楊泰攜子瑩鐘鼎鐘在此苦讀,楊泰於萬曆二十八年(1600)中舉,楊瑩鐘楊鼎鐘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中舉。萬曆三十二年楊瑩鐘參加會試又中了進士,楊家“一門三舉一進士”傳為長泰的佳話。楊氏父子為答謝天成山的神靈,便在他們讀書的山洞旁建一座寺廟,依“瑞煙裊升、紫氣東來”之意取名“瑞煙岩”。據《長泰縣誌》記載,瑞煙岩是“憑崖而居,一堂兩廂,中祀如來,堂前做一露台,奇花異卉列於前”。可見寺廟當時蔚為壯觀。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成山,天柱山,吳田山都是反清復明的基地。清軍多次在天成山發生戰事。據《瑞煙岩記》記載,“丁巳,天成寇破,祖岩亦毀。”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時任福建總都的郎廷相下令摧毀天成山寨。直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楊家後人撰寫了《瑞煙岩》紀念楊瑩鐘建瑞煙岩寺的事跡。鐫刻成碑,豎於官帽石旁。
又稱“觀音洞”是由於民間所流傳的觀音庇護孝子的故事而來。據說古代有一個孝子。上山砍柴時在此洞中避雨。不想雷霆大作,岩石崩塌堵塞了洞口。孝子想起母親年老無依,悲痛欲絕,便一心念佛,祈求觀音菩薩顯靈救難。不知過了多久,只聽“轟”一聲洞門自開,孝子重見天日。觀音洞中顯聖的故事流傳開後,人們便稱此洞為“觀音洞”。

佛字崖

巨大的“佛”字,以清朝雍正皇帝的墨跡為摹本,在天然的崖面上雕鑿而成,字高為12.8米,是世界“佛”字摩崖石刻之最。

古寨門

因為史料的失散,天成古寨具體的建寨年代以難確定。民間傳說:唐朝末年,黃巢入閩就曾駐紮在天成古寨。《長泰縣誌》明確記載: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反叛朝廷的萬貴、何迪屯集在天成山山寨,漳州路高指揮、長泰人蔡淳率官兵在天成山古寨平定了叛亂。那時就有天成古寨,所以建寨的時間會更早些。明天啟二年(1622年),廣西布政使楊瑩鐘不受魏忠賢的拉攏,辭官還鄉歸隱天成山,並投入了銀兩修建天成山寨使天成山煥然一新。康熙十四年至十六年,鄭經部下吳淑與漳州人蔡寅一起成立白頭會、修齋會,天成山成了反清復明基地。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軍福建總督郎廷相率兵圍攻天成山,吳淑與蔡寅配合默契,在天成山與清軍周旋,打退清軍的一次次進剿。後來因為天成山存糧不足,吳、蔡兩人才下山。朗廷相惱羞成怒,下令摧毀天成山寨。如今展現在眼前的正式明朝的古建築。

石鼓

一塊岩石,因其“表面平整、形狀如鼓,用鐵器叩動,能咚咚作響”,鼓聲清脆悅耳,宏鳴四境,所以當地人都成為石鼓。岩石上鑿有數個孔洞,是以前建築物的遺址。此岩石是當時天成山寨的一個瞭望台。發現敵情時,士兵就站在此處用腳踩動石塊,岩石會發出“咚咚”的響聲。還有一種說法,岩石下面連線著十八洞,官兵常屯集在洞中需要調動軍隊時,士兵用鐵器叩動,按規定的號令來指揮。

通天洞

通天洞,也叫八哥洞,有數十個岩石壘疊而成,幽深陡峭,洞長約15米、寬約1.5米,傾斜度達70度以上,抬頭仰望,洞可通天,是到達頂峰的重要通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天池

它是在通天洞頂一塊巨石上人工鑿成的橢圓形大石窟,窟中蓄水,終年不乾涸,實在令人遐想。關於天池功用,是天成山的一個謎。目前有幾種說法,一是天成山寨主楊瑩鐘特意請人鑿成,專供愛女楊鴻英洗浴之用。二是用來貯藏生活用水,三是消防用水,用於撲滅山火和防止敵人火攻通天洞寨門。四是古炮台的遺址。但是無論何種用途都存在疑問:水源在那裡;如何保證水質、水量,用做炮基又過大。具體的功用還是不得而知。

通靈石

通靈石位於天成山的最高處,長年享受著天地靈氣的滋潤。據說此石有靈氣,可祈福禳災,備受人們推崇,常有信徒上山燃香許願,民間傳說,明朝初年長泰五大風水先生勘定天成山通靈石是個“天鵝浮卵”穴,擁有它子孫後代能飛黃騰達。家住天成山麓的大師兄薛克光(惠祖)辭世三年後,戴弘亮、楊垓、蔡益讓惠祖的兒子帶上先人的骨骸,要他在通靈石裂開的時候將骨骸放入裂縫中。是時楊垓口念咒語,通靈石果然裂開,火光亂竄,薛惠祖的兒子見狀驚呆,抱著骨骸跑下山,錯過了時辰,通靈石就在也合不攏了,因此,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外形——熊貓吃筍。

銀庫

一個花崗岩條砌成的長方形深坑,當地人稱之金銀坑或銀庫。據說是天成山寨用來儲存銀響的地方。從這個大石壁上所遺留的卯眼,我們可以看出來這上面還附有古建築物。有說是楊瑩鐘建的,有說是鄭成功建的。但是目的肯定是儲存器物的,真是的用途也備受爭議。一是軍械庫,用來放刀、槍、棍、棒的。二是水牢,古人關囚犯也常用水牢解決問題;三是銀庫,儲藏金銀財寶的,然而銀庫建在露天而非暗室,用來儲藏財寶也是一個疏忽!民間傳說楊瑩鐘臨終前曾說他在天成山藏金兩瓮,留給“來日有福所之人得之”民國時期有豪強組織人員上山掘遍,但一無所獲。

樵陽居

樵陽居,位於天成峰南側的小孤峰上,地勢險要,視野開闊。這裡的建築也毀於戰火,僅存古建築遺址。從殘存的石柱、精雕的大青石板上可以看出其他建築應該是很精緻的。從實地看這裡應該是亭閣式建築。他本是楊瑩鐘的書房,因為他的女兒楊鴻英有私情,不肯上天成山。此處就成了囚禁楊鴻英的地方。那少年從小習武,兩人意氣相投,常在一起練武,慢慢就私定了終身。被楊瑩鐘知道後堅決反對並把楊鴻英許配給當時縣令的三公子,在結婚的前一天兩人結伴出逃了,到現在灌口的蜈蚣嶺落草為寇了,後被鄭成功招募變成了他的侍衛統領。楊鴻英後來在天成山招募了五百女軍,名為“虎衛女軍”後來這支女軍在與清軍作戰時全軍覆沒。

布政廳

布政廳位於古寨的邊緣,上覆巨石,佐以人工,而成天然的石室,是天成山最大的一個洞室,依地勢構雙層,開設雙門雙窗,光線充沛,可進可出明朝天啟年間,楊瑩鐘在此集徒講學,培養士子楊瑩鐘的子孫相繼中舉登科。據說此處也是鄭成功的作戰室,在此與手下將領商議攻打長泰縣城的對策。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漳州長泰縣天成山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