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蟲成蟲體色變黑即為性成熟,具有持續交配和產卵的習性。交配時,雄性個體為與雌性個體體上,產卵管和授精管伸出,接觸完成交配。雌蟲交配大約2~3天后,在取食並生存其中的麥麩糠雜中產卵,並且多次交配多次產卵,連續產卵600~1000餘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麥蟲卵
- 產卵:600~1000餘粒
- 體色變黑:即為性成熟
- 習性:持續交配和產卵
形態特徵,品種介紹,分布地域,繁殖特點,科學價值,
形態特徵
大麥蟲卵:長1.5~2。0毫米,長圓形,灰白色,卵殼較脆軟,易破裂。卵外有粘液,能粘附上一層蟲糞和飼料,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成蟲一般初產卵成一直線,最終集片,少量散產於飼料中。大麥蟲卵在正常的溫濕度下孵化率可達到100%,孵化周期在零上30度左右為3到5天,15到20度之間為7到10天,低於10度幾乎不孵化.
品種介紹
大麥蟲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歷經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從卵孵化到成蟲羽化大約需要三個多月的時間。雌性成蟲體型比較雄性成蟲個體明顯偏大。 大麥蟲的食性非常雜,與黃粉蟲相似,麥麩、各種果菜殘體、人工飼料、動物屍體均可採食。目前人工養殖以麥麩為主料,添加各種果菜殘體,補充味素、糖、維生素、魚粉、骨粉等;水分的獲得主要通過根莖類、厚葉片類蔬菜及瓜果皮的採食補充,以免環境過於乾燥而導致蟲體死亡。大麥蟲成蟲體色變黑即為性成熟,具有持續交配和產卵的習性。交配時,雄性個體為與雌性個體體上,產卵管和授精管伸出,接觸完成交配。雌蟲交配大約2~3天后,在取食並生存其中的麥麩糠雜中產卵,並且多次交配多次產卵,連續產卵600~1000餘粒,直至死亡為止。大麥蟲卵的孵化率在100%,孵化周期溫度在零上30度時需要3到5天,15到20度時時間為7到10天,低於10度幾乎不孵化。成活率在95%以上,生長周期為100天左右.
大麥蟲的產量是黃粉蟲3到5倍,成活率高達95%遠遠高出黃粉蟲的成活率。其營養價值也在黃粉蟲之上。大麥蟲的養殖推廣有望在短期內代替黃粉蟲,成為我國活體高蛋白飼料來源的主力軍。
分布地域
大麥蟲種源來自東南亞,我國目前還沒有發現有野生的大麥蟲,大麥蟲的養殖在我國 剛剛起步,大麥蟲目前在我國種源比較稀少!養殖技術多數被少量個人或企業所掌握壟斷。所以引種要對種源進行實地考察後方可確定。好的種源決定著商品蟲的產量和質量。
繁殖特點
大麥蟲幼蟲和成蟲的消化道結構是不同的。幼蟲的消化道平直而且較長;成蟲的消化道較短,中腸部分較發達,質地較硬。幼蟲的馬氏管一般為6條,直腸較粗,且壁厚質硬,成蟲的消化道相對短一些,由於生殖系統同時占有腹腔空間,腸管不及幼蟲發達。因此, 在飼料配方及加工力度方面,應將成蟲飼料的營養成分提高一些,加工更精細一些。 雄蟲生殖系統
雄蟲管狀附腺與豆狀附腺發達成對,可見睪丸內有許多精珠。雄蟲羽化5天后睪丸和附腺已十分發達、清晰。活體解剖可見雄性管狀附腺不斷伸縮,向射精管輸送液體。可能管狀附腺與豆狀附腺在雌雄交配時有助射精和輸送精液的作用。交配時睪丸中的精珠與附腺排出的產物一同從射精管排出。每個雄蟲約有30~60個精珠,每頭雄蟲一生可多次交配。
雌蟲卵巢發育與繁殖
剛羽化的雌成蟲卵巢整體纖細,卵粒小而均勻,卵子不成熟。受精囊腺體展開而不收縮,說明卵巢是在羽化後逐漸發育成熟的。
羽化5天后的大麥蟲,卵巢發生很大變化,長大的卵進入兩個側輸卵管,但卵仍不十分成熟,受精囊及其附腺較前期發達,較粗壯一些,特別是受精囊、附腺開始具有收縮功能。大麥蟲羽化20天后, 到了產卵盛期,大量成熟的卵在兩側輸卵管存積,使兩側輸卵管變為圓形,端部卵巢小卵不斷分裂出新卵,如果此時營養充足,護理好,端部會出現端絲。端絲的出現有望增加更多的卵。
科學價值
大麥蟲在昆蟲分類學上隸屬於鞘翅目,擬步行甲科,粉甲屬。其營養成份高居各類活體動物蛋白飼料之首,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寶庫”,國內外著名動物園都用其作為繁育名貴珍禽和水生動物的肉食飼料之一。
大麥蟲俗稱超級麵包蟲,活蟲體內蛋白含量超過自身體重的三分之一以上,脂肪含量達到六分之一,還含有磷、鉀、鐵、鈉、鋁等多種微量元素以及動物生長必需的16種胺基酸,每100克乾品,含胺基酸高達874.9毫克,其各種營養成份居各類活體飼料之首。是發展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最理想的活體蛋白飼料。