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的天地智道,內容宏豐,自成體系。《天地智道》總結出古代天地觀的三大類型,即
自然的天地觀、
宗教的天地觀和倫理的天地觀,剖析了天地結構的三種學說以及天地本源和生成學說的產生和發展歷程,指出星命術和風水術是古人對養育自己的天地的崇敬、感激和趨急避凶的安全心理與要求,對中國古代天地智道精蕪並生的情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孔子說:“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從流水潺潺的平常景象中,孔子體味出時事運轉、無窮無盡的天地意識。在中國的文化精神傳統中,天地觀占有重要位置。天道是人道之本,天文為人文垂範。
《天地智道》是從我泱泱
中華文明之樹上採擷的一批智慧之果,經由最耐得住寂寞的專家、學者的闡釋、總結、提煉與升華,形成了一套關於天地、節令、官省、君臣、治國、人際、軍事、用人、飲食、服飾的中國古代智道叢書。它們自成一體,各有側重;互相映襯、珠聯璧合。這套源自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叢書,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燦爛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黃子孫的偉大創造,更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它為全人類所仰慕,理應為全人類所利用。
作者簡介
高壽仙,1962年生,
河北省東光縣人。
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北京行政學院校刊編輯部主任、《新視野》副主編、研究員,兼任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明史室客座研究員等職。著有《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觀念及其實態》、 《明代農業經濟與農村社會》、 《徽州文化》、《天啟皇帝大傳》(合著)等書,發表論文70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講 天地之運與自然之道
虛幻與現實:中國古代的天地觀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應天地:領悟宇宙運道
第二講 宇宙之象與天人之觀
宇宙之象:天地的結構
創世之說:天地的生成
天人之觀:天與人的關係
第三講 問天之術與應天之智
敬天的宗教
星象:對上天啟示的索解與順應
第四講 地靈之祭與風水之探
對神靈大地的禮敬和崇拜
風水:對大地靈氣的探尋與套用
結語
序言
中國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是一個文獻典籍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度,國人以此為榮耀和驕傲。我們的先人懷著對中國歷史發展無比崇敬的熱忱,特別注重對歷史過程的探索,注重歷史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的總結及借鏡。他們以繼承和發展、開拓與創新為重,以赴湯蹈火、前仆後繼的大無畏民族精神,不顧身家安危,敢於向皇權和邪惡勢力作鬥爭,直面千夫指,捍衛了歷史的尊嚴與神聖,載述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科學的內涵,進而使我們擁有了二十五史、地方志、實錄、文集等林林總總、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繼往開來、建設更加繁榮強盛的國家提供了科學依據。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否則就是荒謬;現實是需要面對的,否則就是逃避,而溝通歷史、現實與未來的橋樑,恰恰就是文化與智慧。歷史為我們提供了動力的源泉,使我們懂得偉大源自平凡,崇高源自執著,魅力源自孤獨,成功源自獨創,生存源自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將歷史研究與認識國情、建設新中國緊密聯繫,賦予歷史科學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國的史學研究和發展有過一段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湧現出許許多多像范文瀾、郭沫若、翦伯贊、白壽彝、蔡美彪等在海內外都享有盛名的歷史學家,他們撰寫的中國通史、斷代史、專門史以及普及教育的歷史著作,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專業史學工作者和歷史愛好者,使中國的傳統史學研究有了傳人和繼承者,這是祖宗的恩賜,更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冀盼和厚望。正是在先輩的感召和諄諄教誨下,20世紀90年代的初期,一批專門從事中國歷史研究頗有造詣的年輕史學工作者,因應廣西教育出版社江淳女士、李人凡先生的要求,將各自在史學研究領域,鑽研積累的個人心得認識貢獻出來,由涓涓細流匯集為《中國古代智道叢書》系列出版,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贏得了讀者的讚賞。這說明歷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它是推動歷史、現實,更是推動未來向前發展的動力。
回首往事,斗換星移,當年的年輕學者如今有的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有的是科研部門的骨幹力量;往昔出版社的獨具慧眼,使我們能夠捷足先登,得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睿智,獲得社會和世人的認同,的確幸莫大焉。而今中國社會出版社重新出版我們的研究成果,致力於服務大眾和弘揚祖國的歷史文化,他們確實具有遠見卓識,令人為之振奮。這是我們著者的機緣,也是讀者的幸運,更有可能“走出去”,讓世界人民了解我們中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智道叢書》是從我泱泱中華文明之樹上採擷的一批智慧之果,經由最耐得住寂寞的專家、學者的闡釋、總結、提煉與升華,形成了一套關於天地、節令、宮省、君臣、治國、人際、軍事、用人、飲食、服飾的中國古代智道叢書。它們自成一體,各有側重;互相映襯、珠聯璧合。這套源自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叢書,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燦爛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黃子孫的偉大創造,更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它為全人類所仰慕,理應為全人類所利用。
有感於此,是為序。
王熹
2012年5月於澳門理工學院成人教育及特別計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