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青藏》作者以獨特的筆觸和視角記述了青藏不朽的山水和歷史。青藏地區獨特的地域風貌和文化風情盡情地展現在作者的一篇篇隨筆遊記中。全書以優美的文筆,大量實時的圖片,向讀者描述了雪域高原青海和西藏的山水風情,穿插文化和人物故事,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以饗讀者。作者童地軸取材自由,筆法靈活,對於所到之處的人、物、景有獨到的看法與感受,內容豐富,文字優美,適合青藏文化的愛好者,青藏山水風情的愛好者、旅遊愛好者以及攝影愛好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上青藏
- 出版社: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16
- 作者:童地軸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501750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天上青藏》由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童地軸,安徽全椒人。英國JATEFL國際年會訪問學者,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訪問學者,安徽省外國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出版散文集《金樽邀月》《英倫一杯下午茶》和詩歌集《這樣的時日》。著有《旅遊業概論》《公關與禮儀修養》《實用英語口譯教程》等中英文著作十餘部。在國內外報刊發表散文、隨筆、詩歌、論文、譯文等各類文章四百餘萬字。現供職於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山水和文化是一個行者探究美的靈感源泉。對山和水以及歷史文化煙雲的讚美和感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崇仰,傳達一種天人合一、和諧美好的情愫是一個作家應有的責任。作者腳步踏遍神州大地,放歌天地間,行吟山水上。信奉“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
圖書目錄
點一盞心靈的酥油燈(序言)
一、黃龍紀行
二、夢裡夢外九寨溝
三、夏都西寧速寫
四、青海湖,那一汪湛藍的緣分時空
五、孑身遠遁坎布拉
六、菩提花開
七、祁連山下
八、遠去的歷史背影
九、日月山,日起月落遍地鄉愁
十、在那遙遠的金銀灘
十一、沙漠驚魂與索洛多吉兄弟
十二、德令哈的海子
十三、柴達木,沃野千里一面緣
十四、崑崙神話,人類遠古的記憶
十五、可可西里,生命沒有禁區
十六、三江同源潤澤八方
十七、翻越唐古拉
十八、拉薩,裝滿行囊的夢
十九、守望納木錯
二十、在天一角的瑪吉阿米
二十一、美麗的羌塘大草原
二十二、大昭寺的酥油燈
二十三、拜謁布達拉宮
二十四、這裡是香格里拉
二十五、千里驚魂川藏線
二十六、雅安,茶馬古道從這裡啟程
二十七、瀘定說橋
二十八、情歌只應在高山
二十九、天上牧歌
三十、康巴魂
三十一、星空下的理塘
三十二、稻城秋月
三十三、怎么可以這么美
三十四、身在高原,心在高處
三十五、迷失在世界之巔的祈禱聲中
極目蒼穹上(後記)
一、黃龍紀行
二、夢裡夢外九寨溝
三、夏都西寧速寫
四、青海湖,那一汪湛藍的緣分時空
五、孑身遠遁坎布拉
六、菩提花開
七、祁連山下
八、遠去的歷史背影
九、日月山,日起月落遍地鄉愁
十、在那遙遠的金銀灘
十一、沙漠驚魂與索洛多吉兄弟
十二、德令哈的海子
十三、柴達木,沃野千里一面緣
十四、崑崙神話,人類遠古的記憶
十五、可可西里,生命沒有禁區
十六、三江同源潤澤八方
十七、翻越唐古拉
十八、拉薩,裝滿行囊的夢
十九、守望納木錯
二十、在天一角的瑪吉阿米
二十一、美麗的羌塘大草原
二十二、大昭寺的酥油燈
二十三、拜謁布達拉宮
二十四、這裡是香格里拉
二十五、千里驚魂川藏線
二十六、雅安,茶馬古道從這裡啟程
二十七、瀘定說橋
二十八、情歌只應在高山
二十九、天上牧歌
三十、康巴魂
三十一、星空下的理塘
三十二、稻城秋月
三十三、怎么可以這么美
三十四、身在高原,心在高處
三十五、迷失在世界之巔的祈禱聲中
極目蒼穹上(後記)
後記
極目蒼穹上(後記)
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無數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種
重壓下的扭曲與變形,“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
但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遺漏了另外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
須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神。
——米蘭·昆德拉
我有幸多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大地。
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這是一個占我國國土面積四分之一的高寒地區,東為橫斷山脈,西、南為喜馬拉雅山脈,北為崑崙山脈,它涵蓋我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全境以及四川省、雲南省、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部分區域,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的拉達克等地區。
這就是青藏高原。
