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齒叉蕨(學名:Tectaria coadunata (Wall. ex Hook. et Grev.) C. Chr.)為叉蕨科叉蕨屬下的一個種。產於生山地常綠闊葉林下石灰岩岩縫或溝邊,海拔500-2000米。
植株高70-80厘米。根狀莖斜升至直立,粗約2厘米,頂部及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6-7毫米,先端漸尖,全緣,膜質,褐棕色,邊緣淡棕色。葉簇生;葉柄長25-35厘米,基部粗約4毫米,栗褐色,上面有淺溝;葉片三角卵形,長30-40厘米,基部寬20-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臟形,三回羽裂,向上部二回羽裂;羽片2-5對,下部的對生,向上部互生,稍斜向上,間隔1-1.5厘米,基部一對柄長1-1. 5厘米,第二對以上的無柄;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狀卵形,長10-20厘米,基部寬10-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深羽裂達有闊翅的羽軸,有時下部有1-2對近分離而貼生的小羽片;中部的羽片披針形,長12-14厘米,中部寬3-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稍狹並與葉軸合生,深羽裂達1/2-2/3成為披針形而鈍頭或短尖頭的裂片;基部羽片的小羽片約8對,互生,近平展,彼此密接並以闊翅相連,無柄,基部一對小羽片較大,鐮狀披針形,長5-7厘米,基部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並與小羽軸合生,深羽裂達1/2;裂片約8對,斜向上,間隔約1.5毫米,鐮狀橢圓形,長5-6毫米,基部寬4-5毫米,圓鈍頭,全緣。葉脈聯結成近六角形網眼,羽軸及小羽軸兩側有弧狀脈形成的狹長網眼,有單一的或無內藏小脈,兩面均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短毛;裂片主脈禾稈色,兩面均稍隆起並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葉薄紙質,乾後暗綠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疏被同樣的毛,邊緣被有關節的淡棕色睫毛;葉軸栗褐色並稍有光澤,上面有淺溝並疏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幾光滑,上部兩側有闊翅;羽軸栗褐色,上面密被有關節的淡棕色毛,下面疏被同樣的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內藏小脈頂端,在小羽軸或主脈兩側各有1行;囊群蓋圓盾形,全緣,膜質,棕色,宿存並略反卷。染色體2n=80。
大齒叉蕨生長於海拔500-20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下石灰岩岩縫或溝邊。
大齒叉蕨產自四川 (峨眉山、鹽邊、雅安)、貴州 (都勻、平伐、黃果樹、安龍)、雲南 (大理、蒙自、思茅、麗江、漾濞、西疇、瀘水、路南、馬關)、廣西 (龍勝)、廣東 (陽山)、台灣 (花蓮、台南)。印度、錫金、尼泊爾、泰國、越南、寮國、馬達加斯加也產之。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與“大齒叉蕨 Tectaria coadunata (Wall. ex Hook. & Grev.) C. Chr.”相關的種有:
棕柄叉蕨Tectaria consimilis Ching & Chu H. Wang
鱗柄叉蕨Tectaria griffithii (Baker) C. Chr.
疏羽叉蕨Tectaria remotipinna Ching & Chu H. Wang
疣狀叉蕨Tectaria variolosa (Wall. ex Hook.) C. C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