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中馬王閣
- 外文名:mawangge
- 地理位置:河南天中
- 開放時間:早8:00至晚18:00
- 占地面積:1700㎡
- 著名景點:馬王殿
馬王閣 —— 皇家驛站精神高地,發展歷史,
馬王閣 —— 皇家驛站精神高地
天中「馬王閣」坐落於駐馬店市千年古鎮「皇家驛站」景區內。據記載,「馬王閣」始建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重修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屢經修葺。在清朝乾隆年間「馬王閣」重建時更名為「關帝廟」。
如今,駐馬店市政府在「皇家驛站」景區斥資80億,於3300畝磅礴土地之上,萃取古驛站多彩文化元素,再現「千年驛站」古韻,同時,依據「關帝廟」遺址和「駐馬驛」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重新修建了占地1700㎡的「馬王閣」並賦予新時代文化內涵,兼具古代祭祀、祈福等功能。2018年底,「馬王閣」重建完成並以民俗文化的形式對外開放。
天中「馬王閣」定位為「皇家驛站」景區的精神高地及民俗文化展示地,是教導人們棄惡從善的地方,也是修行人辦道、誦經祈福和道教文化研究、交流的場所,還是普通人生活工作之餘,為國、為家、為友祈禱平安、健康和財富以及為生活工作減壓減負的好去處。當是敬順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更是新時代倡導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進一步提升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而發揮顯著作用的文化前沿陣地。
發展歷史
駐馬店歷史悠久,文化絢爛,屬中原官商之路,東西道教集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駐馬店古為交通要衝,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差役傳送公文,書信的落腳地,宦官在此駐驛歇馬,號稱驛城。早在西周時期,駐馬店這個地方就開始出現原始的官道、驛站了。當然,那時候駐馬店還不叫駐馬店,叫「駐馬驛」。
漢朝時這裡的驛站稱「汝南驛」,以「汝南郡」為中心,有四條官道、商道。一條是從汝南經漯河、臨潁到許昌,一條從汝南經梁山伯、祝英台的老家馬鄉鎮(今梁祝鎮)到漢口,一條是從汝南經泌陽到南陽,一條從汝南經許昌到洛陽。許昌當時是曹魏的首都,所以,汝南到許昌這條官道就成了戰略要道。西周時期,駐馬店處於「道國」和「房國」之間,又是兩國的邊境,是兩國來往的必經之地,沒有驛站就無法交往。況且西周和春秋時期特別講究禮儀,國與國之間官方來往都要到邊境迎來送往,駐馬店地處古「道國」邊境,是最佳的驛站設立地。
西漢之後,駐馬店驛站處在今確山和遂平兩縣之間,相距均為40里,距離汝南郡60里,特別符合驛站設定的距離要求。駐馬店又處在南、北兩條汝宛道的中間,又是南北官道的要衝,符合曆代驛站設定的各項條件。
駐馬店的南北驛道就是駐馬店市內的樂山大道,向南經解放軍第159中心醫院,往東去汝南郡,往南去古「道國」。而現如今的樂山大道最南段就是保留最完整的古驛道。「千年驛站」指的便是曾經歷史上的「駐馬驛」。據史料記載,由於這裡自古交通便利,八方輻輳,官宦過往,商賈雲集,驛差穿梭,其駐馬投宿的客棧馬店甚多。明成化帝朱見深御駕親征回師「駐馬驛」,從此「駐馬驛」被稱為「皇家驛站」。
古時,有「驛站」就有「馬王」。「馬王」是從驛人員的精神信仰。馬王爺即馬神,一般俗稱「馬王爺」,又稱「水草馬明王」,也就是管馬的神仙,他是道教的神明,全稱「靈官馬元帥」,是中國民間信奉的神仙之一。傳說長有三隻眼,又稱「三眼靈光」、「三眼靈曜」。“不給你點厲害看看,就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睛!”這是民間流行的一句狠話,其意就是說俺也不是好惹的!
始建於北宋熙寧五年的天中「馬王閣」是祭祀馬王爺的廟宇所在地。傳說「馬王閣」面闊五間硬山頂,裡面正中塑馬王爺像。馬王爺的形象是三眼四臂,左右配牛王、水草,東為橋神,西為路神。這裡同時也是明清時辦「馬證」的機關,又有相當於當今交通局的功能。檐柱通天掛落二龍戲珠的木浮雕,兩邊雀替由草龍及博古圖案構成,門楣上彩繪有30幅山水花鳥畫。正殿東側有娘娘殿,俗稱子孫殿。殿高4米、五脊六獸,硬山式頂,闊五間,殿內供奉的是馬王之母「鬼子母」,即送子娘娘。故將殿修在2.6米高的台基上與正殿一樣高聳。攀11台階登殿敬祀,求生子女者常來此處,香火繁盛,熱鬧非常。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曾在此開倉放糧救濟窮苦百姓,深受民眾愛戴,關羽的故事廣為流傳,為紀念關羽,清朝乾隆年間,當地民眾籌資改建「關帝廟」,遂改「馬王閣」為「關帝廟」。現存「關帝廟」遺址一座。
都說古驛站歷史滄桑,積累著千年以來的歷史沉澱,是「驛馬」一步一步踏出來的文化。而今,古驛站的身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交織如網的公路和一座座的高樓大廈。這裡有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留下了孔聖涉足的故跡,更孕育了一代名相李斯、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等光耀史冊的名人。天中文化起源悠遠綿長,發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