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嘯外史

天嘯外史

陳天嘯,號天嘯外史,1898年出生於潮州一個木工家庭,1978年去世。上世紀30年代,他曾任劉海粟所辦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的教授後來僑居海外,在歐亞10多個國家舉辦個展100多次,致力於宣傳祖國文化藝術。由於他每次在展覽時必演奏古琴,與作品寓意融為一體,因此他也被譽為“詩、書、畫、琴”四絕。抗戰期間,陳天嘯匆忙奔走於國內外,主持了多場國難繪畫展覽會,並將畫展所得捐給當時宋慶齡、何香凝主持的“抗日救國後援會”,受到蔡元培、王震等愛國人士贊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嘯外史
  • 別名:陳天嘯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潮州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78年
  • 代表作品:陳天嘯作品集、國畫存津、天嘯之畫、放廬藝刊
  • 主要成就:“詩、書、畫、琴”四絕
  • :野鶴
  • 所處時代:近現代
陳天嘯從小酷愛丹青,天賦甚高,力學不倦,除學書畫外,還師從家鄉文學專家林幼梅攻讀古典詩詞,學有所成。青年時代就名聞桑梓,時人稱其詩、書、畫、琴四絕。上世紀20年代初至香港,任天真石印局畫師。26歲時赴上海,寄居10餘年艱苦磨礪。而立之年即被著名國畫大師劉海粟為校長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聘任為國畫系教授及兼任上海東吳大學文學、美術教師。先生以精湛的書畫藝術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贏得學生的擁戴,桃李滿天下。當代潮汕著名畫家劉昌潮等一批名家都曾在上海美專學習過,師承其門下。他曾先後在溫州、上海、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獲得了熱烈的反響。1935年他辭去上海美專教授之職,遠渡重洋,漂泊旅居東南亞各地及歐洲各國,曾在印尼、新加坡、泰國、緬甸以及義大利、法國、瑞士等歐亞十一國舉辦個人畫展達100餘次。所到之處,受到各地觀眾,特別是廣大華僑的熱烈歡迎,為祖國為潮汕爭得了榮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舉辦畫展時,先生必在展覽廳演奏古琴,宣傳民族傳統藝術,抒發思鄉愛國情懷。據1937年廣州一家報紙報導,陳天嘯在南洋諸國辦畫展之後,許多華僑依依不捨地送別說:"陳先生來開畫展之後,我們的臉子也光榮些,因為有陳先生的畫展,那便證明中國人文化程度的高率。"1936年陳天嘯在義大利羅馬舉辦畫展,對弘揚中華文化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當時的一家義大利報紙曾發表評論說,兩年以前(約1935年),日本以帝國的名義,經一年的籌備,在羅馬開了一個畫展。畫展宣言稱,中國自宋南渡以後,已經沒有了藝術,因為藝術已經跑到日本來發展了,怎知看過陳君的畫展以後,才知藝術還在中國,我國(指義大利)以後,說到"藝術"這兩個字,我們不能不予中國以最大的注意。
天嘯外史
墨荷(國畫) 陳天嘯作(1961年)
陳天嘯不僅畫藝高超,而且人品高尚,充滿赤子情懷。他對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也十分關心。抗日戰爭時期,他在海內外舉辦畫展,所售畫款大部分收入都捐贈由宋慶齡、何香凝所主辦的中華全國婦女抗日後援會等抗日救國組織以及難民,而自己則兩袖清風,人品畫品可見於斯矣。據1944年《申報》報導他捐款數達十六多萬銀元。先生回國在上海開"國難展覽會"時,林森、于右任、蔡元培等政府要人、社會賢達多有題詞推崇讚賞。林森題詞 :"愛國精神",于右任題詞:"藝術救國",蔡元培題詞 :"國難方殷,全民負責,各盡所能,得寸得尺,孰雲藝術,無補時艱,觥觥義舉,矜式時賢"。王震先生題詞:"天嘯先生精畫理,筆墨古秀,國難期間畫展所得之資,移助東北難胞,令人欽佩"。葉恭綽先生題詞:"邦家之光"。陳天嘯在香港期間,何香凝曾與他合作國畫,何老太畫虎,陳天嘯補畫山水。據其子女回憶陳天嘯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地旅居時間較長, 1945年回國後,陳嘉庚等僑領曾給他寫過信,寄過東西,對這位可敬的華僑藝術家表達懷念之情。
