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性人為貴,諺語,意思是世上以人為最寶貴,出自《孝經·聖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地之性人為貴
- 類別:諺語
天地之性人為貴,諺語,意思是世上以人為最寶貴,出自《孝經·聖治》。
天地之性人為貴,諺語,意思是世上以人為最寶貴,出自《孝經·聖治》。出處《孝經·聖治》:“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宋·陳亮《祭鄭景元提乾文》:“死生禍福,不阿不避。天地之性,以人為貴。”...
指人在萬物當中,是最有靈性的,本事最大。出處 《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泰誓》雖是後世偽托的古文,但是人為萬物之靈的觀念卻是早已有之。《禮記·禮運》中說:“人者,天地之心也。”《孝經·聖治章》載:“天地之性人為貴。”《白虎通義·三軍》言:“人者,天之貴物也。”
⑶. 天地之性,人為貴:天地萬物所稟賦的性,以人為最尊貴。性,指萬物得諸自然的稟賦。人與物均得天地之氣以成形,稟天地之理以成性。⑷. 嚴:尊敬。⑸. 配天:祭天時以祖先配享。配,配享。以他神附於主神,一同祭祀。如天子為崇揚他的先祖,使與天同享。惟天為大,至尊無對,而以己之父配之,...
《哭藝堂湯先生》是由宋代詩人劉黻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正文 天地之性人為貴,四骸仁義一隻具。先生領之皇降初,繇稚及耆全故步。深居獨觀昭曠原,學不師傳能自悟。真貧不撓萬境融,實行已熟群□□。深衣褒帶山澤癯,經史百家羅府庫。東南清敘知幾何,見謂生賢扶世數。申公不召老丘園,共惜煙霞早成痼...
《衛生歌》是宋代文學家真德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作品原文 衛生歌 宋 真德秀 天地之間人為貴,頭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遺體宜寶之,箕疇五福壽為最。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欲求長先生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還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還延命。貪慾無窮...
《上疏對曹公》是《千金方》中的一則故事。臣聞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所貴,莫貴於生。唐荒無始,劫運無窮,人生其間,忽如電過,每一思此,罔然心熱。生不再來,逝不可進,何不抑情養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際,又當須展才布德,當由萬年;萬年無窮,當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
《尚書·泰誓》中說:“惟人萬物之靈”;老子則把人與天、地、道合稱“四大”;到了漢代,董仲舒認為:人“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王充則進一步解釋:“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識知也。”人貴論雖然是一種哲學思想,但同時也是心理學思想,應該說是一種心理學的重要出發點。人為什麼最可貴?《荀子·王制...
吳周聚(約1671-1753),字十友,號天門,清代中葉修武人。家貧而好學,清雍正二年甲辰科舉人。著有《吳天門先生文集》,其中的《完形論》,對男尊女卑、婦女纏足等進行了激烈的抨擊。附:《完形論》全文:聞之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夫人與物均生於天地,而人何以獨貴於物哉?蓋以物得天地之偏,而人...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道乃為人處世之根本,孝敬父 母長輩是衡量一個人品德高低的重要指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 掌。”推己及人,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發揚孝道精神是推動和諧社會發展的催化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有孝道之地就有陽光...
天人異體不僅表現為天與人各為物質實體,而且表現為天地元氣沒有智慧意志,而人有智慧意志,人為萬物之靈。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識知也。”(《論衡·別通篇》)天地運行自然無為即無意志支配,而人則受意志支配,並說:“何以天之自然也,以天無口目也。案有為者,口目之類也。”(《論衡·自然篇》...
蓋聞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楚王囂素行孝順仁慈,之國以來二十餘年,纖介之過未嘗聞,朕甚嘉之。今乃遭命,離於惡疾,夫子所痛,曰:「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朕甚閔焉。夫行純茂而不顯異,則有國者將何勖哉?《書》不云乎?「用德章厥善。」今王朝正月,詔與子男一人俱,...
因此也就能夠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災害不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出現。所以聖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詩經·大雅·仰之》篇中說∶‘天子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國家都會歸順他。’”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
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鑠賢聖,總統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獄,有燔丹書,無普赦贖。皋陶甫侯,何有失職。嗟哉後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椽不斫。世嘆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
天之取龍,何用為哉?如以天神乘龍而行,神恍惚無形,出入無間,無為乘龍也。如仙人騎龍,天為仙者取龍,則仙人含天精氣,形輕飛騰,若鴻鵠之狀,無為騎龍也。世稱黃帝騎龍升天,此言蓋虛,猶今謂天取龍也。且世謂龍升天者,必謂神龍。不神,不升天;升天,神之效也。天地之性,人為貴,則龍賤矣。貴者...