人的一生就是走在路上的一段行程,我們沒有理由錯過沿途的美麗風光。只有在這個時候,身體是自己的,心靈是自己的,天和地是自己的,整個世界也都是自己的。青藏高原便是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不容錯過的這樣一片聖潔的風景。面對亘古的大地,我們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但是每當踏上雪域高原這片淨土,一股清香不禁瀰漫在空氣里和我的心中,人類那種天真、純樸、執著和對信仰的矢志不渝,始終是我內心不泯的追尋與歸宿。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給我的震懾幾乎無法用言語來表述。
來到青藏高原,每一位行者的身後都會留下艱難的腳印和美麗的故事,原來,是大地變遷的歷史成就了這片沃野,也是這片沃野成就了人間傳奇,神奇的不僅是朝拜者連綿的身影和堅定的腳步,更神聖的是帶給一個個遠道而來者心中那份不變的信念。走進這片雪域高原,思想從低處升高。心靈會迷失在人們的誦經聲中,停止思維,停止冥想,停止哲學的推理。
一個世界遠去,另一個世界在冥冥中走來……
在青藏高原行走,一種對生命的啟示與感動,對大自然的忠誠與膜拜,讓我心存敬畏,真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祝願世界上的每個角落,草能長綠,水能長清,人能長善。
感懷一個地方,或許是那絕妙的風景,或許是那不期而遇的一個故事,或許是那裡觸碰心緒的一個傳說,一行詩,一首歌,一個人……在蘊藏了所有的風景和故事的青藏高原,該用怎樣的心境去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和那種天人合一的守望?
在青藏高原行走,白天的格桑花,夜晚的星星,還有一座座寺廟裡那千盞萬盞的酥油燈,點燃我一片金黃的時空。我行色匆匆,但是陽光總在面前,一路追隨太陽,直至滿眼的金黃。於是,悄然而坐,靜心聆聽,看花海草原,觀燦若繁星的酥油燈,聽恍若隔世的祈願聲……
西藏那么遠,有多少人去過,人與高原的距離,一望千年。雪山.草地,神奇的喇嘛廟;西藏那么遠,我去過了無數遍,在行者的目光里,在詩人的文字里,更是在我堅實的腳步中。穿行一座座山,涉過一面面水,經幡、瑪尼堆、轉經筒、朝聖者帶血的叩首長頭讓我仰望,心在哪裡,景就在哪裡,佛就在哪裡……
以上隻言片語是來自朋友們對我這幾年青藏之行文字點評的濃縮。在此,衷心感謝你們的關心和關注。幾年來,每當我的文字出現在QQ空間,出現在“榕樹下雀之巢”網站,有那么多朋友跟隨我的腳步賞山悅水,我到哪,他們的喝彩就到哪,仿佛我在青藏高原有很多“驢友”並肩同行,朋友們的關注給了我很多鼓勵和鞭策。於是,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編審朱移山先生的關心和幫助下,《天上青藏》這本書得以問世。謝謝移山先生為本書付出的辛勤汗水。
林麗萍老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不辭辛勞,一路跟隨我的腳步,對我和我的文字關心備至,她的褒獎讓我十分感激同時也讓我躊躇滿志。林老師還撥冗為本書寫下了飽蘸深情的序言。在此,一併表示真摯的感謝。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此書肯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童地軸
二0一三年十月於合肥
我們常常痛感生活的艱辛與沉重,無數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種
重壓下的扭曲與變形,“平凡”一時間成了人們最真切的渴望。
但是,我們卻在不經意間遺漏了另外一種恐懼——沒有期待、無
須付出的平靜,其實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與精神。
——米蘭·昆德拉
我有幸多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大地。
這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這是一個占我國國土面積四分之一的高寒地區,東為橫斷山脈,西、南為喜馬拉雅山脈,北為崑崙山脈,它涵蓋我國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全境以及四川省、雲南省、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部分區域,一直延伸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的拉達克等地區。
這就是青藏高原。
人的一生就是走在路上的一段行程,我們沒有理由錯過沿途的美麗風光。只有在這個時候,身體是自己的,心靈是自己的,天和地是自己的,整個世界也都是自己的。青藏高原便是在短暫的人生旅途中不容錯過的這樣一片聖潔的風景。面對亘古的大地,我們不過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但是每當踏上雪域高原這片淨土,一股清香不禁瀰漫在空氣里和我的心中,人類那種天真、純樸、執著和對信仰的矢志不渝,始終是我內心不泯的追尋與歸宿。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給我的震懾幾乎無法用言語來表述。
來到青藏高原,每一位行者的身後都會留下艱難的腳印和美麗的故事,原來,是大地變遷的歷史成就了這片沃野,也是這片沃野成就了人間傳奇,神奇的不僅是朝拜者連綿的身影和堅定的腳步,更神聖的是帶給一個個遠道而來者心中那份不變的信念。走進這片雪域高原,思想從低處升高。心靈會迷失在人們的誦經聲中,停止思維,停止冥想,停止哲學的推理。
一個世界遠去,另一個世界在冥冥中走來……
在青藏高原行走,一種對生命的啟示與感動,對大自然的忠誠與膜拜,讓我心存敬畏,真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祝願世界上的每個角落,草能長綠,水能長清,人能長善。
感懷一個地方,或許是那絕妙的風景,或許是那不期而遇的一個故事,或許是那裡觸碰心緒的一個傳說,一行詩,一首歌,一個人……在蘊藏了所有的風景和故事的青藏高原,該用怎樣的心境去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和那種天人合一的守望?