上世紀30至40年代,陳天嘯先生的國畫藝術就飲譽海內外,直至50年代初,他在花鳥畫方面仍保持一流水平,著有《國畫存津》一冊,《天嘯之畫》一冊,《放廬藝刊》二冊。第一屆、第二屆全國國畫展,他畫的《梅花》曾兩次獲得一等獎。據陳天嘯之子陳樹榮在回憶他父親的文章中介紹,於第二屆全國國畫展期間,周恩來總理參觀畫展。陪同的何香凝向周總理詳細介紹陳天嘯在抗日期間"藝術救國"的事跡。對此,周總理說:"一個畫家能在抗日時期,如此關愛民族興亡的精神,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和貢獻,陳老是愛國的,對抗日是有貢獻的。"當時隨行參觀的地質部何長工部長聽到周總理的話,要秘書轉告陳天嘯並邀請他至地質部作"藝術救國"的報告。後來,在何部長的關照下,陳天嘯一家在北京落戶。1958年至1964年,陳天嘯在京生活近六年期間,經常與老友葉恭綽、章士釗、徐以粟、陳半丁、琴伯來等促膝談心,切磋藝事。並應邀參加中央文史館每月四次的詩酒會。在京其間,何香凝多次邀其家訪敘舊。其時,先生與國外藝界老友書信來往不斷。在這種無憂無慮,心情舒暢的生活環境中,陳天嘯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
但後來陳天嘯處境坎坷,1957年他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從此在畫壇上匿跡三十年。"文革"期間又遭劫難,被強遷至山東惠民固源霑化生產大隊勞動改造。1978年陳天嘯終因久久含冤積勞成疾而病故。後來,陳天嘯的兒子陳樹榮從青島趕到北京,把在"文革"期間冒著危險、連夜轉移至農村的陳天嘯的一批遺作送至北京,上訪國務院僑辦,找到中國僑聯前主席張國基,這位當年陳天嘯在東南亞開賑災畫展時,一直跟蹤報導的中國記者張國基,得知陳天嘯的遭遇,萬分惋惜不止。他對陳天嘯之子說,"政府決不會忘記你父親愛國精神的。"經張老的奔走,一年後陳天嘯才從農村返回青島。國務院僑辦有關負責同志決定為先生恢復其藝術聲譽並出版畫冊。《華聲報》總編輯周倜、著名畫家邵宇等著文紀念,邵宇在《藝德永存》一文中高度評價了陳天嘯的藝術造詣說,"數年前,得見陳天嘯先生的藝術不覺為之一驚。其畫風畫品,堪稱高在九重之上,始信"畫品即人品,其畫如其人也。並讚揚他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陳天嘯先生家鄉的人們對這位著名潮籍歸僑畫家在藝術上的成就和愛國情懷給予高度的評價,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1990年10月在潮州市博物館、汕頭畫院和畫家的家鄉庵埠鎮舉辦了"著名歸僑畫家陳天嘯遺作展"。《華聲報》周倜等領導專程從北京至潮州市參加畫展開幕式。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為畫展題簽,97歲的全國僑聯名譽主席張國基老人為畫展題詞:"藝苑珠璣",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題詞:"筆留嶺海,情滿九洲",著名畫家錢君陶、賴少其、林墉和先生當年的學生劉昌潮、王蘭若等也分別為畫展題詞。2008年8月,深圳舉辦了陳天嘯遺作展並出版《陳天嘯作品集》大型八開畫冊。2009年,陳天嘯遺作在上海展出。人們盛讚這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保持一流水平畫家的藝術,崇敬畫家的愛國情懷以及高尚人品和畫品的統一。正如邵宇在先生遺作展前言中所說:"天嘯先生後來回國定居,雖歷經坎坷,但海外赤子一片愛國興邦之心始終不渝。時至今日,祖國已進入欣欣向榮之四化建設時期,先生當可告慰蒼天,先生曾留下之寶貴遺產與高尚品德,已成為光照後人之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