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娘媽傳

天妃娘媽傳

《天妃娘媽傳》是明代吳還初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

《天妃娘媽傳》的故事情節由兩條主線交織而成。一條是天妃出身濟世,主要素材源自民間傳說,另一條主線是講述漢明帝時有猴、鱷二精分別於西北和東南作亂,妄圖顛覆國家,而天妃助其兄林二郎收伏猴精,天妃也因此得到欶封御祭;然後,天妃又親自收伏為害東南海域的鱷精,從而徹底清除了危及國家安全的北南兩大禍患。

小說在媽祖形象的塑造上,採取歷史的分化和傳說的演變的方法,對歷史記載和傳說故事進行升華、整合,突顯媽祖護國庇民的功績,吸取宋元小說話本的藝術精華,運用生動的語言,藉助環境的烘托,塑造了一位女神形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妃娘媽傳
  • 作品別名:宣封護國天妃林娘娘出身濟世正傳、天妃出身濟世傳
  • 作者:吳還初
  • 創作年代:明代萬曆年間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7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後世影響,版本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書敘北天妙極星君之女玄真,慈悲為懷,立誓擒拿逃往凡間作惡的猴、鱷二妖,以救生靈。漢明帝時托生於福建莆田縣林長者家為其女。既長大成人,求親者不絕。玄真一心向道,堅辭不允。終於自日化身,飛往湄州。猴精自逃脫天網,至下界作亂,害及黎民,又助番王,興兵入侵,大敗漢軍。漢君臣惶恐無奈,出榜招納賢能術士。玄真之兄林二郎被召。臨行前玄真教以陣戰之法,授以經咒秘訣,又贈火旗一面,風扇一把,神馬一匹。其後,玄真助兄征戰,先至鄱陽湖收龜精,又至大同與妖猴斗,將其擒獲斬死。番王遂進貢稱臣,林二郎奏凱回朝。漢帝知玄真之功,敕封為“護國庇民天妃林氏娘娘”。林女謝恩歸來,在揚子江收白蛇與鰍精,歸莆田斬殺雞精。鱷精為害東洋,又助龍王將其收伏。南海觀音奏明上帝,林長者夫婦、二郎俱得白日飛升。

作品目錄

第一回 鱷猴精碧苑為怪
第二回 玄真女得佛真傳
第三回 四喉伯經營圖伯
第四回 黃毛公投奔西番
第五回 玄真女別親下凡
第六回 玄真女興化投胎
第七回 魚蝦鱉大戰東洋
第八回 四喉伯四海為孽
第九回 玄真女機上救舟
第十回 玄真女湄洲化身
第十一回 黃毛公西番顯聖
第十二回 弱水國造計獻車
第十三回 弱水國借妖入寇
第十四回 漢君臣榜招術士
第十五回 林二郎到山見妹
第十六回 林二郎鐵馬渡江
第十七回 林二郎別親應召
第十八回 林真人鄱陽救護
第十九回 林二郎護軍西征
第二十回 林真人云頭大戰
第二十一回 黃毛公護番再寇
第二十二回 弱水岩收伏毛公
第二十三回 弱水國還臣奉貢
第二十四回 林二郎奏凱回朝
第二十五回 金鑾殿傳旨宣封
第二十六回 天妃媽上表謝恩
第二十七回 天妃媽子江救護
第二十八回 天妃媽莆田護產
第二十九回 天妃媽收服白雞
第三十回 天妃媽湄洲救護
第三十一回 天妃媽收服鱷精
第三十二回 觀音佛點度二郎

創作背景

作者吳還初旅居福建多年,除了在建陽外,還到過包括莆田在內的多個地區,對福建文化和媽祖文化有相當的了解。他跟莆田的文人也有接觸,聽到很多媽祖故鄉的故事。他藉助媽祖民間傳說素材,創作了《天妃娘媽傳》。