在青藏高原行走,白天的格桑花,夜晚的星星,還有一座座寺廟裡那千盞萬盞的酥油燈,點燃我一片金黃的時空。我行色匆匆,但是陽光總在面前,一路追隨太陽,直至滿眼的金黃。於是,悄然而坐,靜心聆聽,看花海草原,觀燦若繁星的酥油燈,聽恍若隔世的祈願聲……
西藏那么遠,有多少人去過,人與高原的距離,一望千年。雪山.草地,神奇的喇嘛廟;西藏那么遠,我去過了無數遍,在行者的目光里,在詩人的文字里,更是在我堅實的腳步中。穿行一座座山,涉過一面面水,經幡、瑪尼堆、轉經筒、朝聖者帶血的叩首長頭讓我仰望,心在哪裡,景就在哪裡,佛就在哪裡……
以上隻言片語是來自朋友們對我這幾年青藏之行文字點評的濃縮。在此,衷心感謝你們的關心和關注。幾年來,每當我的文字出現在QQ空間,出現在“榕樹下雀之巢”網站,有那么多朋友跟隨我的腳步賞山悅水,我到哪,他們的喝彩就到哪,仿佛我在青藏高原有很多“驢友”並肩同行,朋友們的關注給了我很多鼓勵和鞭策。於是,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編審朱移山先生的關心和幫助下,《天上青藏》這本書得以問世。謝謝移山先生為本書付出的辛勤汗水。
林麗萍老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不辭辛勞,一路跟隨我的腳步,對我和我的文字關心備至,她的褒獎讓我十分感激同時也讓我躊躇滿志。林老師還撥冗為本書寫下了飽蘸深情的序言。在此,一併表示真摯的感謝。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此書肯定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指正。 童地軸
二0一三年十月於合肥
序言
點一盞心靈的酥油燈(序言)
林麗萍
在讀童地軸先生即將出版的書稿《天上青藏》之前,我對青藏高原的印象無非是藉助下列一些常見的辭彙:冰天雪地,環境惡劣,高遠,光照,雪蓮,青稞,藏羚羊,拉薩,大昭寺,文成公主,布達拉宮,黃沙,草甸,轉經筒,膜拜,朝聖,還有高原氣候下形成的風塵滿面古銅膚色的人們。而這些不同的辭彙,絕不可以斷然地分開,它們在我的想像中交織在一起,零零碎碎地拼接成或暖或冷或蒼茫遼遠或神秘幽藍的畫面。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像青藏高原這樣,給我無邊無際的神秘而又奇妙的遐想,以及那種堅如磐石的信仰在心靈深處掀起的虔誠和神往。
曾經在心中不止一次地算計過,也和朋友聊起,如果有條件獨自遠行,我的首要目標就是西藏。可是,西藏這么遠,或許很容易就能到達,或許終其一生我也無法踏上那片純淨的土地。這個離天最近離人間最遠的地方,像一塊藍色的水晶,鑲嵌在我世俗渾濁而又不乏浪漫的夢裡。
好在,我們還有文字,還有像童地軸先生這樣執著於行走和文字的學者與作家,用方方正正的漢字,為我們辛勤修築著一條條通往雪域高原的道路,讓我們在文字里也能夠遊目騁懷,留連往返於這獨一無二的異域風情。
黃龍、九寨溝、夏都西寧,多情的青海湖,世界最高的湖泊納木錯,鹽的世界柴達木,亘古綿延又神奇的崑崙山脈,盪氣迴腸的坎布拉,美麗的羌塘大草原,聖潔的布達拉宮,夢幻香格里拉、驚魂的川藏線……還有許多的名字,我在腦海里一遍遍搜尋他們在地圖上的位置,在祖國版圖上的方位。隨著行程路線的不斷變化,童先生的文字也因此而錯落有致,或平靜如水,或激情澎湃,或安靜地敘說,令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仿佛放眼就能目及它們的遼闊和多姿,抬腳就可以走進那裡的禪意和聖潔,伸手就能夠觸摸它們的寬厚與豁達。
西寧火車站小攤攤主,幫姑娘輾轉尋找住處的“的哥”,在青海湖邊沙漠裡幫助推車的藏族兄弟,讀書的藏家姑娘,在海拔5000米撿拾垃圾的遊客,絡繹不絕磕著長頭的虔誠的身影,雖然遙遠,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在我心中的真誠和鮮活。他們就像沙漠裡的一粒沙,藍天下的一片雲,像這個萬物競生里的一草一木,敬職敬業地守護著家園,迎接著四海賓客,守望著安靜祥和的幸福,也守住了他們千年萬年不變的質樸和善良。