夫人止一心,放心之心,心也;收放心之心,跡心也。以心收心,心在我,不在佛。舍心求佛,是猶淫奔之女,舍其在家之夫,而外求野田草露之夫,謂之喪心則可,謂之收心則不可。 足下謂慈悲誡樣,即聖人仁民愛物之心。不知天地之性人為貴,樊遲問仁(10),子曰愛人,不雲愛物。廄焚(11),則曰:“傷人乎?”不問馬。
《中國文學精神(漢代卷)》是2003年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洲明。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精神:漢代卷》闡釋了漢代文學的人文精神、漢代文學的事功精神、漢代文學的包容與創新精神等四大部分內容。圖書目錄 概說 第一章 “天地之性人為貴”——漢代文學的人言文精神 第一節 禮樂文化的餘韻——漢代樂府詩歌...
《別通篇》云:“倮蟲三百,人為之長。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識知也。”人有認知能力,可以獲得知識,從而產生力量。王充認為,人應該利用和發揮自己的認知能力,獲得知識,擴大自身的認知範圍。認知的目的在於儘可能地認識各種事物的性質,但最終是要認識到事物內在的規律和本質,正如《實知篇》云:“盡知萬物之性...
十一年春二月己卯,詔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三月〕己酉,幸南陽;還,幸章陵,祠園陵。城陽王祉薨。庚午,車駕還宮。閏月,征南大將軍岑彭率三將軍與公孫述將田戎、任滿戰於荊門,大破之,獲任滿。威虜將軍馮駿圍田戎於江州,岑彭遂率舟師伐公孫述,平巴郡。夏四月丁卯,省大司徒...
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於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頑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姻蘊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
天地之性人為貴。不聞尊蟬蟒也。然世人固有啖菖蒲而棄桂姜。覆甘露而啜酢漿者矣。毫毛雖小視之可察。太山之大背之不見。志有留與不留。意有銳與不銳。魯尊季氏卑仲尼。吳賢宰嚭不肖子胥。子之所疑不亦宜乎。問曰道家雲。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佛家雲。人皆當死莫能免何哉。牟子曰。此妖妄...
秦之先祖伯翳,豈逆生乎?如是為順逆之說,以驗三家之祖,誤矣。且夫薏苡,草也;燕卵,鳥也;大人跡,土也,三者皆形,非氣也,安能生人?說聖者,以為稟天精微之氣,故其為有殊絕之知。今三家之生,以草、以鳥、以土,可謂精微乎?天地之性,唯人為貴,則物賤矣。今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精,安能...
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為無道,厚賦稅以自供奉,罷民力以極欲,壞聖制,廢井田,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又置奴婢之市,與牛馬同闌,制於民臣,顓斷其命。奸虐之人因緣為利,至略賣人妻子,逆天心,悖人倫,繆於「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書》曰「予則奴...
何德化休徵不應之久也!禍福不虛,必有因而至者焉。宜深跡其道而務修其本。昔者帝堯南面而治,先「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而化及萬國。《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即成文武之業而製作禮樂,修嚴父配天之事...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反自賤者何也。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視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寶而奉之。知此則思生生者誰,仁孝之人,事天如親,事親如天。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2)。”治天下如郊與禘(3),孝之達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4)。”何以寶此位?有位者能為...
且圓物投之於地,東西南北,無之不可,策杖叩動,才微輒停。方物集地,壹投而止;及其移徒,須人動舉。賢儒,世之方物也,其難轉移者,其動須人也。鳥輕便於人,趨遠,人不如鳥,然而天地之性人為貴。蝗蟲之飛,能至萬里;麒麟須獻,乃達闕下。然而蝗蟲為災,麒麟為瑞。麟有四足,尚不能自致,人有...
儘管戰馬是軍隊的重要裝備,也是保障軍事勝利的條件,但是馬政必須建立在保正國家正常經濟生產的基礎上,而不能隨意圈地放牧養馬破壞農業生產,因此他在評論唐代張茂宗養馬害民時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土地所以養民也,我馬所以衛民也,二者並行而不相害可也…牧地必不可耕,可耕者必不雜以為牧地,則二者有相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