人物介紹

玄真(天妃)
作品主人公,她從拜於觀音門下學法、投胎下凡、收伏鱷精、降服猴精、莆田護產等,基本上一個故事一回。天妃自身雖經歷了諸多的變化,但不論角色如何轉變,其背後蘊藏著的都是不懈奮鬥的精神及勇於實踐的信念。作者創造性思維活動關注的中心也始終未變,即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對邪惡勢力的深惡痛絕。
林二郎
他生性膽怯,又傲慢無禮,還時常顯露出虛偽、奸詐的嘴臉,是展現作品思想內容所必備的人物典型。他是一國之臣民,也是林真人的兄長,但實際上又擔負著林真人寄予他的另一個重任,即剷除妖猴。在敵人迫近京師,國人無不惶恐之時,漢君臣榜招術士前去禦敵,他卻因為怕死隱匿不報,於是抱著懶惰、僥倖的心理得過且過。
鱷精
亦稱“四喉伯”,乃雷音寺里齋供堂所懸木魚精也。於正月十五世尊宴飲群臣之時,藉機逃脫並密藏於碧蓮池。
猴精
亦稱“黃毛公”,乃世尊座後鐵樹上稱猴精也。其性好木,乃東方之木妖也。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對現實的不滿
小說借用漢明帝形象,大有暗喻明代之意。漢明帝時期年號為“永平”,與明“永樂”年號僅一字之差,易讓人產生聯想與比較。史實中的明帝勤於政事、吏治嚴苛,所以在其統治時期境內安定和諧,國家經濟也呈現繁榮昌盛之貌。吳還初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明帝統治時期的社會生活進行了重新加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將時代癥結以及暴露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全部納入小說之中,並以歷史事實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思維方式表現出來。如在第十二回“弱水國造計獻車”中,明帝向群臣發問:“聯生長深宮,目不睹間閻之情狀;高拱九重,耳不聞四海之內危。所時以宣上德造一情者,非卿等何以?但未知今雨若與往年穀登與?國運大與?民生安與?抑亦聯失德與?政不節與?民生困與?四夷叛與?卿何不封事上聞,使聯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一連串的反問句將明帝對種種社會現象的關心與擔憂敘寫得淋漓盡致,窮極筆力。而作者真正的現實生活背景卻是碌碌無為的明神宗從不關心國家大事,更不過問民生,面對外敵入侵採取姑息縱容之策的淒涼場面。又如在小蠻來朝獻異時,群臣畏畏縮縮之狀,令明帝倍感心寒:“卿為天下而立寡人,寡人為天下而置卿,高爵以榮之,厚祿以養之,拔之眾庶之中,而置之群僚之上……而真是真非之見,了無一主。不其負己,負君負位。今小蠻知之,以謂中國無復有賢人,是生戒心者矣。寡人為卿恥之。”這一“寡遐荒;獸舞鳳儀,漠烈重光於累葉。百靈協應,政致治於無虞;四夷鹹服,每蓄威於不戰。”此則描述概括說明了漢明帝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的社會現狀,同時折射出鄭和下西洋時永樂盛世的面貌。又如在“西番數寇我國邊境”問題上,二郎劉李將軍的“片甲不許生還”的觀點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華夷類異而性同,中國有聖人,蠻夷回心而向化。”這裡所指的“蠻夷回心而同化”,實是明永樂帝派遣鄭和下西洋時所定國策,即以中國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去影響和改變夷人的落後面貌,進而使其嚮往、歸順中國的策略。
由此可見,吳還初借用個人感觸與國家人民的痛苦二者膠漆般密不可分的關係,尤為充分地表達了人民對盛世的渴望,並用充滿著個人和時代的血淚對醜陋的現實大加抨擊。
歌頌人民之反抗意識
透過黑暗腐朽的社會環境,吳還初不僅看到了污濁與醜陋,而且亦看到了光明與希望。在該小說中,他對勇敢善戰者反邪惡的鬥爭精神進行了熱情讚美及高度頌揚,並對其助人為樂、熱情無私、勇敢機智的美好品德表示欣賞與崇仰。
縱觀天妃的生命歷程,亦像是一部勞動人民反抗史。在這一艱難的歷史探索過程中,有著無數的波折,還要求做出無數的選擇。而在選擇之時,又有著眾多因素束縛,於是便需要更大的決心與更強的毅力作支撐。天妃衝破一切束縛下凡投胎的情節描寫,顯然就是人民反抗鬥爭精神的藝術概括。而天妃與妖孽頑強抗爭的故事演繹,實際上則是人民反抗意志的一種藝術升華。至於作者為天妃所設計的終極理想,其實也正是黎民百姓的終極目標。直至書的末尾,關於天妃功德圓滿終成仙道理想結局的敘述,這無疑就是人民鬥爭勝利的一種徵兆。在作者筆下,天妃是一個英勇善戰、勇往直前的戰士形象。作者希望藉助對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百姓清楚地意識到動盪不安的社會環境給他們帶來的痛苦,同時也希望人們能像天妃一樣始終保持樂觀,並像她一樣勇於追求真善美。