千里和親的文成公主,情聖倉央嘉措,大鬍子王洛賓和牧羊姑娘,詩人海子,生命的衛士傑桑·索南達傑,他們的情和愛都在童先生的文字里氤氳回放。如果可以,我願做文章中的某個符號,加入這文字的洪流,去探尋他們的前世今生,感受他們對愛與生命的眷戀。哪怕身疲力盡,只做短暫的停留也心甘情願。
而這一切,與其說是源於文字,不如說是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恩。有禪意空靈有人間煙火,也詩性也蒼涼,既溫潤又豪邁。
童地軸先生的文字是那么的陽光,像青藏高原的太陽,不染纖塵,澄澈透明,給人積極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似流水,似流水,似流水,喔,阿媽,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會回來,我都會回來,我都會回來,天上晶晶的白雲請捎去一封信,我思念您,思念您……”我聽過許多西藏的歌曲,但電影《可可西里》的這一段讓我無比的憂傷,為那些志願巡山歷經劫難的隊員,更為曾多次遭受塗炭的土地和人民。他們風餐露宿,蓬頭垢面,他們的敵人不僅是宰殺藏羚羊的強盜,還有極其惡劣的環境。我又聯想到《紅河谷》中,落後的藏胞在英國人的槍林彈雨下像玉米一樣一茬茬地倒下。西藏,留給我的是苦難,是屠殺,是茫茫的雪海和吃人的戈壁沙漠,在我柔弱而又敏感的心裡成為一種歷史的疼痛。可是在童先生的文章中他卻這樣寫道:“可可西里,生命沒有禁區”,在這裡,他依然欣喜地看到勃勃的生機,三三兩兩或成群的藏羚羊,在他的鏡頭和文字里像跳動的音符,那么和諧,那么快樂。可可西里,但願永遠是生命的樂園。
記得在先生的一篇博文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文字到底有多少重量?”是啊,這是每一個真正熱愛文字的人都應該鄭重思考的問題,千人千面,答案不一,但在童先生的文字里,我分明讀出一個學者濃濃的人文情懷。美的文字讓人身心舒暢,而積極陽光的文字則可以讓人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絕境裡看到希望,在憂鬱里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延伸幸福。童先生的文字無疑二者兼具,美並陽光著。
童先生的文字是浪漫的,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這已經得到所有讀者的一致認可。我認為浪漫是一種天性,與氣質有關,而童先生得天獨厚的條件,把這種浪漫發揮得遊刃有餘,信馬由韁。在他的文字面前,無論什麼,年齡的讀者都會被他的浪漫所打動,為他永遠年輕的心所鼓舞。最讓我感慨的是《青海湖,那一汪湛藍的緣分天空》這一篇,其優美浪漫的文字,像是月光下對情人的娓娓訴說,又像是陽光下的大膽表白。此刻的青海湖,多像一位嫵媚動人的女子,睜著藍汪汪的大眼睛,和這個遠道而來的男人脈脈相望,仿佛能感覺到彼此的心跳,聽得見彼此的心聲。但她卻羞澀地不言不語,只留下她的白雲、細浪、美麗的往事和傳說與他為伴,讓這個善感的男人也淚水盈眶,不忍離去。這種直抒胸臆的文字,在童先生的文章中並不少見,但這種浪漫的情懷不矯揉不造作,來得自然而實在,是激情的釋放也是心靈的牧歌。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童先生的座右銘,但由此可見先生對行走與寫作的鐘愛。在文字面前,他也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堅持著自己的方向。遠方在他的腳下,而寫作在他的靈魂里,讀他的每一篇遊記都像是經歷了一次旅行,得到了心靈的洗滌。我也像眾多的讀者一樣,虔誠地走進《大昭寺的酥油燈》。原來,是歷史成就了大昭寺,是大昭寺成就了人間傳奇,神奇的不僅是朝拜者連綿的身影和堅定的腳步,更神聖的是心中那份不變的信念,我相信所有人都會感動於他們的虔誠,但也會有人迷惑於他們的虔誠,這樣長途漫漫風餐露宿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到底值不值?這恐1、自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之人所能理解的,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本身就是對心靈之神的一種褻瀆。然而,讀童地軸先生的文字,讀者仿佛能聆聽到雪域高原的祈禱之聲,身體和靈魂也跟隨作者的字裡行間徜徉在那片聖潔的大地……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童地軸先生那樣去親自體驗雪域高原的天光雲影,但,先生的文字足以激起我們對心中的所愛頂禮膜拜,在內心深處為自己的人生點亮一盞不滅的酥油燈。
二0一三年八月于山東蒼山
林麗萍
在讀童地軸先生即將出版的書稿《天上青藏》之前,我對青藏高原的印象無非是藉助下列一些常見的辭彙:冰天雪地,環境惡劣,高遠,光照,雪蓮,青稞,藏羚羊,拉薩,大昭寺,文成公主,布達拉宮,黃沙,草甸,轉經筒,膜拜,朝聖,還有高原氣候下形成的風塵滿面古銅膚色的人們。而這些不同的辭彙,絕不可以斷然地分開,它們在我的想像中交織在一起,零零碎碎地拼接成或暖或冷或蒼茫遼遠或神秘幽藍的畫面。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像青藏高原這樣,給我無邊無際的神秘而又奇妙的遐想,以及那種堅如磐石的信仰在心靈深處掀起的虔誠和神往。
曾經在心中不止一次地算計過,也和朋友聊起,如果有條件獨自遠行,我的首要目標就是西藏。可是,西藏這么遠,或許很容易就能到達,或許終其一生我也無法踏上那片純淨的土地。這個離天最近離人間最遠的地方,像一塊藍色的水晶,鑲嵌在我世俗渾濁而又不乏浪漫的夢裡。
好在,我們還有文字,還有像童地軸先生這樣執著於行走和文字的學者與作家,用方方正正的漢字,為我們辛勤修築著一條條通往雪域高原的道路,讓我們在文字里也能夠遊目騁懷,留連往返於這獨一無二的異域風情。
黃龍、九寨溝、夏都西寧,多情的青海湖,世界最高的湖泊納木錯,鹽的世界柴達木,亘古綿延又神奇的崑崙山脈,盪氣迴腸的坎布拉,美麗的羌塘大草原,聖潔的布達拉宮,夢幻香格里拉、驚魂的川藏線……還有許多的名字,我在腦海里一遍遍搜尋他們在地圖上的位置,在祖國版圖上的方位。隨著行程路線的不斷變化,童先生的文字也因此而錯落有致,或平靜如水,或激情澎湃,或安靜地敘說,令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仿佛放眼就能目及它們的遼闊和多姿,抬腳就可以走進那裡的禪意和聖潔,伸手就能夠觸摸它們的寬厚與豁達。
西寧火車站小攤攤主,幫姑娘輾轉尋找住處的“的哥”,在青海湖邊沙漠裡幫助推車的藏族兄弟,讀書的藏家姑娘,在海拔5000米撿拾垃圾的遊客,絡繹不絕磕著長頭的虔誠的身影,雖然遙遠,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在我心中的真誠和鮮活。他們就像沙漠裡的一粒沙,藍天下的一片雲,像這個萬物競生里的一草一木,敬職敬業地守護著家園,迎接著四海賓客,守望著安靜祥和的幸福,也守住了他們千年萬年不變的質樸和善良。
千里和親的文成公主,情聖倉央嘉措,大鬍子王洛賓和牧羊姑娘,詩人海子,生命的衛士傑桑·索南達傑,他們的情和愛都在童先生的文字里氤氳回放。如果可以,我願做文章中的某個符號,加入這文字的洪流,去探尋他們的前世今生,感受他們對愛與生命的眷戀。哪怕身疲力盡,只做短暫的停留也心甘情願。
而這一切,與其說是源於文字,不如說是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恩。有禪意空靈有人間煙火,也詩性也蒼涼,既溫潤又豪邁。