藝術特色

詩詞
《天妃娘媽傳》的開頭與宋元小說話本的入話一樣,在正文之前寫一首與正文意思相關的詩詞,啟發聽眾或吸引讀者,作為開篇,引入正話。《天妃娘媽傳》第一回開頭詩曰:“元始從虛無一塵,箇中胡暗亦胡明。吹息俄無無俄有,屈伸根氣氣根形。醒迷只向心頭認,真妄都由念上尋。除非覺者臨津渡,安得娑羅彼岸升。”詩句渲染一種神秘的氛圍,宣揚棄惡從善的佛規道義,為下文塑造媽祖降魔降妖、伐惡從善、救苦救難的完美人格和崇高形象作好鋪墊。
《天妃娘媽傳》的正文,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與宋元小說話本一樣也不時穿插一些詩詞,用來寫景狀物,抒發情感,刻畫人物,具有渲染人物心境、增強人物形象的作用,使媽祖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全篇小說共有詩詞五十六首,語言生動,朗朗上口,極具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更加生動地刻畫了媽祖的形象,展現了媽祖的個性,表現了媽祖的內心情感。
人物形象
《天妃娘媽傳》中,作者在刻畫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內心情感方面,能運用宋元小說話本的塑造藝術,並採用詩詞、俗語、諺語等生動語言,扣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徵,糅合佛、道、儒思想,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媽祖形象,使媽祖的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質感。
敘事
從敘事的時序來看,由於受到史書及“說話”藝術的單向性敘事的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基本上採用的是直線性的連貫敘述。那么,按照故事發展的邏輯,可將《天妃娘媽傳》劃分為總—分—總結構。總的起點是碧苑池,矛盾的激化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關鍵點同樣是在碧苑池。碧苑池中嶙蟻跪拜泣訴的場景是玄真與妖魔鬥法的前奏,而玄真與妖魔間的根本矛盾,則是正義與邪惡的矛盾體現,是不安於假惡醜社會局面中的天妃積極反抗的結果。所以本書中的第一回起到了提綱掣領、統領全文的作用。總之,地點、人物、事件的交代既為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也為故事的演變提供了導火索。
儘管《天妃娘媽傳》劇情並不複雜,但經過吳還初精心安排之後,也給人以上下勾連、環環相扣的緊湊感。尤其是在故事情節展開的過程中,恰當地穿插一些“新奇”色彩濃郁的片段,造成情節“突轉”的效果,對小說主題思想的表達起到了極其重要的輔助作用。

後世影響

《天妃娘媽傳》是第一部完整敘述媽祖神跡的著錄作品。小說系統完整地塑造了媽祖豐滿的形象和高尚的品質,反映了明代媽祖信仰狀況,隨著該書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加上明代帝王的褒封和海外貿易的拓展,使媽祖信仰在官方、民間乃至海外得以廣泛傳播,小說還對後世著錄志書的創作產生影響。

版本信息

原刊本藏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雙紅堂文庫。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有影印本。同年稍後,同出版社又印行黃永年標點本。1991年,台灣高雄七賢書局發行重排注釋本,易名為《媽祖傳》。1994年,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主編《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第八冊亦收錄傅憎享校點《天妃娘媽傳》,所據也是明萬曆本。

作者簡介

吳遷,字還初,號南州散人,自稱延陵(今江蘇省丹陽市)人,萬曆前後在世,余未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