童地軸先生的文字是那么的陽光,像青藏高原的太陽,不染纖塵,澄澈透明,給人積極向上的勇氣和力量。“似流水,似流水,似流水,喔,阿媽,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會回來,我都會回來,我都會回來,天上晶晶的白雲請捎去一封信,我思念您,思念您……”我聽過許多西藏的歌曲,但電影《可可西里》的這一段讓我無比的憂傷,為那些志願巡山歷經劫難的隊員,更為曾多次遭受塗炭的土地和人民。他們風餐露宿,蓬頭垢面,他們的敵人不僅是宰殺藏羚羊的強盜,還有極其惡劣的環境。我又聯想到《紅河谷》中,落後的藏胞在英國人的槍林彈雨下像玉米一樣一茬茬地倒下。西藏,留給我的是苦難,是屠殺,是茫茫的雪海和吃人的戈壁沙漠,在我柔弱而又敏感的心裡成為一種歷史的疼痛。可是在童先生的文章中他卻這樣寫道:“可可西里,生命沒有禁區”,在這裡,他依然欣喜地看到勃勃的生機,三三兩兩或成群的藏羚羊,在他的鏡頭和文字里像跳動的音符,那么和諧,那么快樂。可可西里,但願永遠是生命的樂園。
記得在先生的一篇博文里,讀到這樣一句話:“文字到底有多少重量?”是啊,這是每一個真正熱愛文字的人都應該鄭重思考的問題,千人千面,答案不一,但在童先生的文字里,我分明讀出一個學者濃濃的人文情懷。美的文字讓人身心舒暢,而積極陽光的文字則可以讓人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絕境裡看到希望,在憂鬱里尋找快樂,在快樂中延伸幸福。童先生的文字無疑二者兼具,美並陽光著。
童先生的文字是浪漫的,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這已經得到所有讀者的一致認可。我認為浪漫是一種天性,與氣質有關,而童先生得天獨厚的條件,把這種浪漫發揮得遊刃有餘,信馬由韁。在他的文字面前,無論什麼,年齡的讀者都會被他的浪漫所打動,為他永遠年輕的心所鼓舞。最讓我感慨的是《青海湖,那一汪湛藍的緣分天空》這一篇,其優美浪漫的文字,像是月光下對情人的娓娓訴說,又像是陽光下的大膽表白。此刻的青海湖,多像一位嫵媚動人的女子,睜著藍汪汪的大眼睛,和這個遠道而來的男人脈脈相望,仿佛能感覺到彼此的心跳,聽得見彼此的心聲。但她卻羞澀地不言不語,只留下她的白雲、細浪、美麗的往事和傳說與他為伴,讓這個善感的男人也淚水盈眶,不忍離去。這種直抒胸臆的文字,在童先生的文章中並不少見,但這種浪漫的情懷不矯揉不造作,來得自然而實在,是激情的釋放也是心靈的牧歌。
“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我不知道這算不算童先生的座右銘,但由此可見先生對行走與寫作的鐘愛。在文字面前,他也像一位虔誠的信徒,堅持著自己的方向。遠方在他的腳下,而寫作在他的靈魂里,讀他的每一篇遊記都像是經歷了一次旅行,得到了心靈的洗滌。我也像眾多的讀者一樣,虔誠地走進《大昭寺的酥油燈》。原來,是歷史成就了大昭寺,是大昭寺成就了人間傳奇,神奇的不僅是朝拜者連綿的身影和堅定的腳步,更神聖的是心中那份不變的信念,我相信所有人都會感動於他們的虔誠,但也會有人迷惑於他們的虔誠,這樣長途漫漫風餐露宿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到底值不值?這恐1、自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之人所能理解的,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本身就是對心靈之神的一種褻瀆。然而,讀童地軸先生的文字,讀者仿佛能聆聽到雪域高原的祈禱之聲,身體和靈魂也跟隨作者的字裡行間徜徉在那片聖潔的大地……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童地軸先生那樣去親自體驗雪域高原的天光雲影,但,先生的文字足以激起我們對心中的所愛頂禮膜拜,在內心深處為自己的人生點亮一盞不滅的酥油燈。
二0一三年八月于山東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